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防救災的跨領域合作
104/08/05
瀏覽次數
8083
楊永年
|
成功大學政治學暨政治經濟研究所
緣起
1999年9月21日凌晨,中臺灣發生規模七級的大地震,造成南投、臺中、彰化重大災情。由於筆者的家鄉在南投,又是重災區,因此積極思考如何結合專長領域投入災害防救研究。幾經思考後,認為防救災體系和個人專長領域相近,因此以它為重要的研究對象,結果發現我國防救災體系中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些在持續改善中,有些則仍待改善。
隨著對921大地震防救災體系研究經驗的累積,筆者漸漸了解大型火災、水災、風災的諸多關聯。甚至最近3年發生的日本福島海嘯與核災,以及高雄氣爆人為災害,都深深感覺和防救災體系運作良莠有關。其實,防救災體系若能運作得宜,就能發揮保護民眾或災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功能。
從過去大型災害發生的案例顯示,災害防救不只是科技問題,更是人與制度的問題;或者,防救災科技固然重要,但防救災體系的問題可能更為重要、複雜。因此,本文擬透過以前發生的案例,解釋防災科技與人(制度)運作所存在的問題。
因為防救災體系是由不同領域與分工組合而成,每次大型災難的運作,都考驗著體系內部與外部的整合。具體而言,體系的最細部分工和防救災科技有關,因此科學技術固然是提升防救災成效的重要工具,但科技背後的政策、制度或體系的問題,必須同時重視。
科技與政策、治理或制度整合與連結,是本文「防救災的跨領域合作」的核心概念。防救災跨領域合作的概念,包括了政府跨局處的合作、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合作(含跨國合作),以及跨學術領域的合作。至於防救災體系運作要能順暢,資訊傳遞與流通是首要的關鍵因素,其次是資源動員,第三是組織間合作。
資訊傳遞
防救災資訊包括災前、災中、災後相關的訊息。災前又包括預防與預警資訊,災中主要是災情與災情需求資訊,災後主要是重建或復原資訊。
本文主要聚焦災中與災後相關資訊的傳遞,應包括災情、死傷人數、災害種類、現場狀況、待救援情形、災區(重建)需求等。例如很多災區外的民眾很急切希望知道在災區親友的生命安全情形,特別是大型災害發生時,因為伴隨斷電,導致災區無法對外通訊而阻絕了外界對災情的了解,甚至會因交通中斷,許多重要的救災物資進不了災區。
九二一大地震時,南投中寮鄉與國姓鄉就是重災區,因沒有通訊,也沒有外援,外界不清楚災情的嚴重。當時也是受災戶的縣政府倒塌,加上中央政府的災害應變中心因缺乏災情資訊,難免影響救災的效能。
雖然大型災難發生時通常會資訊不足,但有時也會有資訊爆量的情形。例如八八風災發生時,曾有屏東神父發出求救訊息,這位神父雖在3天內就獲救,但求救訊息仍瘋傳網路3個月,讓很多網路鄉民誤認為「防救災體系」非常糟糕,並質疑何以過了3個月還沒能救出神父?因此,即使資訊科技發達,仍有諸多可以跨領域投入改善的大型災難資通訊問題。
以目前防災科技的發達,應可以在短時間內處理龐大資訊與提供查詢;再應用衛星空拍與衛星電話,蒐集與傳遞災害資訊。不過衛星空拍可能因為雲層太厚而影響空拍照片的品質,衛星電話則有持用人不知如何使用的問題,因此有時傳統資訊傳遞工具反而可發揮更大的功能。
例如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收音機與業餘無線電(俗稱香腸族)使用成效良好。當時南投縣彭縣長靠著收音機向全國民眾廣播,只簡短說明大地震的災情慘重並需要救災物資,不到3天就有各地運來的救災物資充斥南投體育場。後來彭縣長再透過廣播說救災物質已足請改撥善款,也是很短時間就擁入大量善款。
動員防救災資源
有了關鍵資訊後,接下來就是如何動員資源,也就是如何善用資源或使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包括人力、機具、交通工具、生活必需品、帳篷、礦泉水、泡麵等資源是否能即時送達災民手中。過去幾次大型災害如九二一大地震與八八風災的慘痛經驗,讓臺灣防救災體系救災效能提高不少,至少在民生物資的補給與發放上很有效率。
例如有些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市區公所層級)會和大賣場或便利商店訂定開口契約,當發生大型災難時,民眾可自由前往領取生活必需用品。關於資源動員的相關領域,包括物流管理(生活必需品管理)、交通與運輸管理、企業管理、資訊管理(防救災人力與物資訊息)、人力資源管理、工業管理(涉及機具應用)等,都有助於提升救災資源的動員與分配。
前述領域的應用也可避免資源分配不當的問題,例如九二一大地震時,固然南投縣立體育館在短時間就充斥民生用品,但因缺乏管理,這些民生必需品並沒有讓需要的「災民」取得。反而是許多非災民身分的民眾前往取用,例如前中寮鄉長就遭查獲其私有倉庫存有大量民眾捐贈物資。
八八風災後,總統宣布防救災是國軍重要任務。這種做法固然解決了緊急時人力不足的問題,但因為國軍的主要任務與訓練並不是防救災,對於地方政府運作與民情也不熟悉,所以傳出國軍人力遭不當運用或濫用的非議。
臺灣災後重建的效率與效能是國際知名的,特別是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投入災後重建,更獲得很多的好評。例如2014年8月發生的高雄氣爆,臺積電派工程師深入災區,直接為災區住戶與商家提供立即的協助。主要的原因是臺積電的志工擁有高度熱忱,經費使用有彈性,不需官僚體系層層審核。
組織間合作
