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消化塑膠的細菌
105/04/08
瀏覽次數
2390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全球塑膠的年產量超過3億公噸,塑膠早已滲透了我們的生活,其中26%用於包裝,例如各式各樣的容器。包裝用塑膠產品每年總值1,000億美元左右,但是那些塑膠的回收率只有14%,經過必要的處理之後,再利用的價值只剩5%。換句話說,包裝用塑膠價值的95%「用過即丟」。而回收塑膠大部分用來製造更廉價的物品,那些物品的回收率更低。
不過在塑膠產品中,包裝材料的回收率還是最高的。相較於紙張(58%)、鐵與鋼(70 ~ 90%),整體而言,塑膠的回收率低得太不像話。由於塑膠的自然降解速率極為緩慢,大量塑膠廢棄物也是環保的重大負擔。難怪今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說帖,鼓吹「新塑膠經濟」—塑膠回收是挑戰,也是機會。
最近日本應用微生物學者吉田昭介發現了一種能分解 PET的細菌,為「機會與挑戰」提供了具體的例子。PET學名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是用途廣泛的塑膠材料,2013年全球生產5,600萬公噸;寶特瓶便是PET產品。過去從未發現過能夠分解PET的微生物。
吉田發現的細菌學名
Ideonella sakaiensis
,是在大阪府堺市(Sakai)一處寶特瓶回收工廠採集到的,因此命名為大阪堺菌。吉田團隊以實驗證明,這種土壤細菌使用兩種酶把聚合物PET 分解為單體分子,做為生存所需的碳源。首先,細菌分泌第一種酶把PET水解為中間分子MHET,由細菌吸收。在細菌細胞質中,另一種酶把MHET水解,釋出單體分子乙二醇與對苯二甲酸。在實驗中,PET中的碳有75%最後由細菌以CO
2
的形式釋出—證明細菌以PET做為碳源。
不過,大阪堺菌消化PET的速率非常緩慢,因此這一發現的應用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資料
Yoshida, S.,
et al
. (2016) A bacterium that degrades and assimilate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cience
,
351
(6278), 1196-1199.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6年4月,520期,68 ~ 71頁
聚合物(11)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3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1
倫敦鐵橋與三隻小豬—工程與STS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