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追求永恆價值的科技先鋒
104/01/06
瀏覽次數
6718
范賢娟
|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林茂榮
|
攝影
交通大學研發長張翼教授,專長在研究半導體材料砷化鎵/磷化銦高頻電晶體的技術。初拿到博士的時候曾經在業界工作過,但後來接受交大前校長張俊彥的邀請進入學術界。
回想過去念書的時候,張教授自覺家裡對他沒有太多的督促,倒是學校老師影響比較大。他記得在建中的時候同學都很優秀,老師講課內容也很精采,會用許多鮮活有趣的例子去啟發學生思考。例如,化學老師會問,假設教室一邊放出笑氣、一邊放出哭氣,請問到哪一排的時候學生會又笑又哭;或者物理課的時候,會從骨頭的構造與所承受的壓力來推測巨人國是否可能存在?
在民國50, 60年代時的高中理化課多數只是課本的文字敘述,學生再根據那些去想像、學習,並不是真的可以動手做或觀察。學校雖然有實驗課,但都是照表操課,沒有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去探索或驗證自己的猜想,實驗設備也不好。
但話說回來,那時候的生活環境就是那樣,社會上的資源比較匱乏,實在也無法有太多的要求。但學生還是可以在課堂上經由有經驗的老師引導,獲得很多思考上樂趣,學生如果有興趣就會被慢慢帶到那方面去。
張教授還說,那時候的老師有些是從大陸過來的老老師,整個人的知識、視野很不一樣,常常提到中國人是最優秀的,鼓勵學生要有信心,放膽去闖蕩。因此,他們這些學生也就天不怕、地不怕地去學習,常常思考的是怎麼在社會上立德、立功、立言,追求的是有沒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
這些事情回想起來,張教授覺得如果說太過頭了,固然也會有問題,但是就他自己而言,他在這些鼓勵之下,對出國念書果然毫無畏懼,常常思考的是更宏觀的問題,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海外闖蕩無畏,無奈鄉愁難解
自己出國念書後,知識上的學習並沒有太多問題,但是文化上則有很大的衝擊。張教授把留美求學類比為當年去南洋移民的情況,這是一種華人離開自己原生文化,去異地要重新適應的過程。不過,華人去南洋因為有文化上的優勢,人數上也較多,因此問題可能比較小。而華人去歐美留學,文化上的優勢不再,同時人數也不多,因此會有更多問題與難以排遣的惆悵。
張教授表示,當年學生決定要去歐美留學的時候,許多人往往只想到五光十色的生活、非常光明的未來,而未思考到學成之後是否要留在那兒繼續生活,以及可能的文化衝擊。某個角度而言,那裏有更好的學術水準、更優質的生活、更好的文化,一切都很吸引人。但那種跟母文化切離的鄉愁,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排遣的。此外,還要思考自己下一代的成長環境,因為那會決定他們的類型,在那環境中如果要生存,一定要融入當地文化。大部分留學生,並未思考自己是否可以接受下一代被屬於不同文化的人同化?
出國留學也有輕鬆快樂的一面。1980年代的臺灣資訊封閉,國共關係的書很多都被禁,但美國在這方面則百無禁忌。因此,張教授覺得當時最大的享受,是周末的時候去東亞圖書館看香港出的《明報月刊》,或者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回憶錄,這些國共之間的恩怨情仇,深深吸引著剛從臺灣出來的張教授。雖然他對政治並沒有特別的興趣,但對這些資訊還是有相當的好奇。
現在臺灣整個資訊開放,張教授看到重慶南路上當年大家極感興趣的書,一本69元都乏人問津!他難免感慨: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工作,不忘老師的教誨
時代雖然不同了,但張教授還是秉持著高中老師的教誨,思考如何為社會上建立起一些有永恆價值的東西。
張教授在1997年衡量自己的專長與臺灣的需要,選擇回國投入業界。他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一代,當時臺灣正在發展,不論是就業或創業都有很好的機會。而他又幸運地蒙交大的賞識,2004年禮聘他去當教授,現在還擔任研發長。他更是把握機會,希望做些特別的事情。
張教授觀察,學界研究偏向基礎,影響較長遠,業界研究則是著重短期需要。但業界因為有產品的壓力,大家合作會比較緊密,學界沒有這種壓力,因此就各做各的,沒有太多相關。他現在擔任研發長,就會希望從實務應用與整合的角度來提供校內技術合作的機會。
所以,張教授組織各類型技術,形成整合型計畫。例如,無線通訊就整合材料跟電機裡面的通訊領域,汽車電子就整合材料、機械、機電。另外,最近還有個I-Rice計畫,是跟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與台積電合作發展微電子技術,整合材料跟電子系教授。最近交大還申請了一個自由型計畫,整合光電、電子、通訊、資訊不同領域,將交大的強項整合應用於高科技不同系統產品,使功能性、生產性有新的突破。這是張教授目前身為交大研發長思考與努力的方向。
回想當年高中老師文哲式的諄諄教誨,他覺得現在社會中已經很難聽得到。或許有人會覺得那些講太多有點唱高調吧!但是張教授覺得,那些教誨讓他視野不同、心胸不同,對自己有信心、有期許,把握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做事的時候,會用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事情,而不會受困於資源缺乏的現實。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睪丸怕熱是真的!熱中暑可能讓生殖系統全面當機
張菁萍 教授
|
奇美醫學中心腦心血管研究室主持人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5/16
危機溝通的「偷雷」策略:出事該隱瞞或自行揭露?主動認錯是最好的選擇!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