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以震為鏡(四):講講看 地震考古多有趣?
103/12/11
瀏覽次數
5355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冬十一月,地大震。廿三日,雞籠頭、金包裏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這段出自《淡水廳誌》的文字,記錄 1867 年基隆地區的地震與海嘯,雖然僅是寥寥數語,但在地震觀測進入有儀器記錄、客觀的「歷史」時代前,這樣的文字敘述是地震發生過少數的重要證據。本篇專題邀請到健行科技大學鄭世楠教授,帶領大家穿越歷史,回到那些早已湮沒的過去,從古籍的字裡行間,抽絲剝繭找出古地震塵封的裂痕。
大地的遙久傷痕-活動斷層
地球本身有癒合能力,鄭世楠教授舉例,地表就跟人的皮膚一樣,受傷後會結痂,如果這次受傷較深,下次很容易就從這邊發生撕裂傷。這些地球結痂的地方,就是「活動斷層」,找出這些斷層,並計算每次破裂之間的週期,地質學家就能掌握下次地震可能的時間。
但是,地震的再現周期對人類壽命而言太長了,經常是數百年到數千年。相較之下,台灣從荷據時代開始有歷史文獻紀錄 400 年,有地震儀器更只有 100 年,直到 1897 年第一部地震儀才由日本人所引進。此時,古地震便成為提供斷層活動週期重要的調查方法。
在進入儀器觀測時代之前發生的地震,都可列入「古地震」的範疇,其中可再分為「歷史地震」與「地震考古」,歷史地震指有歷史文獻紀錄的地震,時間尺度距今上百年到上千年;地震考古則利用化石定年、斷層槽溝等方式,找出年代更為久遠的地震,時間尺度可達上百萬年甚至是上億年之久。
字裡行間的地震紀錄
台灣從荷蘭人登陸開始了歷史時代,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每日都有詳細的經營記錄,保存在《熱蘭遮城日記》(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中;清領時期則有各地官員災後上書朝廷申請賑災款的奏摺、地方縣誌或是文人遊記,晚清還有各國領事、報紙、貿易報告等記錄;此外,各地信仰中心的廟宇,經常是保存當地文史資料的重要資料庫,也是地震歷史紀錄的重要來源之一。
歷史文獻無可避免的必須考量其中記錄者的主觀意識,例如只有有感地震會被記下;而在人口稀少的地區,地震記錄也會較少。比方說,台灣開發由南往北發展,如果翻閱早期的地震記錄,台南紀錄的地震比其他地區都更多,但這並不代表台南地震最多,而是當地的文獻紀錄最久。此外,不少文獻會因為氣候潮溼而腐朽損壞,或著隨著保存的廟宇翻修而遺失,這些問題都會成為研究古地震的障礙。
另外,台灣由於政權更迭,許多地名在歷史潮流中屢次更換,也會因記述者的語言不同而改變。鄭世楠提到,1867年基隆地震時,當時上海租界區裡的外文報紙有報導這次地震,提到一個地名「Palm Island」,當時找了許久,才知道這個「棕櫚島」是指現今基隆和平島,但是在漢人社群中則稱社寮島;另外也有記錄提到「Pa tsien na小鎮損毀嚴重」,Pa tsien na指的又是哪裡呢?這是士林的舊名八芝蘭(Pattsiran),為平埔族「溫泉」之意,而後漢人再加上表示林野的「林」,合稱為「八芝蘭林」(Pattsiran-na),日據時期才改稱為士林。
為了研究地震儀尚未問世時的古地震,歷史文獻的交叉比對仍十分重要。歷史資料越多,就能評估各地地震的災害程度,並建立等震度圖,由於越靠近震央災害越慘重,按照經驗式比對,地質學家能按照災害的範圍估算地震規模。等規模與粗略的震央位置訂出來後,檢視附近有沒有現在已知的活動斷層,利用電腦進行類似地震規模的模擬,再與文獻記錄進行比對與考證。一旦有一定的吻合程度,就可以確認當時的地震規模與震央位置。
地震防災善盡人事
與其他災害不同,台灣有很多斷層在歷史中還沒發生過強震,相當危險。但是國家進行建設發展當然不可能等蒐集完幾百年的資料再來進行,各國多半是用短期的觀測資料,透過假設、外推,並設定一個安全係數導出防震規範的標準,再根據這個標準進行設計。
研究歷史地震的重要性就在於,當要評估時間尺度這麼長的問題時,歷史地震或地震考古的相關資料,能進行進一步的佐證,並設法延長有把握的地震觀測史,提供更為客觀周全的耐震標準。未來國家重大建設進行時,耐震係數就能依照現有的資料,計算出一個客觀的、科學的數據,讓主事者依據這個資料以及法規進行建設。
當然,地震觀測資料會與時俱進,標準也會一再改變,趨於嚴格,不用再於事後批判建設當時的錯誤決策,因為當時已經盡力做到當時已知最嚴格的標準。比如說,921地震以前台中石岡壩施工時,就有挖掘到車籠埔斷層,但是相關觀測資料不足,認為該斷層並不會錯動,中部地區的建築防震規範也偏低。
歷史地震猶如時代久遠的犯罪現場,現代福爾摩斯必須從浩瀚古籍的字裡行間中,找出地震發生過的證據。很多時候,對於古地震的位置、規模,甚至到底有沒有這場地震,地震考古學家莫衷一是。這些懸而未決的歷史懸案,何時能解?(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地震考古(3)
斷層(32)
地震(132)
地震觀測(15)
防災(7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