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穿戴裝置專題報導(四):感測晶片發展,物聯網要先有「感」才能「連」–專訪國家晶片研究中心莊英宗博士
105/01/22
瀏覽次數
6283
李允誠
|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庭、智慧汽車,這些都是物聯網時代下的熱門名詞。社會普遍認為,產品如何「互連」是首要問題,但除此之外,如何「感測」亦是關鍵所在。物聯網強調物體的「自發性」,物件必須能像人類一般感受外在環境,才能進一步談抽象的物聯網趨勢。本篇專訪邀請國家晶片研究中心的莊英宗博士,解構目前台灣感測技術的發展,以及他對物聯網的見解。
物聯網發展,感測讓物先有「感」才能「連」
莊英宗從「智慧化」這個目標下的不同角色開始談起:一是電腦的運算能力,二是物件的感測能力。如果要更有「智慧」,是否應該是優先發展扮演大腦角色的電腦運算能力?然而電腦即便運算能力強大,仍是在「虛擬空間」中稱霸,而無法和「真實世界」接觸。而感測器扮演了將真實世界的訊息傳輸回到虛擬空間的關鍵媒介,讓電腦智慧真正「無遠弗屆」地主動成為我們環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需要被動操作的設備。
過去的感測器以軍用、工業用為主,體積較不受限;而現在為了迎向個人消費市場,晶片開始往微小化、節能化發展,加上半導體技術的成長,「微感測」成為了現在的主流趨勢,從溫度到觸感,都是感測的守備範圍。但莊英宗也強調,並非所有資訊都需要回到電腦才能做出反應,就像人體一樣,「人體的許多行為或反應都並非由大腦下指令,而是身體反射的結果。」對於感測的展望和想像,目標也是做出單一感應器即時反饋的功能。
物聯網的邏輯是「以物為本」,以物件為主體形構一個智慧的環境。而目前最常在物聯網概念中被提及的穿戴式裝置正在打前鋒,「一項技術要能順利成長,需要有一個產業去支持。」莊英宗說。但目前市售穿戴式裝置的感測功能仍較為簡易,除了感測使用者的心跳和體溫等生理數據之外,未來也應感測更多外在環境,整合個體和外界的資訊予以分析,才能提供使用者更為全面的建議。
生醫感測晶片,不能設計成被保護的公主
2012 年,晶片中心曾發表過整合處理器和感測器的單晶片。過去,這兩種晶片大多各自獨立發展,因為兩種晶片的訴求截然不同:處理器的晶片必須要能快速運算、待在不受干擾的穩定環境;然而感測器為了要能夠直接接受外界訊息,除了必須要有辦法待在移動頻繁的環境,更需要能「裸露」。若要偵測溫度,就不能隔絕溫度,要感測什麼就要去碰觸什麼,感測晶片不能當被保護的公主,否則電腦就只能一如以往被動地被鍵入訊息,而無主動感知周遭環境的能力。
莊英宗表示,過去也能靠封裝技術將兩種晶片整合在同一個設備上,但整合在單晶片上,除了可以縮小體積、節省成本、並且節能之外,更大的價值在於有助於後端系統整合,這點也是感測器遍佈之後的下一關卡-如何整合如此繁雜的資訊?而體積縮小最直接受惠的就是個人穿戴的應用,晶片愈小,愈能在單一裝置上安裝更多感測器,提昇功能和便利性。
談到能夠裸露在化學環境中的生醫晶片,莊英宗解釋,意指能夠檢測 DNA、病毒、口腔酸鹼值的生醫晶片;而若是要偵測心跳、血壓,只要是一般的環境感測晶片都可處理。而傳統的生醫晶片是以玻璃基板為主,近年移轉到 IC 晶片上,可以達成微小化的目標。「這麼做可以減少檢體的採集量、縮短檢驗時間、提高敏感度,甚至因為成本降低,可以發展拋棄式的檢測晶片。」
莊英宗表示,生醫晶片不一定只能用在嚴謹的醫療診斷情境,也可以作為如同測體重這般的日常健康關注行為,讓人們便利但更精準的進行保健,例如已屆保存期限的過期食物,以生醫晶片快速檢測就可以決定還能不能吃,而這個晶片也未必是拋棄式,可能只有前端偵測的部份是拋棄式、或是使用氣體偵測法等等不一而足。
科技與人之間關係的反覆調整
電腦發展的爆發點始於個人無線通訊的出現,但仍以「虛擬空間」為主,需以人工鍵入並傳送文字、語音和圖片;如今「真實物件」之間必須能彼此了解外界資訊,如今雖然已有許多裝置具有蒐集實體世界資訊的能力,莊英宗認為,現階段物聯網仍尚未成熟,目前的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庭,都只能算是第一步。
「例如這張桌子能否自己知道並且回報我有多少人正在使用?冷氣機能否不需要等我按下遙控器,就能判讀室內室外氣溫、進屋的人數、或是我的偏好與生活習慣,調整出最適合的溫度和風量?」莊英宗強調,真正智慧化的物聯網不需等到人為操作,而應該直接感知外界並做出反應。
在發展物聯網相關技術時,也不能忽略使用者和社會制度等多重層面的問題。以資安問題為例,物聯網的概念打破許多規則,個人資訊變得更容易取得。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曾提過,物聯網 IOT 其實也是「Internet of Trust」,使用者必須信任這些裝置,信任其所提供的資訊、服務,才能享受其所帶來的便利。
莊英宗站在技術專業的立場,認為技術並非科技發展的最首要問題,反而是不同技術角色之間的整合、以及社會對於新科技的接受程度,往往才是最困難的事情。「我們擁有許多技術專精的人才,但要讓他們做甚麼?解決什麼問題?創造甚麼價值?」也因為如此,莊英宗認為不管是要投入生醫晶片或是智慧穿戴等科技領域,在學校裡唸什麼科系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能夠了解跨領域的思維,才能有助於系統性的整合。(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智慧生活與前沿科技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
審校:
陳妤寧
穿戴裝置(8)
物聯網(68)
晶片(16)
推薦文章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照光就變身!臺灣團隊打造的雙模式電晶體,挑戰電腦效能瓶頸
林祉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