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藥用及保健植物:板藍根與中草藥的好農業
96/10/17
瀏覽次數
24367
陳世雄
|
明道大學精緻農業學系
謝瑞裕
|
中興大學農藝學研究所
中草藥的世界脈動
近20年來,全世界的中草藥市場蓬勃發展,主要是因為在化學合成藥品中,有一些藥物具有毒性和副作用,加上長期服用西藥所造成的抗藥性,使得人們對於服用化學合成藥品產生疑慮。此外,現代人崇尚健康自然,也急於尋找回歸自然的天然藥物及各種自然療法。
從1990年代開始,全世界的醫學漸漸地由「治療醫學」轉向「預防醫學」。更由於人類日趨長壽,平均壽命大幅提高,多數已開發國家已經進入高齡社會。而西方醫學對於各種老人病及慢性病的治療,仍然在持續探索中。現代人因而尋求替代的自然療法,使得中草藥市場逐年推升。
中草藥是祖先傳承下來的智慧遺產,可惜數十年來由於西藥的盛行,中草藥因而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不能進一步發揚光大,使得我國在國際天然藥物的產業界逐漸喪失競爭力。近10年來,國內開始積極投入中草藥的研究,但主要還是偏重在成分分析及藥理研究。對於中草藥原料的栽培、生產及選種育種仍然較少重視。
服用中草藥的目的在於治療疾病,維護人體健康。如果在中草藥的栽培過程中因為土壤及灌溉水的重金屬污染,或者因為農藥的不當使用,便可能使中草藥材遭到毒性物質及重金屬的污染。以帶有毒物污染的中草藥治病,病人可能未蒙其利,反而先受其害。
我國每年進口中藥材超過5萬公噸,平均每個人要消費2、3公斤,其中70%是在平時用餐時吃掉的。目前絕大多數的進口中藥材都來自於中國,根據衛生署的調查指出,許多市售來自中國的藥材中,農藥、二氧化硫及重金屬的含量常常超過標準值甚多,特別是常含有違禁農藥,像是滴滴涕(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六氯化苯。中藥材在栽培過程中遭到農藥及重金屬的污染,因而影響到國人的健康,這實在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有機農業
依據我國有機農業法規的定義,「有機農業」是為了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的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的管理,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的農業。有機農業法不允許施用任何化學肥料及農藥,只能以乾淨、無污染的方式生產品質優良的農產品。有機農業對於生產者、消費者的健康,生態環境保育及天然資源的永續利用,都有正面的意義,也因而受到消費者及環保人士的重視。
另一方面,GAP是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的縮寫,它的意思是「優良農業操作」,也有人把它稱呼成「好農業」。「優良農業操作」是為了確保農產品的品質,以合乎自然的耕作生產條件種植農作物,減少因為農業所帶來對自然生態的衝擊。選擇適當品種、時機、地點種植,適時適量地合理使用肥料及農藥,並完整記錄生產歷程,嚴格遵守栽培、收穫、加工、包裝、儲藏、運輸等規範。簡單地說,依照這一個原則的農業生產過程,就是所謂的「優良農業操作」。
但是栽培並不只是在地上挖個洞,把植物種下去、澆澆水就可以等著收穫。特別是GAP模式,除了牽涉到許多專業的農業知識,以及過程中的詳細紀錄外,更有許多關係到生態環保及社會公平正義的準則。在2003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羅馬召開的專家諮詢會議中,對GAP的原則和架構提出以下的規範。
