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微生物與有機農業(一):有機農業的概念
102/11/05
瀏覽次數
12146
李冠群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李遠豐
|
豐本生物科技公司
現今農業界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為施用雞糞、豬糞或其他「生肥」如魚粉、米糠……之類的有機質就是道地的「有機農業」了,其實這些「生肥」材質並不能為植物所吸收,反而造成腐敗與病蟲害的衍生。有機質必須經過微生物分解成可溶於水的營養分之後,才能為植物所吸收,同時微生物也必須靠這些物質分解時,取得能量與養分才能大量繁殖以發揮其功能,只有當有機物與有益微生物同時並存時,才能使植物體健康成長。因此,有機農業的運作除了施用有機肥外,千萬別忘了「土壤微生物群」。
土壤中除了有益微生物之外,也有病原菌及病蟲害的同時存在,這一些微生物同樣地會利用有機質來大量繁殖,其結果除了造成作物的病害之外,同時也招來蟲害與蚊蠅。因此,有機物的施加必須配合以有益微生物,來對抗病原菌才能有助於作物。現今臺灣的農地,因為濫用化學農藥與肥料,天然的有益土壤微生物都被毐殺殆盡,而倔強的病原菌則相對地肆意猖獗,在耕地上佔其優勢,因此如果一味地施加有機物於如此惡劣條件之耕地上,反而會助長病原菌的滋長而造成更嚴重病害的禍源,其前後差異只在「土壤微生物相」的惡化所致。
作物一旦發生病害,應即刻選用合法的輕農藥來抑制病害,同時在藥性減退時施用有機肥料及有益微生物,來補充作物所需要營養分及有益微生物群。如此運作,可使作物迅速恢復健康、增加抗病力。繼續定期如此運作,除可增強植物的抗病力,減低病害的頻率。這就是作物「有病要吃藥,無病要補身」的道理。耕地作物強壯後,不必要時就不要習慣性地施藥,以達最後不用農藥的目標。
植物主要營養必須依賴有機肥,利用少量化肥來作肥培管理上的調節,能更稱心如意地調節作物生長,希望作物芽葉生長,則稍加化學氮肥,催花催果則利用氮、磷、鉀三元素的比例來調節,正如人類牙周出血時,利用維他命C來治療一樣,維他命對人類健康有好處,正如氮、磷、鉀對植物一樣,但是我們卻不能放棄三餐,而每天只吃維他命過日子,如此反而會妨礙健康,作物也是一樣,如果放棄有機肥而完全依賴化學肥的話,長期下來,土壤敗壞,植物生長就不好。照顧作物就像照顧人類一樣,三餐要營養,最好再吃一點維他命更好,有機農法使用有機肥外,再配合一些化學肥料助益不淺。有機農法運作一段時間,耕地作物健康生長,只要在有機肥中,顧慮到作物營養的均衡性,那麼化學肥料就不再是絕對需要的了,如此就能做到有機農法不用化肥的目標。
本來泥土中含有各種微生物及微小生物,不管這些微生物是有益還是有害,他們之間卻維持著一種生態上的平衡,互相制衡而共存,泥土中充滿了生命體,所以泥土是「活土」。但是如今農業濫用農藥化肥,使這本來活生生的泥土,變成一片「死土」,更因生態平衡的破壞而致使倔強而繁殖快速的病蟲害、病原菌猖獗氾濫。病原抗藥性與農藥化肥的依賴性及惡循環,使得臺灣農每天少不了使用農藥化肥。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要談自然農法,真是一件天大的難事。如果一味堅持自然農法的大前題,就是即刻停止使用農藥化肥,那麼一夜之間,田園中的作物勢必受害而化為烏有。因此,我們必須以漸進的手法來達成不用化學藥劑的目標才對。
有機農業的目標雖是不用化學農藥,不用化學肥料,但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要達到這目標一定要經過一段艱辛的路程,首先必須恢復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發揮大自然的力量,恢復生物間物質循環的大原則,進而修復飽受人為破壞的生態平衡與食物鏈,利用殺菌補菌、益菌優勢與自然的拮抗作用等等的方法,來按部就班地由減農藥、減化學肥料的折衷運作(準有機農法),漸次地踏入完全不用農藥、化肥的地步,只有如此漸進的辦法才能達到自然農法的目標,就像要上二樓,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樓梯一步一歩穩健地走上去,想利用跳上樓,僥倖成功的機會不多,而且一旦失敗的話,還會摔得很慘。(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李冠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有機農業(2)
肥料(19)
微生物(39)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2
神奇的一針所掩蓋的技術網路-談子宮頸癌預防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01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