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機器人專題報導(五): 從A走到B有十種方式:機器人教育
105/01/25
瀏覽次數
5062
陳妤寧
|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從A走到B有十種方式:機器人教育
許多科學家和企業家預言,機器人是下一代科技重心,台灣也制定了機器人產業發展政策,報章雜誌歌頌機器人產業的潛力,然而,對比這些恢弘藍圖,台灣的機器人教育似是一道缺口。
CAVEDU 為台灣知名的機器人教育團隊,泛科學專訪創辦人之一曾吉弘,談論對台灣機器人教育的觀察。台灣的機器人比賽相當蓬勃,「競賽引導教學」卻也帶來一些限制,而缺乏師資與城鄉差距,更是機器人教育面臨的嚴重問題。
機器人比賽,交流分享還是爭搶極限?
台灣自2001開始出現機器人比賽,從一開始的小眾活動漸漸發展,現在每月幾乎都有各式各樣的比賽活動。
機器人比賽是許多學生磨練技能的競技場,不過,曾吉弘坦言,CAVEDU 不帶學生參加比賽。「我們不希望教學重心被比賽牽著鼻子走。如今國內比賽競爭激烈,甚至到了殺紅眼的程度。機器人競賽的重點不外乎對抗、競速、迷宮這三大類,最後往往流於爭那 0.1 秒、0.01 秒的差距,忽略了比賽中其他有趣的、值得學習的事。」
新加坡自2007年起就要求每所國小一週上2~4小時的機器人課程,近年也討論將程式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曾吉弘舉新加坡為例,「鄰近的兩個國小,可能週五下午就會舉辦一場友誼賽進行校際交流,在這種小比賽,大家得失心不會太重,更重視分享。」
國內隊伍因為重視輸贏、擔心抄襲,變得不願意和彼此交流,「我們太早把肅殺的情緒帶到太小的比賽。」雖然比賽能夠成為學習機器人的動力,但贏跟輸的人卻都不愉快。
機器人教育讓小孩練習「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
小時候玩機器人的小朋友,後來都去哪了?面對這個問題,曾吉弘坦誠地說,在實施十二年國教之前,CAVEDU 的學生一定是學到國二即停止,開始準備升學考試。「沒有家長心臟那麼大顆,連我自己大概也不敢。」
但另一方面,曾吉弘也認為,對小學生而言,學機器人最重要的是「好玩」,他們只需要從組裝過程中認識控制和反饋的樂趣,不必認識高深原理。就如同音樂課不會讓每個孩子都變成音樂家,但能陶冶性情、帶孩子認識音樂之美。上完機器人課程的小朋友,即使長大後不是從事機器人相關產業,也能從中學會「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性思考。
「在填鴨式的教學和考試下,學生被訓練得很善於記憶。當一旦碰到『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時,就很容易束手無策。」但要讓一個機器人從 A 點走到 B 點,可能十個學生做出的方法都不同,當不再有標準答案限制思考,學生練習的是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找出最佳解法。
曾吉弘表示,他不敢妄言機器人是全人教育,但在鍛鍊高度專業能力之外,CAVEDU 也在乎學生的團隊精神、情緒智商、專案進度掌握、處理未知、主動學習等各方面能力。曾吉弘特別看重團隊合作:「機器人是一個跨領域的東西,如果都只有工程師在做那就完了,也需要美術設計、行銷管理等不同專業的投入,才是一個有優勢的團隊。」
城鄉差距、設備成本和師資不足 機器人教育充滿挑戰
教學資源的差距,在所費不貲的機器人教育是更顯著的現實。「出了台北市和新北市之後,一個縣市大概只撐得起一兩家的機器人教學機構,但台北市和新北市加起來大概就有二、三十家。」
台灣的機器人套件普遍以樂高為大宗,各大比賽也常用,「除了不能飛、不能下水、不能人形對戰之外,在延伸性和可再用性方面的表現幾乎是無可匹敵,從小學到大學除了需要更新教學軟體,設備本身的耐用度極高。」但機器人的設備成本構成了學習門檻,不同於程式教育只需要一台電腦──即使規格很低也無妨── 一套機器人設備往往需要上萬元。
缺乏設備也許可以直接要求政府提供經費,最難解決的問題在於缺乏「師資」。
這使得某些學校即使購入設備,教師或學生也不敢使用,「因為怕弄壞了賠不起。」曾吉弘說:「沒有機器人課程,機器人師資的培育就不會興起。」現在許多學校老師,都是靠自己的熱血和課後私人時間,投入孩子的機器人教學,甚至帶隊比賽。
隨著程式教育可能進入課綱,曾吉弘希望能夠連帶帶動機器人教育的發展,「畢竟能夠將程式應用在機器人身上,會比單純寫程式有更多變化和趣味。」例如感測器能夠提供更多互動,設定機器人看到光或撞到牆時出現特定反應;自動元件則讓機器人會跑、會發光、發出音效等。
機器人教育走入大學和產業後如何發展?
當機器人教育進入大學、進入產業,又是什麼面貌?曾吉弘表示,在大學科系中,機器人相關知識以電機電子、資訊資管、以及機械機電三個領域為主,資工偏向影像及語音辨識、人工智慧等;電機和機械則著重構件。不過,隨著一些簡易套件問世,非機械背景的科系也能將機器人納為部分課程內容,例如博物館的行動導覽機器人,機器人只是行動載具,主角在於行動導覽,而非研究機器人本身如何移動。
曾吉弘說,台灣過去的機器人產業,是做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而不是做「機器人」,但近年漸漸有企業投入支持,可能會是機器人產業曙光。
另一方面,自造者運動興起,允許獨立工作室小型創業,例如四旋翼飛行器結合遙控空拍等等; 3D 列印技術讓一般人有機會生產自己所需的零件,提供了小型創業團隊或玩家少量製造的機會,「對玩家來說,對零件的精度要求一般,3D 列印讓他們不必冒著一旦花了大錢做錯一個零件、就要囤積三百個沒用處的零件在家裡的風險。」(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智慧生活與前沿科技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
審校:
陳妤寧
機器人(32)
推薦文章
113/05/21
紅海珊瑚恢復力驚人——臺灣珊瑚復育借鏡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3/27
類澱粉蛋白化身奈米微管,打造低耗能海水淡化膜——專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許世宜教授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照光就變身!臺灣團隊打造的雙模式電晶體,挑戰電腦效能瓶頸
林祉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5/29
為了蛙鳴、為了土地、為了健康、為了孩子——與自然共生的永續農業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