GAP原則 永續GAP的三大支柱是經濟可行性、環境永續性及社會接受性,它的重點在於提供安全及高品質的食物和農產品。首先要召集各相關團體討論、制定基準及風險管理,再透過永續的農業及農村發展為基礎,包括增加農民收入、消費者得到安全及高品質的農產品、企業也獲得利潤、所有人都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環境,來達到永續農業經營的目標。
GAP架構 GAP的主要架構包括土壤、水、作物生產、作物保護、動物生產、動物健康與福利、收穫調製與儲藏、能源與廢棄物管理、人員健康福利與安全、野生動物棲所與景觀等。由於我們主要在探討中草藥的GAP,並不牽涉到動物的生產,因此有關動物生產的部分,並不在探討的範圍內。以下分別是這些架構的介紹。
土壤管理原則:要設法增進土壤的生物及微生物的活性,改良土壤物理及化學性質,維持並改良土壤肥力,控制使土壤及養分的流失量最小和農藥的殘留量最少。記錄所有投入的資材及產出的收穫物,利用輪作維持土壤的有機質,並減少沖刷。可以在適當時機施用適量的化學肥料及農藥。
水分管理:有效管理水資源的量與質。設法使雨水滲入土壤中,減少雨水的表面逕流,以免沖刷表土。採用適時適量的方法灌溉,減少養分淋洗,並避免土壤的鹽化。管理地下水以維持穩定的水位。適當地利用地下水及土壤水,監控作物和土壤水分狀況,促進水分循環及濕地復育。
作物生產:選擇作物品種應該考慮它的生產力、品質、市場接受度、對病蟲害和逆境的抗性,以及對氣候的適應性,並且運用競爭、生物及物理方法來控制雜草。設計作物的輪作序列,均衡地施用肥料,並利用農場廢棄物製成堆肥,加強其循環利用。同時,也應該把動物生產納入輪作體系。
收穫及調製:作物收穫後的調製應該在清潔安全的場所處理,儲存場所應該符合衛生條件,產品以清潔的容器包裝,收穫、調製、加工等過程都須正確記錄。
能源與廢棄物管理:建立投入及產出計畫,施行節能措施,並尋求替代能源。有機廢棄物應該充分地循環利用。對污染源應該建立風險管理機制,避免產品遭到污染。
人員健康福利與安全:達成經濟、環境及社會的最佳平衡,提供農家適當的收入和糧食安全。給予工作人員安全的工作環境,以及合理的工時,並給付合理的工資,不得剝削童工和女工。
野生生物棲地與景觀:區分野生生物的棲地並加以保育。耕作制度應該儘量多樣化,耕作措施及施用農藥對野生動物的衝擊應該降到最小。加強水道及濕地的維護。
中草藥的危機與未來
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組織的報告指出,臺灣中藥材中最常用的甘草、天麻、沈香、石斛等藥用植物,在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等原產地被濫採,這些植物在原生地已經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顯然對於中草藥原料的來源,不能不考慮開發本土的人工栽培,以取代進口的野生藥材。有機栽培和GAP模式生產的原料,有它獨特的市場價值。
臺灣雖然具有全世界頂尖的農業生產技術,但是受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影響,有20萬公頃的農地因為生產成本不具國際競爭力而必須休耕。如果能以有機或GAP模式鼓勵農民栽培臺灣的本土藥材或引進的中草藥,並且與綠肥輪作,取代現行不合理的休耕政策,應該是更合乎全民利益而且可行的方向。
在中藥材中,板藍根多用來治療傳染性肝炎、支氣管炎、肺炎、帶狀皰疹等。近年來,更因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腸病毒等病毒疾病的流行,而形成板藍根的熱潮。