最有效的動員方式,就是透過組織間合作進行災害防救工作的整合。因為組織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最完整、最有系統,動員力量也最強。但很多組織不見得有防救災合作的誘因,因此如果能建立組織間合作關係共同救災,防救災效能當然可以提升。
所謂的組織,包括政府機關(含中央、地方,以及國際)和非營利或非政府組織(包括地方與國際)。面對災害防救時,本來就是政府與民間共同的責任,必須共同合作進行災害防救。合作的內容包括資訊共享與資源共享,例如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中央與地方政府都沒有緊急搜救隊的編組(九二一大地震後才籌設),而國際搜救隊來了二十多隊,也救了許多困在建築物下的災民,這是跨國合作的典範。
至於九二一大地震後的重建工作,一項做法是透過資源豐富的縣市,以「認養」方式協助鄉鎮市重建。當時的國姓鄉是重災區,由臺北市政府認養,因此提供了豐沛的資源,讓國姓鄉得以在短時間內就獲得重生。
然而,災害發生後,經常也是組織間合作最大的考驗。常看到的場面是,發生災害的地方政府首長藉著媒體向中央政府嗆聲;其用意除撇清防救災的責任外,也希望向中央政府爭取更多的資源。這樣的現象,特別發生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分屬不同政黨時,政治口水互噴,反而模糊了防救災的焦點,這類情形在過去確是屢見不鮮。
跨國防救災組織間的合作也有問題,例如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發生規模八的大地震,導致海嘯與核災,特別是海嘯的發生,一下子奪走了近二萬的人命,核電廠產生的輻射效應也成為國際矚目的重大議題。
過程中,臺灣與中國大陸防救災團隊都主動向日本政府表示希望支援與協助,卻遭日本政府拒絕。而臺灣因鄰近日本,對於核災資訊有殷切需求,卻因臺灣與日本沒有正式邦交,所以許多敏感核安資訊都必須透過美國的間接轉手才能取得。這些都凸顯了防救災組織間合作(必須突破政治障礙)議題的重要性。
防救災志工組織
大型災難發生時,救災人員因交通或災情過大等因素,經常無法在短時間內抵達災區。例如,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很多重災區都必須靠社區或鄰近的人力與資源立即救助。但因為九二一大地震災情實在太大,而且到處橋斷路斷,使得交通受阻,後來也是靠社區的力量發揮一些立即救助的功能。也因此,社區防救災組織或睦鄰救援機制的設計變得相當重要。
但這機制的建立或形成,社區居民必須在平時就有共識,才能在災害發生時發揮網絡連結的關係。2001年桃芝颱風侵襲竹山木屐寮社區,由於這個社區歷經嚴重的土石流已有高度的警覺心,也在熱心人士的推動下成立了社區防救災組織,並在南投縣消防局協助與組織訓練下運作良好,成功凝聚了社區居民的力量。
筆者於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前往加州柏克萊大學休假研究時,曾參與了舊金山睦鄰救援志工組織(Neighborhood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NERT)的教育訓練課程。這個志工組織起源於1989年因舊金山大地震,民眾深感政府防救災系統不足,需要有民間志工組織立即或緊急應變。因此,民眾集體向舊金山消防局提出請求,請他們提供緊急應變的教育訓練。
筆者報名並參與了舊金山一年一度的消防演練,演練課程是一整天,包括滅火演練、登錄演練、搜索現場演練,以及檢傷分類演練等。訓練時由志工扮演大地震的傷者,並由演練人員判定傷患的種類。另外,消防人員會展示內含緊急逃生該攜帶物品的逃生箱,有手電筒、乾糧、飲水(飲料)、重要證件、簡易醫療用品、運動用隨身聽、收音機、打火機、電池、剪刀,錢(特別是小額)等,因為緊急逃生時來不及整理,所以平時就必須準備。
防救災必須跨領域合作,因為防救災實務問題的解決,必須有多元或跨領域的思維。
大型災難何時降臨很難預料,因此必須有防救災的準備或演練。以日本311大地震、海嘯與核災複合型災難為例,海嘯發生後,短時間內就奪走近兩萬人命,但無人因核輻射立即死亡的案例。然而卻有百人在撤離過程中喪生,死者多是醫院重症病患。這表示醫療緊急撤離沒有做好疏散準備,而這不只是防救災實務的問題,也是跨領域學術研究與教育訓練的議題。
而防救災跨領域合作,可以從資訊、動員、組織間合作3個層面或架構思考。資訊蒐集是防救災體系最優先的項目,因為若沒有災情資訊,動員與組織間合作的方向就不清楚。防救災資源如何有效動員,也攸關防救災成效;有效動員防救災資源可以避免生命財產不當的損失。至於組織間合作,則可以發揮更大的動員能力。而促進組織間合作,固然可以透過科技的運用,例如資通訊科技的運用,在最短時間達到資訊共享的目的,但最主要的因素仍在於組織間存在共同的防救災誘因,更能促進合作。
組織間合作共同進行防救災非常重要,但不應等到災害發生時才合作,而是在沒有發生災害前就應發展合作關係,包括訂定合作契約或進行演習等。尤其是,如何發展出類似美國舊金山的志工組織,應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5年8月,512期,60 ~ 64頁
地震(132)
海嘯(37)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24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2/27
好看到停不下來!科學家 × 影音製作人,帶你掌握科普影片的爆紅心法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30
智慧能源管理如何推動企業實現淨零排放
丁顥
|
國立成功大學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