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外太空也能看見的中國霾害
103/02/17
瀏覽次數
15734
李杰翰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過去曾有謠言說,在外太空唯一可見的地表建築是萬里長城。中國以大量人力所完成的建築奇蹟早已令舉世驚嘆,究竟能否在太空被看見雖然眾說紛紜但已經無足輕重。不過2013年12月7日的一張照片卻是歷史上第一次證明,席捲中國的霾害已經嚴重到能被衛星觀測。
2013年12月7日,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氣候觀測的旗艦衛星「蓋亞」﹝Terra﹞拍攝到一張照片,顯示出盤旋在中國大陸華北到華中整個天空的濃厚霾害。同一時間,北京和上海兩大都市的空氣質量指數﹝AQI,Air Quality Index﹞分別攀升至487及404,這個數值超過300就算是「嚴重汙染」了。
在中國,「空氣質量指數」每小時發布一次,列入評量指標的包括二氧化硫﹝SO
2
﹞、二氧化氮﹝NO
2
﹞、可吸入懸浮粒子﹝PM
10
﹞、細懸浮粒子﹝PM
2.5
﹞、臭氧﹝O
3
﹞、一氧化碳﹝CO﹞等六種汙染物。AQI數值在50以下是最理想的,但一般工業化地區多處於100到200之間;若AQI高於100,老人與體弱多病者就會感到不適;介於200到300之間時,最好選擇待在家或是戴口罩出門;若AQI高達300到500,此時的空氣幾乎對所有人都是有害的,輕則染上疾病、重則減少壽命。
霾﹝Smog﹞的來源是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以及產生於車輛排氣、工廠廢氣等化石原料燃燒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與陽光共同發生化學反應,因此在空氣中產生出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微小懸浮粒子。
這些飄在空中的小粒子,讓上海這個繁華大都會的千萬市民都慌了手腳:飛機禁止起降、工程建設休班、公務車輛停駛、學校被迫停課等等;而在首都北京,空氣中懸浮微粒的濃度甚至高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安全」的標準將近20倍,造成交通大亂、空境清淨機和口罩賣到缺貨等怪象;鄰近的天津、石家莊等國際機場航班幾乎全部延誤。
2013年10月,NASA衛星「水族」﹝Aqua﹞拍攝到中國東北大城哈爾濱被霾所覆蓋,導致地面能見度降到十公尺以下,黑龍江省境內多條高速公路被迫關閉。這歸因於當時天冷,溫度下探攝氏零下40度,家家戶戶為了取暖而開啟煤炭燃燒系統,加上因時值秋收冬藏之際,附近村落的農民習慣燒毀農作物的斷莖殘根所致。12月的《國家地理雜誌》指出,燃煤和焚燒農作物所產生的霾害等空氣污染,容易引發肺癌和心臟病,導致東北地區的人均壽命比南方少了5.5年。
根據美國CBS報導,霾害對中國的飛航安全影響深重,一些航空公司開始要求旗下的飛行員具備在低能見度的情況下起降飛機的能力,尤其像北京的首都國際機場這樣繁忙的交通熱點,更是在考驗機長們的神經。除此之外,航空公司主管最迫切解決的當務之急,正是減少中國各地因霾害而延遲的飛機班次。
12月中霧霾南移,十多天的折磨之後,上海居民感嘆「終於看見藍天」,然而它並沒有消散,而是悄悄往韓國、台灣等地移動。台灣在這次霾害中也多少受到波及,像是高屏、雲嘉南等局部地區因地面風速增強、擴散條件較差等因素,造成懸浮微粒濃度上升,影響民眾健康。空氣污染無國界,雖然身在台灣,與大陸一衣帶水的我們也不能只抱著隔岸觀火的心情,應隨時保持警覺、做好準備,才能在面臨災禍時臨危不亂、保持鎮定。(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霾害(8)
衛星觀測(5)
懸浮微粒(59)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