根據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的統計,在SARS肆虐期間,原本每公斤200元的中國板藍根,最高曾經上漲5倍,達到每公斤1千元之多。也曾經創下一天之中3~5公噸的銷售額,一天銷售金額更高達3~5百萬元,甚至造成嚴重缺貨。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國人民往來更加密切,每年超過7億人次飛機跨國旅行,也可能使得類似SARS或禽流感的傳染性疾病的蔓延更加迅速,範圍更廣闊,未來疫情也可能更加嚴重。此外,有機農業的畜牧業用藥必須使用天然成分。歐盟更規定從2006年起,動物飼料中不得添加抗生素。未來替代抗生素的各種中草藥的發展,應該是一項重要利基,全世界對板藍根等中草藥的需求也會更加殷切。中草藥板藍根的選種、育種、有機栽培、GAP模式建立、成分分析、多元化利用等研究,對於中草藥植物本土化的發展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以GAP模式栽種板藍根
菘藍是十字花科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別名板藍根,性寒、味苦,具有抗菌、抗病毒及提升免疫力的活性,也有清熱解毒、涼血等功能,主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等症。菘藍的根(板藍根)和葉(大青葉)都可以入藥。臺灣所用的板藍根的替代藥材,以本土藥用植物馬藍、蓼藍等為主,對鎮痛、抗炎、解熱及肝損傷的治療,都有相當的效果。
板藍根的品質與成分受到土壤、氣候、栽培方法、採收時機、生長期等因素影響,在藥物品質的管理上,有效性、安全性及均一性最受到重視。實施GAP的目的,主要在控管原料藥材的穩定度,因此必須建立完整的品質管理機制。
本文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GAP規範,由種原、土壤、灌溉水、栽培過程、調製、能源、廢棄物管理等角度,架構本土中草藥GAP模式。並且以菘藍為例,針對它的種原及繁殖、生態環境、栽培與管理、採收與加工、包裝、運輸及儲藏,全程嚴格控管並詳細記錄,期待所建立的GAP栽培模式與生產規範,能提供相關研究單位與產業界參考。
栽培環境與地點選定 菘藍耐寒,喜歡涼爽和濕潤的氣候。在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良好,但是在排水不良的土壤中容易爛根。適宜的土壤酸鹼度範圍在6~8之間。簡單地說,栽培菘藍應該選擇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好在水源方便及日照充足的地方,避免在病蟲害嚴重發生的地區栽培。
如果鄰近農田是一般慣行農法的栽培田區,則容易受到在鄰近農田上施用農藥的污染,就不適合做為菘藍GAP的生產基地。菘藍GAP的栽培田區宜儘量毗鄰,形成集團栽培。除此以外,也應該配合生產履歷,監控菘藍產地和栽培情形。土壤及灌溉水必須符合有機農業的重金屬含量及相關標準,空氣也須符合環保署的空氣品質標準。
品種選擇 《臺灣傳統藥典》把十字花科中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藍的乾燥根,收錄為「正品板藍根」,它的乾燥葉收錄為「正品大青葉」。根據文獻記載,也有不同基原的植物被用作板藍根的代用品,例如歐洲菘藍的根、爵床科植物馬藍的根莖等,都普遍地被當作代用品。中藥材講究正品基原,必須栽培菘藍才能獲得正品的大青葉與板藍根藥材,並且依照栽培地點、氣候適應性與採收部位,來選擇適當的品種。
