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TDH 認為病人會因此仰賴其語言的基本詞序來理解句子語意。以「The boy kicked the girl」為例,當把這個基本詞序改成主語移位的關係子句,如 [The boy] that kicked [the girl] was tall,病人就容易猜對,這是因為主詞 [The boy] 及受詞 [the girl] 的位置與上列的基本詞序相同。但是,當句子是受詞移位的關係子句時,如 [The girl] that [the boy] kicked was short,病人就容易猜錯,因為主詞和受詞的位置已顛倒,不是他們熟悉的基本詞序。
DDH 則認為病人的句子理解是否有困難,在於句型是否包含兩個移位的詞組(是否有雙層依附的關係)。這派理論認為所有句子的主詞都有移位,如 [The boy] that kicked [the girl] was tall,只有主詞 [The boy] 移位,是一層依附關係,因此病人猜對機率高。而 [The girl] that [the boy] kicked was short,包括 [The girl] 及 [the boy] 都有移位,是雙層的依附關係,因此病人容易猜錯。上述兩種假設都能解釋英語失語症的現象,孰優孰劣,難以區分。若以中文的病人來研究,結果會比較支持哪種假設呢?
蘇教授的研究結果有三方面的成就。一是率先證實中文的「非流利型失語症」也有句子語意理解的問題。二是進一步釐清使用中文的流利型和非流利型失語症病人在理解能力上的差異。其中,前者在語意及詞彙上都有理解的問題,後者的理解困難則主要在於語句的結構,對詞彙的理解較無問題。三是證實中文非流利型失語症病人的理解問題較符合 TDH 的預期,驗證這假說的解釋能力比較強。這項學理上的貢獻,使蘇教授的研究成果發表於 Brain and Language 上,在國際上受到高度的重視。
Yi-ching Su, Shu-er Lee, Yuh-mei Chung (2007) Asyntactic thematic role assignment by Mandarin aphasics: a test of the trace-deletion hypothesis and the double dependency hypothesis. Brain and Language, 101(1),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