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自然界中的火山爆發、沙塵暴、都市裡的交通廢氣、工廠黑煙,不管是自然或人為,這些現象的共同結果,都是空氣結構的改變。人們被成份複雜的氣體所包圍,雖然摸不著也抓不到,卻實實在在,隱藏著危機。
新鮮空氣就是,氧氣啊、氮氣啊這些,可是空氣裡面有一些微量的氣體,也有一些微量的粒子,對我們的肺部影響都滿嚴重的,尤其是老人跟小孩。
這些影響人體健康的物質,被稱為懸浮微粒。其中又以粒徑小於2.5微米的大氣懸浮微粒—PM2.5最受矚目。PM2.5只有頭髮直徑的1/24,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質,可以輕易的進入肺部,一方面沉積在肺胞中,傷害呼吸系統,一方面透過換氣,入侵其他器官。再加上其易吸附的特性,時常夾帶有毒物質,對健康影響更大。正因為如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4小時內PM2.5的平均值不應超過 25 個單位。
但臺灣都會區測到的數值,卻遠高於標準值,其最大的元兇,就來自於汽機車的廢氣。而國內科學家更發現,在交通路口等綠燈的機車騎士,可能面臨比平均濃度高兩倍以上的PM2.5污染物。懸浮微粒帶來的,不只是健康問題,它還是影響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
懸浮微粒是氣候變化的一個,最大的變數之一,因為懸浮微粒它會對陽光有撓射作用。臺灣差不多從1970年、1980年以後,直射的陽光減少了很多,減少了百分之十五。
除了減少直射陽光,過多的懸浮微粒還會改變降雨的形態和時間,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造成氣候異常、危害人體健康。懸浮微粒雖然看不見,卻不能視而不見。想要有所保障,除了戴口罩之外,也許我們還需要更積極的作為,才能真正大口呼吸。
2007年東森電視台《科學大解碼》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