種原繁殖 菘藍採直播或育苗方式栽培。育苗可以延長菘藍的生長時間,減少種子的播種數量和日後在田間的疏苗工作。同時,育苗也可以避免幼苗期的雨水不足與夜溫過低的問題。
在菘藍的育苗過程中,先把種子浸水1~3小時,放置在濕度高但不積水的盤中,催芽24~36小時,待白色胚根長出,便可以直接播種在育苗盤裡。在播種2~4周後,每周噴施經過稀釋1千倍的肥液。大約1個月以後,待長出6~8片的本葉後,就可以移植到田間。移植最好是在早上10點以前或下午3點過後進行,避免烈日照射。移植後必須立即澆水,使土壤與根系能密切接合,避免菘藍的幼苗失水。
菘藍種子萌發的最適合溫度是在攝氏15~30度之間。一般而言,播種後5~10天幼苗便可以出土。菘藍種子的播種方法可以採用點播或條播,播種時機以採收藥材為目的者,一般採用春播和夏播為主。臺灣菘藍播種可採用春播和夏播,春播在2月下旬立春、雨水以後,夏播在5月的立夏前後播種。而留種田則採用秋播,秋播在8月的中下旬、處暑前後。
耕作模式 十字花科的作物一般採輪作栽培,可以減少連作障礙。經濟合理地利用肥料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防止病蟲害及雜草的發生與蔓延,以增進生產和改善品質。菘藍在幼苗期需要適度的遮蔭,成長期則需要大量光照。間作的作物包括茶葉、早熟玉米或豆科綠肥,像是田菁、太陽麻、青皮豆、紫雲英等。一般把間作物種在主作物的兩邊,菘藍的株距約30~40公分為宜。
整地與作畦 整地是作物栽培前應行的重要作業,農地經過長期的耕作土壤逐漸硬結,不利種子的發芽及根系的發展。整地就是在栽培前先把農地耕犁、整平、作畦,使土壤達到適宜作物生長的狀態。
臺灣夏季多雨,為了防範浸水,大多採畦作以方便灌溉與排水。菘藍的根系較長,入土極深,整地時應深耕,耕犁的深度最好在30~40公分之間。如果栽種目的是為了採收大青葉,在排水良好地區可以採畦高20公分的平畦栽培。如果主要是為了採收板藍根,則最好採用畦高35公分的高畦栽培。作畦的方向以南北向為宜,這種方式有助於日照的平均與空氣的流通。
水分管理 菘藍的灌溉用水必須符合有機農業的灌溉水質標準,並且依栽培環境的不同,可以採用漫灌、溝灌、噴灌、滴灌等方式。不過,需要注意田間排水、雜草管理等問題。
一般來說,採用溝灌方式比較簡單及方便,可以運用在大面積的栽培上。然而溝灌方式的用水量大,容易滋生雜草,且在雨季時田間容易積水,造成菘藍根部的腐爛。
噴灌與滴灌可以節省水量,降低雜草滋生的困擾,並可避免田間積水的問題,不過需要較高的設備成本。另外,噴灌會造成雜草滋生,滴灌則可以有效控制雜草,並減少用水量。人工噴灌僅適合小面積的精緻化栽培,可以避免田間積水的問題,也可以有效地控制雜草,減少用水量,但最大的缺點是需要花費較多的人力成本。在旱季的時候,可以利用張力計監看土壤的水分狀況,做為灌溉時機的依據。在一般不下雨的情況下,大約每1~2周灌溉一次。
肥料管理 施肥的原則需要符合營養均衡的觀點,交替使用不同有機質肥料,並且配合土壤的監控,在不同期作更換有機肥的種類,以避免某些養分因為長期性的大量施用,而造成過度累積的現象。利用豆科綠肥輪作,也可以減少有機肥投入成本。各種禽畜堆肥經過充分發酵腐熟後也都可以利用,但應注意雞糞含鋅及豬糞含銅量過高問題,應避免長期大量施用。菜粕籽的氮含量高,可以當作追肥使用。
菘藍的栽培原則以每公頃4,000公斤有機肥,磷肥(P2O5)與鉀肥(K2O)各80公斤做為基肥,在整地時一起耕犁入土。一般來說,紅壤土偏酸性,需要加施每公頃2,000~4,000公斤的苦土石灰調整土壤酸鹼度,以利菘藍的生長發育。在栽培3~5個月以後,第1次施用追肥,每公頃追施氮肥40~50公斤、磷肥40公斤及鉀肥44~64公斤,在行間混合施灑。酸性土壤磷肥則宜條施或點施,避免磷被土壤固定。如果菘藍以採收大青葉為主,則必須多施用氮肥。如果以採板藍根為主,則宜多施用磷、鉀肥,才能獲得比較高的產量。
