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天啊!好冷喔!
B:對啊,今年冬天感覺特別冷,每天包得像肉粽一樣。
A:厚!如果只要穿一件夠保暖的衣服,就不用再穿一層又一層的,該有多好?
B:ㄟ 不是有發熱衣!
導言
今年冬天您是不是也一樣缺少一件發熱衣呢?發熱衣從去年臺灣服飾業掀起「熱」潮,一件3到7百元,短短3個月熱銷至少2百萬件以上,創造10億商機,不過,消基會日前抽查市售10件發熱衣,經過專家檢視,只有兩件的標示可能有發熱成分,有些成分連專家都看不懂,6成根本沒有標示發熱成分。消費者充其量可能只買到了「保暖衣」。今天科學了沒,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您買到的「發熱衣」,會不會其實只是所謂的優質「保暖衣」?
正文
冷氣團接連報到,市面上出現各式各樣的發熱衣全都賣到缺貨,不過各家材質、升溫程度和價格都不同,廣告行銷策略都號稱穿上就能讓體溫升高2到3度;消基會抽查發現,有6成樣品明明沒有標示發熱成分,卻冠上升溫、蓄熱等容易讓人混淆字眼,反而是有欺騙消費者之嫌。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說︰「如果說宣稱上面有說是發熱功能,可能是成分上面、機能性上面並沒有這樣子的成分,那我們認為,基本上就屬於廣告不實,那這可以處3萬元以上2千5百萬元以下的罰緩。」
所以,到底我們在選購發熱衣時,該以哪些標示來做為依據呢?首先讓我們來先了解一下發熱衣和一般保暖衣有什麼不同?而發熱衣的原理又是什麼呢?市售發熱衣的主要原理大致可以分為「遠紅外線放射性」與「纖維吸溼放熱」兩種,消基會日用品委員會委員,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大學紡織工程學系的王權泉教授為我們詳細說明,王權泉教授說:「一般來講,我們市面上看到的所謂的保暖衣、取暖衣、發熱衣,事實上這個名詞上,我們所謂講的所謂保暖衣只是他基本講的一個功能,就說衣服本來就有它保暖的功能,那這個是說他沒有辦法自我產生所謂的發熱機能,那麼你要讓它有的保暖的話,基本上讓它比較含有一些空氣的量,就說衣服它有比較大的空氣含量,那它就會有保暖的效果,因為熱不容易散發出去,有空氣阻隔的話;那另外一個就是說,這個我們說的發熱衣、增溫衣,基本上是它自己能夠產生熱度,那這熱度的產生,是我們說的添加或者改質,有添加一些像是可以產生紅外線的這些元素,像是一些陶瓷材料,藉由這些添加的元素來吸收可見光 然後轉化成所謂的紅外線,然後再轉化成熱能,反射到我們的人體來提升我們的溫度,那麼這叫升溫或者增熱衣皆可,再不然就是他本身能夠像羊毛一樣,能夠吸收人體的水氣,形成所謂的凝結熱,然後釋放到外面,讓我們感覺到它有所謂的溫度的增加或提升,那這種是所謂的有機能的,不像是所謂我們說的保暖,保暖它只是不讓我們本身的身體的熱氣散發出去,當然兩者都是有所謂的保暖效果,但是一個是防止溫度的散失,一個是它本身能夠自我提升衣服的溫度的,兩者在性質上有所差別。」
事實上發熱衣最早是從日本開始推廣然後引進臺灣,大概在20年前就已經有的技術,在製作技術上並不困難,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在纖維中加入遠紅外線陶瓷成分,例如氧化鋯、碳化鋯等,反射人體發出的遠紅外線,並將它轉換成熱能,就可以達到發熱功效。另外一種是所謂的纖維改質,也就是像是聚丙烯酸酯這一類纖維,不過這一部分在技術上是比較困難的,而國內目前也沒有相關的技術,所以就現階段我們在市面上普遍看到的還是以「遠紅外線放射性」為主。不過奇怪的是,市面上確有標榜著含有聚丙烯酸酯纖維的產品?文化大學紡織工程學系的王權泉教授特別解釋說,並對廠商使用的成份提出質疑:「那另外一種就是所謂纖維的改質,就是我們的聚丙烯酸酯這一類纖維,例如將一般的壓克力纖維改質,讓它具有較好的親水性,並且也保留了原本良好的物性,不過這一部分在技術上是比較難,纖維要改質牽扯比較不容易的製程,而國內目前也沒有相關的技術,以就現階段我們在市面上普遍看到的還是以「遠紅外線放射性」為主。可是呢我們看到一些市面上所謂的產品包裝上面的說明,有的也寫著含有聚丙烯酸酯纖維,然而,照理說如果真的含有這些東西 應該是要經過認證來確定確實有這種纖維,但我們卻看不出它們這一方面的認證報告,加上國內沒在生產這些東西,那它的來源是來自於哪邊,我們也無法查證,如果你打電話問他們公司,纖維從何而來,它還會跟你說是商業機密,這麼一來就更無從得知,所以對消費者來講,就是說,我們花的錢可能是比原來成分還要高,可是買到的產品是一個未知數。 」
