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兼顧研究教學與服務熱情的董家鈞教授

108/07/23 瀏覽次數 2666

董家鈞常鼓勵青年學子要持續保持學習,不斷接觸其他知識來觸類旁通,這樣才能有機會在學習曲線上跳往次一個更高的能階。董家鈞常鼓勵青年學子要持續保持學習,不斷接觸其他知識來觸類旁通,這樣才能有機會在學習曲線上跳往次一個更高的能階。

 
談到研究與教學,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特聘教授董家鈞滿腦子的熱情就像是炸了鍋一樣,被翻天覆地挑起,他自述自己的教學風格是:「我這個人大嗓門,每次講課都講到口沫橫飛,別的老師經過我的教室聽到時會說:『哇!看你講到嘴角全波(台語)』,因為我多麼希望讓學生知道地質專業是多麼地有趣,所以我會不厭其煩地把我所知道的知識教給他們,分享自己在專業上獲得的快樂。」
董家鈞對大地工程、岩石力學的熱情,亟欲分享給學生的期待心情,形塑了他身為老師的強烈風格,雖然這股熱情也曾因無法點燃學生的興趣而受到挫折,但對於自己選擇「人師」的這條路,決心致力於研究、教學與社會服務的董家鈞,一路走來是義無反顧、毫不後悔。
 
身負研究教學與服務三責

進入中央大學任教之前,董家鈞曾有四年業界的經驗,「當時我開了一家董家鈞大地、水保、應用地質技術事務所,每天跑業務、要招人、寫報告,即便度假時都會隨時接到客戶的電話,公司營運狀況雖然不錯,但把自己搞得很累,而拿到中央大學教職後,另一半鼓勵我回學校當老師,想說當老師可能比較有自己的時間,沒想到當了老師後更為忙碌,讓太太大呼上當。」說起執教鞭的因緣,董家鈞哈哈大笑地說。

但對於當老師這條路,他卻完全不後悔,因為誨人不倦的他帶孩子出門時總喜歡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而這股諄諄教誨的心也讓他隨時都有滿腔的熱情想和學生分享知識,師者春風化雨,是他的第一志願。

不過,身為大學教授,可不能只是單純的教書,「進入中央任教前,一位朋友曾提點醒我:『別忘記大學教授的三個重要責任:研究、教學與服務,三者不能偏廢。』其實,研究與服務都是作為教學的支柱,進行研究才能獲得新的知識進展,進而傳遞給學生,而從事社會服務也才能了解社會脈動、公部門面臨的問題以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才能讓學生得以在理論之外得到更多的實證。」他說。

因為朋友這段鼓勵之語,讓董家鈞進入大學後不忘初衷地仍致力原本就熱愛的研究工作,但為了讓學生有最新的知識,他也參與了許多校外的計畫,像是小林村山崩事件的調查與評估、經濟部地質敏感區劃設委員、經濟部水利署對堰塞湖緊急評估小組、桃園市的環評委員、科技部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主任等等,另外,他也參與高中教科書編輯,協助規劃科普一傳十地球科學部分的科普活動,與各所高中學生連線互動解答問題等等,而在學校裡,他也擔任過研究發展處研究推動組的組長,這些工作雖然讓他忙碌,但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卻一直推動他不斷地向前,從中他更體會到:「工作會不會累其實和工作本身無關,是跟自己的個性有關。」說完他又爽朗地笑了。

一路走來的眾多貴人相助

55年次的董家鈞求學之路一直都是土木工程背景,從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碩士,一直到交大工程博士,他專研於土木工程裡的大地工程,「會選擇就讀土木系,是因為一個小時候印象很深刻的記憶,母親曾指著基隆港邊那個燈塔告訴我那是先父任職港務局時監工建造的,因此讓我對土木工程有些嚮往的情懷,另外,學生時代化學或電磁學並不為我喜愛,但力學卻甚得我心,所以才選擇念土木。」他說。 

在求學期間以及進入大學任教後的階段,曾提攜董家鈞的師長貴人也特別多,像是碩士及博士期間,董家鈞遇到了兩位影響他至深的「人師」,一位是他的指導教授潘以文,潘教授在學術研究上給他莫大的自由度,讓他嘗試探討各種問題與使用各種可能性來解決問題,而另一位廖志中教授則是引領他進入工程地質領域的關鍵人物,「廖教授是我在博士班應用地質學的授課老師,種下了我對地質專業的興趣,而與廖教授一起執行產學合作計畫,他的傾囊相授,更是奠定我進入業界成立事務所的能力,也讓我知道作個老師不能只是當『業師』,更重要的是要當一位『人師』。」

任教初期,董家鈞以工程尺度之邊坡穩定性分析為主軸申請科技部計畫,但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王乾盈教授建議他改申請自然司計畫,並鼓勵他參與「台灣車籠埔鑽井整合型計畫」(TCDP)計畫,不僅讓他有機會協助TCDP計畫與台中市政府進行溝通鑽井場址使用,了解鑽井施工與取樣,也開啟了他研究生涯的轉折。

「TCDP計畫的重要推手為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王乾盈教授,而另外兩位核心者為同系的馬國鳳教授以及已過世的洪日豪教授,在洪老師的引薦下,我認識了當時日本京都大學的嶋本利彥教授,也讓我有機會能在民國94年開始執行TCDP岩心地球物理特性量測與分析計畫。」他說。

在與嶋本教授的互動中,董家鈞也學習許多,尤其在撰寫與嶋本教授共同發表的草嶺順向坡滑動論文時,他將論文初稿寄給嶋本教授過目,嶋本卻回覆了十幾頁的註解(Comments),他努力的一一回覆後,嶋本教授又給了第二輪的註解,如此這般來來回回處理了一、兩個月,這篇文章才得以出門去投稿,大師治學態度之嚴謹可見一般。
觸類旁通跨越學習瓶頸

許多前輩給予董家鈞的協助,讓他在研究與教學的生涯中成長很多,而他對學生所付出的,也從學生身上學習了許多,他說:「我非常喜歡我的專業,也很喜歡分享這種快樂給學生,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像我一樣覺得很有趣,有時候看到學生意興闌珊的樣子,讓我甚感挫折,不過一位同事開導我:『一班五十個學生,別期待能把全部學生往上帶,只要有一個學生和你心靈相通,那就值得了!』」

不過,董家鈞謙稱自己現在也老了,開始會和學生嘮叨說一些大道理,「像最近和學生分享了自己學習的體會,我發現學習就像是在爬能階(物理名詞)、必須一個一個能階往上爬,而無法平順地連續往上,人可能一開始只花很少時間就能得到很多知識,這時期的學習是很有效率的,但慢慢地,學習曲線會趨於飽和,許多人會在這時候停滯不前、產生瓶頸,但如果你能持續學習並擴大學習領域,就有可能會跳往次一個能階,而後會發現知識進展速度會加快,這可能是因為你持續累積導致觸類旁通,發現事情可以換另一種方式去思考,於是就能進入另一個天地。」他說。  

因此,董家鈞常鼓勵青年學子要持續保持學習,不斷接觸其他知識來觸類旁通,這樣才能有機會在學習曲線上跳往次一個更高的能階,而曾跑過一次全馬、一次半馬的他也用馬拉松來形容學習之路,「學習就像跑馬拉松一樣,要用自己的步伐來配速,更要強迫自己在領先群之中,因為身在領先群中才不會掉隊,才有機會把馬拉松跑完,所以我鼓勵學生學習之路絕對不能太早放棄,要持續地往前進。」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董家鈞的熱情更是促使他在人師的道路上,以跑馬拉松的精神持續不懈地前進的動力。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