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暖冬年天天溫暖?

104/09/22 瀏覽次數 9133
甲:(打包聲音)……
乙:你在幹嗎?
甲:打包厚外套啊!
乙:為什麼?
甲:不是說今年是暖冬!這些厚外套不需要了,就收起來!
乙:喂!我看要「打包」的是你的沒・常・識。
甲:啊!?


導言

媒體報導,今年(2015年)冬天是偏暖、雨少的暖冬,許多民眾以為這樣厚外套就可以收起來了,氣象局表示以目前資料來看,11月左右大概還是會以這種偏暖的天氣為主,但是12月以後需要更多新資料來判斷,現在就說今年是暖冬,準確度有待商榷,還是聽完今天科學了沒?節目之後再決定收不收厚外套吧!

正文
 
臺灣冬天天氣的影響因子:聖嬰現象與北極震盪
 
氣象局長期預報是從海溫來看整個大氣的變化,過去經驗是當赤道東太平洋的海溫比氣候平均值要來得暖,就是所謂聖嬰現象時,當聖嬰強度愈強的時候,臺灣暖冬的機會就愈高。
 
但是今年狀況有點不一樣是,比氣候平均值要來得暖的海溫位置不在赤道東太平洋,而是赤道中太平洋接近換日線附近,也就是所謂的非典型聖嬰,而且程度是比較弱的,也就是說未來幾個月這個聖嬰現象可能不是那麼的明顯,在這種狀況下對臺灣冬天的暖冬的影響程度就會減小,另一個影響臺灣冬天溫度的則要看「北極震盪」,只是北極震盪因子的可預報度較低,加上長期預報有預測的不確定性,所以很難在這麼早就推論今年是暖冬。

何謂「北極震盪」?指的是繞著北極圏的高層西風噴流,噴流轉的愈快,北極冷空氣就侷限在極圏的地方不容易往南流,但有時因為某些因素讓這個噴流轉的速度減慢,減慢之後冷空氣就有機會往南邊潰流,影響到中緯度地區,甚至是臺灣。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長期預報課課長陳孟詩用蹺蹺板來形容北極震盪指數的變化,陳課長說:『它很像蹺蹺板一樣,有時候噴流轉的快,北極震盪的指數就是正的相位,那噴流轉的慢一點就是負的相位。』
 
暖冬每天都很暖?那可不一定!
 
 一講到今年暖冬,很多人就以為未來3個月每天都很暖,其實不是的,陳課長舉例說,如果12月、1月、2月連續三個月平均是偏暖的,但剛好其間有5 ~ 6天突然有一波很強的寒流下來,人的感覺對天氣是有記憶的,所以那時候民眾冷到了覺得寒流怎麼會來,是不是預報不準?可是那3個月就冷那幾天,平均起來溫度還是高的,也就是說暖冬氣候不表示不會有寒流天氣發生。陳課長說:『所以如果大家要講暖冬這件事,心裡想的是平均來講可能是暖的,但是它也是一樣有天氣變化很大的機會存在。』

以氣象局的定義,每天的天氣,臺北的低溫只要小於14度,就會說有大陸冷氣團,低於10度就會稱為寒流。就過去幾十年統計上來看,第一個大陸冷氣團到臺灣時間大概是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左右,最冷的時候大概會落在12月下旬到1月份左右,所以現在看冬天資訊還太早,只能說是參考。

氣象局建議大家多注意氣象局隨時更新的各項預報,氣象局每個禮拜五都會有最新的未來四個禮拜的預報,每個月的月底也會有未來三個月的預報供民眾參考運用。
 
以上就是今天科學了沒?我是阿玫,人家說:天有不測風雲,連老天爺都說不準了,誰敢掛保證?看來還是多充實氣象常識比較實在,你說對不對。謝謝收聽,再會!

資料來源
  • 原標題:暖冬不一定暖!?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