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危機四伏海洋弧菌

104/08/11 瀏覽次數 14435
生猛海鮮令人食指大動,尤其是現場料理的生魚片、生蠔更令人垂涎三尺,然而2015年4月卻傳出有民眾吃生蠔感染海洋弧菌,導致全身癱瘓。海洋弧菌是什麼呢?生長地在哪?若感染後可能的下場會是哪些?

海洋弧菌,又稱為創傷性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種出現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海邊的自然細菌,具嗜鹽性,生長於攝氏約20~29℃的海水,要在低於20℃以下的環境才不會生長,台灣整個區域大概只有最北區域最冷的1-2個月不會長海洋弧菌,其他地區基本上全年都是適合海洋弧菌生長的環境。回顧過去發生海洋弧菌感染的案例地點,多是發生在雲、嘉、南沿海一帶,因此海洋弧菌的好發期通常在夏季,炎熱的夏天到海邊戲水、吃海產自然是不能錯過的部分,發生機率會大增,且南部一年四季皆有可能受到感染。

感染創傷性海洋弧菌的主要途徑有二:一是透過生食或吃下未熟透的海鮮所感染,特別是甲殼類的殼間縫隙或者用來濾食海水用的鰓,是最容易藏有海洋弧菌的地方;二是經由海水或海產碰觸到傷口所感染,如在海邊遊玩或料理海鮮不慎被蝦頭、蟹殼、魚鰭、魚鱗等銳利部分刺到或劃傷。一般身體健康正常的民眾若感染海洋弧菌,症狀通常為腸胃炎或傷口有輕微紅腫的現象,症狀較輕微;慢性疾病者,如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癌症、腎病、AIDS等患者則是高危險群。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食系林家民教授表示,肝功能不佳者屬於高危險群患者,一旦不小心感染上海洋弧菌,病情惡化速度就會比一般人快。細菌滋長通常需要幾天醞釀期,一開始往往會輕忽感染的可能性,導致有拖延送醫的可能,當身體感到不適時再送至醫院,往往已經拖延數天,因此可能到院後一兩天或僅僅數小時內,就會發生嚴重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且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是死亡。不過,海洋弧菌的感染案例並不常發生,過去常聽到壞死性筋膜炎非常嚴重時,醫生會建議家屬截肢來保住患者性命,但會擴展到全身的案例並不多,現在可施打抗生素來進行治療,已較少聽到截肢案例。

預防勝於治療,事先做好防範海洋弧菌的感染,讓自己遠離危險之中才是首當之要。預防的方法有:處理海鮮時務必戴上手套,避免直接徒手處理,降低被劃傷、刺傷等造成傷口的可能;若為易感染海洋弧菌的高危險群,應減少生食海鮮料理,由於海洋弧菌經高溫烹煮後便無法生存,故料理方式應以全熟為佳。此外,身上若有明顯外傷,也應避免接觸海水。假若傷口不慎接觸到海水時,請特別注意傷口的變化,是否有紅腫、發熱、疼痛或患者有發燒的症狀,以免錯失救治良機。(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林家民│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

名詞解釋

壞死性筋膜炎( Necrotizing fasciitis):又稱作食肉菌感染或是肉菌感染,與常見的蜂窩性組織炎不同,是一種細菌入侵皮下組織與筋膜所引起的急性壞死性軟組織感染,可發生在身體各個部位。初期症狀有局部皮膚紅腫、疼痛、畏寒、發燒等狀況,後期會出現出血性血泡或壞死的現象,並且併發貧血、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等症狀。當中毒症狀越嚴重時,則可能因敗血症或休克死亡。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