中耕除草與疏苗管理 中耕是在作物的生育期淺耕株間與畦間的表土,使土壤疏鬆並且除去雜草的作業。中耕可以使土壤的物理性狀良好,促進土壤通氣,有利土壤微生物繁殖,雨水容易滲入而被土壤吸收,並使它所含的養分容易被作物有效利用,且可以阻斷表土的毛細作用,防止水分蒸發。菘藍應該在種植後的50~60天,進行第1次中耕,中耕除草通常每3~4周進行一次。中耕除草的次數視生育期的長短而定,全生育期大約3~5次。
直播的菘藍必須進行間苗或疏苗作業。在苗高4~7公分時,結合第1次除草,按株距3~6公分拔除弱苗。在苗高9~12公分時,按株距10公分間拔定苗,太疏的區域應該予以補植。
雜草管理 雜草是田間栽培目的以外的植物,它會妨礙作物生育,影響收穫物品質,也會成為病蟲害傳播媒介,因此雜草的控制成為栽培的重要作業。一般來說,除草劑是最省錢、最省工的除草方法,因為除草效率的大幅提高,除草成本也大幅降低。不過,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使用除草劑雖然省時省工,也會造成環境及水源污染、土壤退化,而且破壞生態體系,因此不值得推薦。
目前常用的非農藥雜草防治方法有以下7種。
(1)人工除草:以人工方式在雜草苗期進行除草作業。
(2)農業機械:以曳引機或中耕機在作物栽培前進行整地作業,以及在生育期間進行中耕除草。
(3)輪作方式:水旱田的輪作可以有效地防治某些旱田雜草,例如香附子及某些水生雜草。
(4)敷蓋:利用無生命的物質鋪在田面或畦面稱為敷蓋。敷蓋的材料有銀黑色不透光的塑膠布、雜草抑制蓆、稻殼、花生殼粉、作物收穫後的殘餘物,像是稻稈等,敷蓋物會遮住光線,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
(5)覆蓋:利用其他生長快速的植物或草類覆蓋田面,以抑制雜草的生長。
(6)滴灌:僅灌溉栽植作物的土壤,未栽植作物的土壤因為沒有灌溉,可以避免或減少雜草種子的萌發。
(7)生物防治法:利用昆蟲、病原菌、其他草食動物等防治雜草。
病蟲害及其防治 菘藍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等,主要的蟲害是鱗翅目的紋白蝶幼蟲、小菜夜蛾、斜紋夜盜蟲等。但是這些病蟲害並不嚴重,因此不需要過多的化學藥劑防制。此外,栽培時勿過度密植,避免病蟲害蔓延。
菘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方法包括:(1)適地適作;(2)與非十字花科作物輪作;(3)調整種植時期及合理的密植;(4)多施用磷、鉀肥,並控制氮肥;(5)注重田間衛生,即時清除病株;(6)病害預防勝於治療,避免帶病原菌種子或種苗;(7)以蘇力菌防治鱗翅目幼蟲。如果需要使用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管理,則必須符合衛生署的「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規定,且絕對不得使用違禁農藥。
採收及加工方法 根據試驗結果顯示,延長菘藍的栽培時間可以增加大青葉及板藍根的產量。春播菘藍全株採收的栽培時間以360天為佳,夏播全株採收以259~300天最佳。但是,都必須要在菘藍開花前採收,才可以獲得最高產量。
菘藍地上部的葉片就是大青葉。春播者可以採收葉片3次,第1次在6月下旬,第2次在10月下旬,第3次在隔年3月下旬開花前與根一起採收。夏播者可以採收葉片2次,第1次在10月下旬,第2次在隔年3月下旬開花前與根一起採收。
鮮葉經過水洗以後直接曬乾或烘乾,乾燥溫度在攝氏55~60度之間,乾燥的時間在24~36小時左右。另外,清洗用水的水質必須符合環保署飲用水的標準。如果播種以後僅採收一次,則春播可以採收的乾葉大約是每公頃2,500~2,600公斤,夏播可以採收的乾葉大概是每公頃1,800~2,000公斤。大青葉以葉大、無柄、暗綠者為佳。菘藍的鮮葉直接加工也可以製成青黛,加工的程序可以分為浸泡、打錠、淘花等步驟。