據了解,國內現在並沒有發熱衣檢驗標準,王教授表示,坊間多數業者採用的所謂測試證明,也都缺乏了「對比式檢測」等相關說服力,有的測試方法,只是將溫度計放置在穿上發熱衣後的測試者身上量測,發現增溫2到3度,便宣稱有發熱效果,但看看它們的成分,卻發現其實都是一些傳統的材質,讓人不禁懷疑「熱從哪裡來?」王教授更進一步的說,其實就算只是穿一件普通的棉製衣物,也都能達到增溫的效果,王權泉教授說:「我想不管穿什麼,只要是衣服穿在身上,溫度都會上升,上升多跟少,照理講應該是一件有加發熱纖維,一件沒有加發熱纖維,兩個去做檢測,然後有加發熱纖維它升高的溫度減掉沒有加發熱纖維的升高溫度,它才是一個它真正的發熱範圍,這樣的檢測才是我們說的,它加了發熱纖維的效果出來,所以我想在目前業者所謂的發熱指數都是沒有做對比式的檢測。 」
以衣服材質來說,真正可以達到增溫、發熱的天然材質為羊毛,也是最保暖的材質;而如果是合成材質部分,則為丙烯酸酯類纖維,才具有吸收凝結濕氣並釋放凝結熱效果。但王教授說,國內目前沒有設備技術可以生產出聚丙烯酸酯類的衣服,而市面上販售的發熱衣大多標榜穿上身立即增溫2到3度,但是卻沒有發熱功能認證,仔細追究產品標示,赫然發現以不透氣、吸水力極差的壓克力纖維,替代真正吸汗發熱的「丙烯酸酯類纖維」,兩者價差高達了一到兩倍;消費者除了花上冤枉錢,穿上這些所謂號稱「發熱衣」的「悶熱衣」更造成了在穿著上的不舒適感,王權泉教授說:「我們如果買一件合成纖維,這所謂保暖衣、升溫衣,那你穿了這種衣服,它本身像羊毛的話,穿在身上,它本身,第一個是保暖,第二它因為吸濕性很強所以會覺得穿起來很乾爽,穿起來不會悶熱,悶熱會讓人情緒產生煩躁,有黏溚感,那這就是所謂的不舒服,所以現在追求一個增溫或發熱的目標之外,第二個舒適性要考慮到,就說我們穿在身上的所謂的舒適性不要造成悶熱,而是他本身能夠有增溫效果,而且對人體排出的汗氣有辦法做適當的吸收,汗氣能夠排出去,這才是比較理想的發熱衣,再來一個就是說,現在的發熱衣都是所謂合成纖維做的所以常常穿的時候很容易產生靜電,造成穿的人身體不舒適,手毛會和衣物相互吸引,造成有拔毛的情形,很不舒服。」
所以,接著下來,大家最關心的是,在國內目前還沒有辦法檢測發熱衣成分與所宣稱的「發熱」機能前,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在選購上該以什麼為依據才能不吃虧,且買到我們要的產品呢?王教授提供了三個參考原則,王權泉教授說:「今天我們坦白講,產品真的是琳琅滿目,消費者就是說這樣去看啊,也看不出它是不是真的能夠發熱,我們也不可能站在賣場前面或在百貨公司把包裝拆開,然後把手伸進去,然後試穿,然後站在那一個小時,或者是很長的時間,試它的發熱效果,所以這邊也提供幾個方法讓消費者參考,第一個就是說看它的觸感,觸感最好是跟天然的越接近越好,不要是合成的感覺,第二個就是看看它有沒有甚麼認證啊,檢測報告,來作為採購依據。如果他有認證,編號寫很明確,來源很清楚,檢送單位也很正式,列為可接受的項目。再來就是說,親朋好友有人買過,然後穿了之後它的反應口碑確實它的保暖效果很好,所以說就目前情狀下這三點可以掌握住的話,勉強看看是不是能夠買到我們屬意的發熱衣。」
最後王權泉教授也呼籲業者本身要注意自我規範,確實的把產品真實性反應給消費者,而國內目前也正收集國際相關發熱衣檢驗以及標示標準以利規範,也期盼相關單位趕快訂定檢驗標準,為民眾確實把關。今天科學了沒?就進行到這邊,下一次阿玫再帶大家用科學,看不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