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明星昆蟲:胚胎大勝利–蚜蟲篇
102/01/08
瀏覽次數
24490
張俊哲
|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蚜蟲(aphid)是一種身長1至10毫米的半翅目昆蟲,牠以刺吸式的口器吸取植物汁液,並且在代謝後由肛門分泌含糖的蜜露。因此, 蚜蟲有個響亮而且溫馨的外號—螞蟻的乳牛。不過,蚜蟲也被稱為「植物的蚊子」,因為牠既會吸食植物的汁液,又會藉此傳播植物病毒,和許多病媒蚊在叮咬寄主動物的同時又會傳病一樣,只是一是葷(蚊)、一是素(蚜)。
正因蚜蟲危害重要農作物甚巨,不管是牠的「身家背景」(基礎生物學)或是「犯罪紀錄」(蟲害管理)等相關研究資訊都頗為豐富,藉由網路搜尋就可輕易地取得,若我再為文描述,應可完美地達到「拾人牙慧」的境地。因此,想和大家分享「Google不到的」訊息,寫一篇有關自己和蚜蟲的互動,讓讀者明瞭蚜蟲為什麼會成為發育生物學的「模式物種」。或說得更白一點,容我分享為什麼蚜蟲會成為研究胚胎發育的「明星昆蟲」的經過。
偶然
這一切故事的起源,都要追溯至1996 年10月,也就是從我加入英國劍橋大學麥可艾肯(Michael Akam)教授的研究室說起。艾肯教授以果蠅體節發育(segmentation)基因的研究聞名全球,我也慕名就教,想要在大師的威名下取得博士學位,衣錦還鄉。不料,我竟忽略了他也是演化發育(Evolutionar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Evo-Devo)這個領域的創始人之一,對大大小小節肢動物的胚胎發育充滿熱愛,希望能找到牠們發育的共通點,以及形態多樣性的演化關係。因緣際會,我被他「循循善誘」地展開非洲沙漠飛蝗的胚胎研究,直到獲得博士學位。
當時的研究主題在於探討蝗蟲生殖細胞的形成,以及它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移動路徑。雖然果蠅是「超人氣」的昆蟲,各式各樣的發育事件都被研究得轟轟烈烈,但其實果蠅的許多細胞生理和發育機制都頗為特別。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大部分昆蟲的胚胎形成迥異於果蠅,因為果蠅屬於相當高度特化的昆蟲。相較於果蠅這類雙翅目的昆蟲,隸屬直翅目的蝗蟲顯得原始許多。因此,研究蝗蟲生殖細胞的發育,有助於了解昆蟲生殖細胞發育的起源。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需要製備一個抗體,可以用來偵測蝗蟲的生殖蛋白—Vasa,以利追蹤生殖細胞的形成。原本以為在抗體做好後,便能很快地揭開蝗蟲生殖細胞形成的奧祕。熟料我的免疫染色結果始終有雜訊,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仍然無法去掉,對於生殖細胞移動路徑的解析造成相當大的困擾。當時,總覺得自己做了一個品質不佳、專一性不夠高的抗體,也懷疑自己實驗的身手不夠好,無法把抗體染色的條件調到最佳狀態。
在西元兩千年元旦的前夕,正當研究低潮持續約有兩年之久後,一個看來毫不相干的小事件,悄悄地讓曙光照進我黑暗的研究生涯中。當時,實驗室同仁大衛‧史騰(David Stern)博士剛剛有了自己的研究室,而且就在我們實驗室的隔壁。他的博士後研究內容雖然與果蠅的演化遺傳有關,但他始終無法忘情在博士班時所研究的蚜蟲,因此在自己的實驗室開張後,便捉了一些豌豆蚜蟲來飼養,準備再續前緣。
不過這回他不是研究蚜蟲的族群遺傳,而是牠的胚胎發育。在他的邀請下,來自日本東京帝大的三浦徹(Toru Miura)博士加入他的研究團隊,從事蚜蟲發育時期的胚胎形態鑑定。很巧的是,就在三浦博士抵達劍橋不久,我便逆向而飛,搭機前往日本參加發育生物學研討會,順便回台探親。在搭機前的兩天,他請我提供一點蝗蟲的Vasa抗體,試圖想用這個抗體標定蚜蟲的生殖細胞。
當時我連蚜蟲長得什麼樣子都沒看過,就一口答應他的請求;坦白說,我對於他的實驗不抱任何希望。但萬萬沒有想到,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分享,竟然讓蚜蟲成為我研究生涯的轉捩點,也是開啟蚜蟲分子胚胎學研究的關鍵時刻!
記得結束日本行後回到劍橋研究室的那天,在走廊遇到的幾位同仁,都紛紛向我道賀,恭喜我的蝗蟲Vasa抗體「美麗地染到了」(beautifully stained)蚜蟲的生殖細胞。我一放下行李,便請三浦博士讓我一睹染色的結果。我幾乎不敢相信,一個幾乎被我「死當」的抗體,竟然可以那麼專一地染到蚜蟲的生殖細胞上!
