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打造生態研究的地球村–林芳邦博士
96/11/06
瀏覽次數
18628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簡稱國網中心)組長林芳邦博士,以無線傳輸方式利用「生態格網」,進行各式感測器的野地生態、影像觀測、儀器控制等資料蒐集,並結合網路資源進行立即的資料管理、計算與模擬分析,不但突破以往野地觀測困境,增加觀測次數與時間,甚至帶動生態研究模式的改變。
林博士又以專業社群模式,結合全球生態學家進行區域性整合與跨國性合作研究,對我國參與國際性的「全球湖泊生態觀測網」、「珊瑚礁生態觀測網」等生態觀測網的建置有重要貢獻,因此獲頒行政院95年傑出科技貢獻獎。
打破個人電腦運算界線
格網(grid)是一種資訊網路平臺,可在適當的作業系統與軟體協助下,以網際網路連結,把分散各處的資源,如電腦的儲存資料與計算能力、各種軟體與儀器設施、專業人才等資源整合起來,並透過中介軟體建立安全、穩定、易使用的平臺環境,再以平臺共享方式提供服務。簡單地說,就是把整個網際網路及其所連結的各類資源整合起來運作,就算使用個人電腦也能打破個人電腦運算界線,成為一個獨立處理資訊的系統。
目前國際上已有多項格網計畫,如地震觀測格網、愛滋病研究格網等。在國網中心裡比較成熟的格網計畫就是旗艦應用計畫,內容包括慢性醫療、長期生態研究、視訊、防災、奈米科技、生物知識庫等領域,未來還要發展到電子商務的應用。現階段已見到具有國際性影響的成效是使用在長期生態研究上的「生態格網」。
格網改變研究思維
就應用面來說,提供生態研究者使用的「格網」稱為「生態格網」。在未使用生態格網以前,譬如一位聲納學家,必須先在觀測點架設感測器蒐集資料,再把這些資料取回實驗室做研究。「生態格網」是把感測器與無線傳輸連結在一起,感測器接收的資料可以立即傳回資料中心。研究者可以即時進入這個網路平臺,並利用許多精細工具做計算分析,而其他研究者也可以同步進入這個平臺做研究。
簡單地說,生態格網可協助突破野地環境的限制與監測工具使用的不足,是一種藉由網路可以隨處計算、隨時做研究的工具。使用這套先進技術後,不只研究模式改變,就連研究的問題也開始改變。
例如經由生態格網得知,每一個湖泊每半個月都會出現不定時的溶氧量突然上升的奇怪現象。雖然科學界仍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但可以肯定湖泊裡一定有什麼變化,於是有人開始研究這個問題。又如湖泊學者以前經常問:「這個湖泊裡的某一個生物怎麼了?」應用生態格網後他們開始探討:「不同地區的湖泊情況為何?」、「不同地區的環境有些什麼改變?」、以及「為什麼不同湖泊會有同樣的問題出現?」
成功建置鴛鴦湖觀測網
2004年,中央研究院植物所、國網中心、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機構,共同組成國際合作團隊進行湖泊代謝研究。位在臺灣北部的鴛鴦湖是計畫研究的湖泊之一,林博士是代表國網中心參與這個團隊的科學家。由於鴛鴦湖是個無電力、缺日照、多雨量、極易造成電子儀器損壞的地方,為完成「裝設的感測器群仍具備智慧與溝通能力,並能自行獨立生存」的目標,林博士決定在鴛鴦湖區建置「生態格網」。
在此之前,美方人員已把測量氣象資料、水溫和溶氧量的各種無線感測器設計在一個浮標裡。林博士把這個浮標裝設在鴛鴦湖中央,讓感測器接收的資料能夠順利傳回資料中心,並利用「生態格網」讓鴛鴦湖觀測網與威斯康辛北溫湖觀測網連線,還連結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與國網路中心電腦裡的各種資源,以便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研究。
湖泊與珊瑚礁生態觀測網
由於建置鴛鴦湖觀測網的工程相當成功,在國際間引起很大迴響,林博士便與他的國際伙伴聯手推動全球性的生態觀測網。也因此,原本區域性的鴛鴦湖觀測網在2005年3月提升成為一個稱為「全球湖泊生態觀測網」的國際性組織,如今全球已有28個湖泊加入連結,而且全世界第一流的湖泊專家都已成為這個組織的會員。
現在他們正以湖泊代謝中「每日湖泊溶氧量」為基準參數,進行全球湖泊代謝的比較分析。而鴛鴦湖觀測網的成果,也被美國知名期刊《生物科學》(Bioscience)選為2005年7月的封面主題而大篇幅報導。至此,鴛鴦湖成為國際上一個應用生態格網進行生態研究的著名範例。
另外一個與全球湖泊生態觀測網同時成立的「全球珊瑚礁生態觀測網」,也是林博士催生的重要國際性組織。珊瑚社群有生、有死,有消、有長,它們對環境極為敏感,只要環境發生些許變化就很難存活,因此是觀察氣候變遷的很好指標。珊瑚礁素有「海中熱帶雨林」之稱,是地球海洋生態系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也是地球生態環境中極重要的世界。以前因為觀測工具與技術的局限,人類對珊瑚礁生態的了解相當有限,格網技術出現後,為珊瑚礁生態研究領域帶來莫大鼓舞。
格網是下一代的網際網路
格網強調的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在格網平臺上可以很容易溝通,也可以取得深入且透明化的資訊,因此被視為下一代的網際網路。現行的網際網路雖然包含Flash等動態程式,但在本質上是靜態的。可是格網從一開始就設計成動態的高效能型態,主要在整合網路上的各種不同資源,如人的資源、軟體資源、計算資源、儲存資料資源、無線網路資源、設備儀器資源等,以達到「透過大量頻寬網路,使用大量資料,進行大量計算」的功能。
安全是格網的核心目標之一。因為要做到跨中心、跨國際結合,使得分散各地的大型計算總機能夠彼此分享、溝通,就要降低電腦進入障礙。若要降低電腦進入障礙,令大型總機能夠自動認證、溝通,就要建立信任機制,而要建立信任機制就得做好安全防護。
又因為要使用大量資料,電腦主機的儲存設備必須很大,例如墾丁海底觀測網使用的大型主機容量就達10
12
G到10
15
G。因為要大量計算,網路頻寬就必須夠大,若要取得足夠頻寬,就需利用光纖網路傳輸,這是國網中心在結合臺灣全島頻寬建立「臺灣知識格網」以前,要先推動「架設環島光纖網路」的原因。
觀測格網是格網平臺中的重要模組之一,主要是透過各項觀測及感測儀器,整合與處理龐大的資料,以便延伸格網的應用。在應用上除了提供長期生態研究使用之外,還可應用在如遠距科學的大型高能電子顯微鏡觀察、地震實驗震動平臺、農業觀察和災害資訊管理上,對科學研究與民生社會有重大貢獻。能夠肯定的是,未來會有更多各種不同模組的格網平臺研發出來。而格網也像所有先進科技的發展過程一樣,發展前期會以科學研究為主,之後就會進入一般人的生活,成為人人都有機會使用的先進科技工具。
【行政院95年傑出科技貢獻獎得獎人專訪】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11月,419期,68 ~ 71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3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幹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