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八國攜手拯救世界屋脊
102/10/02
瀏覽次數
9816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13年春天,尼泊爾西部地區遭受嚴重乾旱侵襲,導致農作物歉收,從而加劇原先便已相當緊繃的糧食危機。然而在6月,同一個地區又遭逢50年來最大的洪水,起因是強度非比尋常的季風降雨。同時,洪水在印度北部的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以及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肆虐,奪走至少5700多條人命,據估計損失高達20億美元(約600億台幣)。
在經過幾十年來類似上述的氣候異常事件後,當地地區性跨國組織國際山區整合發展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的8個成員國(阿富汗、孟加拉、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與巴基斯坦),都同意已經受夠這樣的情形了。2013年9月初,他們發起一項針對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脈的3年計畫,以全面評估該地區目前的狀態,並對未來該如何維護和發展提出建議。
科學家表示這項研究計畫來的正是時候,隨著氣候變遷逐漸加劇,當地的災害會變得更加頻繁。喜瑪拉雅地區每十年氣溫上升攝氏0.6度,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每十年降雨量增加65公釐,季風季節來臨時也變得更加潮濕,但是同時冬天卻變得越來越乾燥。
氣候變遷導致喜馬拉雅地區的冰河正快速消退,冰蝕湖數量更多而且變得更加巨大,淹沒高山地區的牧場並威脅下游的聚落。氣候變遷同時也造成生態系統的浩劫,有些高山植物逐漸往更高海拔分布,其他的則面臨絕種威脅,同時外來種的勢力也不斷擴大。如果氣候變遷持續下去,將會為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以及高山社區的生活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脈延綿3500多公里,橫跨8個國家,從阿富汗一路到緬甸。做為當地的水源供應,這條山脈支持著超過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的生活並提供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氣候變遷帶給喜馬拉雅山的影響結合了許多其他挑戰,」ICIMOD總幹事大衛‧莫登(David Molden)說,在過去數十年中,這個地區經歷人口成長,能源短缺,汙染,環境退化以及天然災害等等。「過去能夠自給自足的人們現在面臨嚴峻的貧困問題。」
莫登指出,為了減輕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將所有面臨的難題都加以考慮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ICIMOD的計畫所要進行的,它將檢視當前對於冰河、生物多樣性、水資源以及汙染物的了解,評估氣候、人口以及土地利用的變遷趨勢,並關注貧窮、水力發電廠開發、天然災害與糧食安全等相關議題。整份報告的結果將是一系列的政策建議,例如可持續的放牧、增加國際合作、減少森林砍伐與防洪治水等等。
這份報告將具有指標意義,它將協助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喜馬拉雅地區更為永續的發展,並幫助當地社群應對氣候變遷。不過,即便擁有這份重要的評估報告,無論它最後給予甚麼樣的政策建議,如何督促地方當局落實才是最重要的。氣候變遷的影響並非僅止於長時間尺度,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氣變遷也會造成局部的生態系影響,而像大規模的森林砍伐等也會改變地區氣候,因而對自然更全面的保育與評估,也是未來防減災的重要課題。(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
任編輯:
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永續發展(55)
喜馬拉雅山(3)
氣候變遷(11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醫師的「超級 GPS」:手術導航系統如何為臨床帶來新革命?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