在接下來的幾天,我請三浦博士教我解剖蚜蟲。我迫不及待地要重複一次蚜蟲染色實驗,亟欲親眼目睹染色的結果,同時檢驗自己的實驗身手。我永遠記得,免疫呈色的訊號在數秒間便清晰地出現在蚜蟲的初始生殖細胞上。那些美麗的小點不但宣告了我的蝗蟲抗體「敗部復活」,讓我重拾對自己實驗能力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讓我欣賞到蚜蟲的胚胎發育有多麼的美。於是,我當下做了一個決定:有一天,當有了自己的實驗室,一定要從事蚜蟲胚胎發育的研究!
必然
很幸運地,這個夢想在西元 2003年8月在我加入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後得以實現。在過去9年期間,我的研究團隊解開了蚜蟲生殖細胞特化的機制,以及它的移動路徑,並且進一步把研究的範圍擴展至體軸的建立和其他發育基因的研究。
蚜蟲的胚胎發育相當特別,因為是以「孤雌生殖胎生」的方式繁衍後代。胚胎在卵巢中形成,而且晚期的胚胎又會懷孕,呈現「胚中有胚」的奇特現象。因此,一出生的小蚜蟲立刻變成「未婚媽媽」!相較於果蠅、家蠶、蜜蜂、擬穀盜等模式昆蟲的胚胎發育都要在卵巢發育結束,俟精卵結合後才開始進行,蚜蟲的胚胎發育既和受精脫鉤,又和卵巢發育「二位一體(二合一)」,可謂獨樹一幟。我們深信,探究蚜蟲的發育將可揭開既行孤雌生殖,又以胎生繁衍下一代的昆蟲胚胎的奧祕。
千萬不要以為有趣、感人的科學研究故事只會發生於劍橋。在蚜蟲成為發育生物學新興的模式物種過程中,我們位在台北公館蟾蜍山下的研究室不僅不缺席,而且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在2006到2008年間,我們成功研發可以偵測發育基因表現的技術平台—WISH(whole mount in situ hybridization;一種偵測整個胚胎基因表現的科技)。而且,在2008年夏天我的研究生和我遠赴美國的普林斯敦大學,主動參加國際蚜蟲基因體聯盟,爭取分析生殖和發育基因的機會。由於WISH技術在蚜蟲上的順利運用,以及豌豆蚜蟲的全基因體序列在2010年正式公諸於世,使得蚜蟲一躍而躋身於「新興模式昆蟲」之林。
回想當初我們在研發合用於蚜蟲的 WISH 方法時,心中只有微弱的「wish」(期許)。原因在於這個技術本身的步驟繁複,而且果蠅的方法並不太適用於蚜蟲。因此只好大膽地用斑馬魚的基因偵測方法為藍本,再加以改造和調整。
或許讀者會好奇為什麼會選擇「以斑馬魚為師」?坦白說,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斑馬魚卵的大小和整個蚜蟲卵巢的尺寸相近,而且我剛好有過斑馬魚WISH的操作經驗。其二,賭一下吧!想不到我再次在顯微鏡前重溫西元2000年的悸動,只是這次在2006年、在自己的研究室、自己的國家把實驗做出來,格外令人欣慰。
另外,在遠渡重洋參加基因體分析時,我們好像拎著一只公事包的臺商出國爭取生意。我們憑藉的只有國科會不太夠用的機票和生活費補助、行前盡力分析的基因體資訊、還有臨場不卑不亢積極爭取合作機會的態度。很幸運地,我被賦予生殖基因組組長的任務,負責統籌生殖發育基因的分析。歷經兩年多的國際合作,「Made in Taiwan」再次告捷,2010 年發表於 PLoS Biology 的蚜蟲基因體主要論文期刊網頁圖案,正是來自於臺大昆蟲學系所飼養的豌豆蚜蟲。
蚜蟲的未秧歌
經過一番的努力,蚜蟲雖可稱為明星昆蟲,但是牠由「新興模式昆蟲」邁向「成熟模式昆蟲」之路仍然漫長,許多的挑戰正在前方等著我們。例如,要有效地抑制蚜蟲胚胎基因的表現絕非易事,目前文獻中所公布的效率仍有待加強。還有,蚜蟲在有性世代的產卵數量極其有限,又需要兩到三個月「過冬」才能孵化,這個「生的少,孵的慢」的特色對蚜蟲轉殖基因的研究,簡直是一大天然障礙。
不過我們相信總有一天這些困難會有所突破︰因為養在研究室裡面看似單純、溫馴、柔弱的蚜蟲,在大自然中從不對人類的糧食客氣。當糧食日益短缺,蚜蟲抗藥性的能力大幅提升,作物遭受病害益發嚴重之時,找出抑制蚜蟲發育和生殖基因表現,進而控制蚜蟲族群數量的方法,將益形迫切需要!屆時必定會激發更多優秀人才和資源投注於蚜蟲的研究與防治。我也確信在壓力、熱情、失敗、成功、淚水、歡笑的交織中,一頁又一頁感人的蚜蟲研究故事終會不斷地上演。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3年1月,481期,40 ~ 43頁
蚜蟲(4)
演化(120)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16
石虎路殺只是個案?餵養流浪犬貓竟可能加速石虎滅亡?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3/24
讓每個家庭成員都安全 行動不便者的防災關鍵策略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