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截「腸」補短 造福病患–陳宏基院長

102/09/10 瀏覽次數 18771
歌手在臺上引吭高歌,臺下觀眾沉醉其中,正當眾人羨慕這副金嗓時,你可知道有一群人只渴望能再次擁有正常說話的能力?臺灣的菸酒檳榔文化使得成年人罹患口腔癌的比率明顯偏高,許多病患為求救治,不得不切除咽喉,因而喪失正常說話與進食的能力。

在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任教,也是該校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的陳宏基院長,鑒於這疾病對病患的影響深遠,就利用自身經驗與專長,發展出利用「自體腸道移植重建聲帶」的技術,讓病患不依靠外物,就能再次開口說話與吃飯。這技術不僅造福無數病患,更是領先全球,也讓陳院長獲得行政院2012年傑出科技貢獻獎的殊榮。

醫病還是醫人

如果醫生救回了病人的生命,但病患從此失去活下去的尊嚴與品質,這樣有意義嗎?擁有整形外科背景的陳院長認為,一個成功的手術應該可以給病人更多的信心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臺灣男性常有的菸酒檳榔習慣,讓咽喉癌高居男性罹患癌症的第4名,有些患者最後只能摘除咽喉以求存活,從此終生喪失自然進食與說話的能力,必須依靠輔具發聲。然而,依靠這些外物,說話的音調變成冰冷的機械音,還須忍受旁人異樣的眼光,更遑論與人正常溝通,而這卻是許多人後半生的生活樣態。陳院長目睹無數病患在治療咽喉癌手術之後,身心都受到嚴重的打擊,便積極構想如何重建病患聲帶與食道,幫助他們恢復吃飯、說話等生活中最基本的能力,讓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

「人工」比不上「天然」

在過去,咽喉遭摘除的病患,說話與進食方面只能依賴人工發聲器(包含外接式發聲器、電子喉嚨、植入式發聲器等)及插管餵食。這些方法在實際功能上僅是「堪用」,病患往往是迫不得已才使用人工輔具,而這些輔具仍有相當多的改善空間。陳院長表示,其實食道的重建比聲帶簡單,只要把握能正常吞嚥這個大原則即可;而聲帶的重建就相當複雜。

陳院長當初設想以自體器官為素材,期望能一舉取代這些人工輔具。於是,他鎖定自身最熟悉的器官—腸道—來構思,方法經過無數次的調整後,終於完整發展成功這套領先世界,利用患者自身腸道同時重建食道與聲帶的手術。病患此後就可脫離那些人工輔具,只要再稍加練習便可以正常進食與說話。

聲帶、食道重建的大學問

聲帶是人類發聲的構造,位在喉部內,是由2片黏膜皺褶狀的構造組成。人說話時,氣體由肺呼出,經過聲帶形成共振產生音波,最後再由鼻腔等部位共鳴放大。

陳院長思考重建聲帶的過程中,一開始曾考慮使用「皮膚」,但因為皮膚表面較平滑,且會分泌油脂造成阻塞,成效不好。後經多方嘗試,終於找到「闌尾」(俗稱盲腸)做為重建發聲管的素材。闌尾的表面有許多細小皺摺,和聲帶外觀相近,而氣流通過其表面時,能形成細小渦流,進而成為波動,有機會變成聲波。另一種方式是利用迴腸及迴盲瓣加以修改來組成發聲器。

至於食道方面,陳院長取用部分的升結腸做為素材,來重建咽部與頸食道。如果病患是全咽喉摘除,也可搭配部分的迴腸來重建發聲管,並透過調整迴腸的安置方法,使病患術後的發聲能更加清楚。這種重建方法的優點在於所有的素材都出自病患自身,移植後沒有排斥的情況,不必使用抗排斥藥物。另外,可以同時重建食道與聲帶,病患術後的生活也能更接近一般正常人。

然而,自體腸道重建聲帶或食道的手術有其難度,陳院長表示,關鍵在於手術時間的精準掌握及腸道排列的方式。腸道移植最重要的是缺血時間要很短暫,醫生必須在很短暫的時間內,快速地逐一縫合血管,而且所有過程只能施作一次,幾乎沒有補救或重來的機會。當然,這一切都是在顯微模式下進行。整個過程考驗著醫生的心、手與意志力。陳院長並以多年整形手術的經驗,自行研發一套「懸空打結」的縫合技法。這項獨創的技法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縫合動作,讓重建手術更為順暢。

精益求精 回饋世界

陳院長早年在長庚醫院服務,曾師承知名顱顏重建醫師羅慧夫(Samuel Noordhoff)。他表示,早年那段歲月,除了不斷接受高難度的手術案例與專業訓練外,最重要的是從羅醫師身上明瞭「同理心」的重要。

陳院長覺得,病患求診時,一定是他最需要幫助,也是最脆弱的時候。這時,如果遇到一位有「同理心」的醫生,不但能幫助病患解除肉體上的痛楚,更重要的是能協助病患建立復原的信心,最後能讓他重回正常的人生。若消極地幫助病患遠離死亡或病痛,對其心理層面全無關照,只是把他帶進另一個痛苦的世界罷了。

這樣的原動力除了促使他成功研發這個獨步全球的重建技術外,他更希望把技術推廣到全世界,讓更多不在臺灣的病患也能受惠。這項重建技術問世後,立即吸引很多國外醫生來臺取經,陳院長對他們都抱持相當開放的態度,甚至盡心輔導這些國外醫師成為「種子」醫師。短短數年內,培育了近80位外籍醫師,讓他們把這方法帶回國去。

除了這項獨特的移植技術之外,陳院長也陸續研發十多項世界首創的技術,同時積極思考利用腸道移植重建其他器官的可能性。而在重建聲帶方面,陳院長也力求精進,特別是針對一些特殊的情況與發聲的「細膩度」。例如病患頸部太短,會壓縮到可以施行手術的空間,大幅提升困難度;而目前利用腸道發聲的音頻最高約150 Hz,仍低於一般正常男性,這些都是陳院長不斷思考的新問題。

三十多年來,陳院長積極協助病患重回正常人生,研發出「自體腸道移植重建聲帶」的獨門技術,除了能一舉重建食道與聲帶外,也能讓病患的術後生活幾乎與正常人無異。而深具「同理心」的陳院長,除了在這項技術上精益求精外,也積極地把自己的獨門技術傳承出去,希望造福更多病患。

【行政院2012年傑出科技貢獻獎得獎人專訪】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