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疼痛的面面觀

103/06/11 瀏覽次數 2864
謝教授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1995年回臺大醫院解剖科擔任副教授,他在神經方面的基礎研究與臨床經驗都相當扎實豐富,再領域內有非常傑出的表現,曾多次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對於疼痛和神經有相當深入的研究。

試想,人在甚麼樣的情況下容易會有疼痛的感覺?感冒發燒的時候會喉嚨痛,意味著身體在跟你傳達一個訊息,你現在生病了!隨著看病吃藥病情轉好,疼痛的感覺也會慢慢消退。疼痛的原理,為什麼會痛? 痛雖然是不舒服的感覺,然而卻也是對正常人很重要的保護機制,藉由下意識的避開疼痛所產生的原因,可以使身體免於外在的傷害性刺激,像是燒傷、燙傷、割傷等等。我們人身體的周邊﹝皮膚、肌肉、骨骼﹞,都具有感知外界刺激的受體,所謂的感覺受體即是身體各式各樣的接收器,將冷熱、刺觸、壓力緊繃等透過不同體感覺系統傳達到我們的腦。

不過,在日常生活上,有些疼痛卻不易被我們察覺,可能完全看不見,但是它們是確實存在的。像是神經痛,它不僅持續的存在並讓我們不舒服。當神經受到損傷時,即便沒有任何外力刺激,仍然會有各式各樣的疼痛感覺,諸如電擊麻痺感、針刺感、燒灼感、手腳冰冷甚至四肢僵硬等沒來由的異樣情況,這些症狀除了持續不舒服,更會嚴重的打擾生活作息,無法好好睡覺,病友常常會有「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之感慨。除了自身的不適感之外,在以往醫學觀念較不普及的年代,病友的周遭親友,因為無法了解這種神經痛帶來的感覺,有時會因為缺乏耐心覺得病友在無病呻吟,更甚者懷疑是否精神出了狀況抑或邪靈附體等,較為偏差的想法,使得病友身心得不到良好的支持,這是令人遺憾的事情。病理性的神經痛可以見於各種類型的神經疾病,如腦中風、脊髓損傷、周邊神經病變,特別是糖尿病、尿毒症與化學治療後所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最為常見。

謝教授有實地放一些照片,是一些神經受到損傷或者是感覺系統出了毛病的患者,因為一些因素疼痛訊號無法順利傳到腦區,導致身體某些部位感受不到疼痛或者冷熱。可能再走路穿拖鞋時,不小心踢到甚麼東西卻沒有感覺,走一走才發現自己滿腳都是血;也有些患者洗澡怎樣都覺得水溫很低,習慣性的把溫度條很高,久而久之發現自己怎麼皮膚紅腫脫皮?這就是為何疼痛是我們趨吉避凶的珍貴資產,少了疼痛感,我們將不知道自己身處於多麼危險的狀態。臨床上的診斷與評估各種神經痛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於上述所提到的症狀完全仰賴於病友的主觀敘述,缺少可以量化診斷工具,兼之有時候文化習性、個人特性也影響到我們對於疼痛的表達,比方說有些人秉持著「打落牙齒血吞」的硬漢精神,表達自己的疼痛感時就比較含蓄;反之有些精神容易緊張的人,可能只有三分疼痛,卻在敘述時過度誇大,這些都會影響到醫師的判斷。有鑑於此,臺大醫學院與臺大醫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評估系統,包括病理、生理與影像學的檢查,可以對神經痛提供全方位的診斷及研究,希冀在未來可以成為「個人化醫療」的堅實基礎。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