板藍根一般在開花前的晴天採收。採收時,先在畦的一側挖30~60公分深溝,然後順溝採收。因為菘藍的根深入土壤中比較深,必須深挖防止把根拔斷或掘斷,以免降低品質與產量。用符合環保署飲用水質標準的水洗淨板藍根,去土以後直接曬乾或烘乾。烘乾的溫度是攝氏55~60度之間,乾燥的時間大約是48~72小時。春播大約可以收穫的乾根在每公頃7,000~8,000公斤之間,夏播大約可以收穫的乾根在每公頃5,000~6,000公斤左右。板藍根以條長、粗壯、堅實、粉質者為佳。
包裝與儲藏 板藍根包裝儲藏的目的,在防止藥材因為病菌、蟲蛀及藥材本身的化學變化,而引起變質、氧化與敗壞。目前,許多從中國進口的藥材常常因為包裝與儲藏不良而發霉,甚至有時為了防止蟲蛀及美觀而使用硫磺燻蒸,造成二氧化硫的殘留。因此,須有良好的調製、包裝與儲藏才能有優質安全的藥材。
包裝的材料必須具有防潮及低透氣的特性,並兼具環保功能。在包裝上必須標示品名、重量、製造日期、有效期限、廠商名稱、地址、生產單位、產地等資料。可應用在板藍根藥材的儲藏方式,包括真空儲藏、常溫儲藏、低溫儲藏及氣調儲藏。
板藍根的經濟效益分析
以GAP模式在臺灣生產高品質的板藍根藥材,春播所需要的材料、工資等費用,大約是每公頃55萬元,夏播的材料與工資費用大概是每公頃50萬元。菘藍春播的乾葉和乾根的產量分別是每公頃2,517公斤和7,121公斤,夏播的乾葉和乾根產量大約是每公頃1,811公斤及5,123公斤。目前進口大青葉和板藍根的批發價格分別是每公斤100元和200元。如果用這些條件估計,春播大青葉和板藍根的收入分別是每公頃約25萬及143萬元,夏播大青葉和板藍根的收入則分別是每公頃約18萬和103萬元。
整體來說,以GAP模式生產高品質板藍根藥材,春播的淨收益是每公頃約113萬元,而夏播的收益是每公頃71萬元左右。綜合分析結果,在臺灣種植菘藍的經濟效益不錯,值得加以推廣。
有機農業與GAP的主要差異在於有機農業強調完全不施用任何合成的化學物質,GAP則可以合理適時適量地使用化學合成的農業資材,例如化學肥料、農藥等。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都是保護自然生態,生產自然、健康、安全、衛生的農產品。因此,把有機農法及GAP應用在建立中草藥的栽培模式,生產健康自然、質量均一的中草藥,應該是未來臺灣中草藥產業發展、原料生產的主流趨勢與研究方向。
有機農業是最高標準,GAP則是放寬標準的漸進過程,最終目標還是有機農業。最近,農委會大力地推行生產履歷,其實應該導入GAP理念才有實質的意義,對於未來建立安全食品生產體系也才會事半功倍。
菘藍是深根性的藥用植物,根長可達60~80公分,不耐淹水,喜歡冷涼的氣候。臺灣的夏季高溫多雨,農田容易積水,因此菘藍的栽培應該避開這個季節。
我們整合臺灣的有機農業法規、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優良農業操作規範,以及連續兩年在田間栽培菘藍的試驗資料,建立菘藍的GAP模式。針對它的引種馴化;種原及繁殖,包括存活率、發芽溫度等過程;栽培環境,像是水質、土壤、肥分等;最適栽培條件、病蟲害等的栽培與管理;採收與加工,例如藥用部位採收後的清洗、乾燥等;包括完整記載品名、規格、產地等方式的包裝、儲藏,初步架構在臺灣種植菘藍的GAP栽培模式。
綜合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臺灣栽培菘藍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在整個栽培過程中,也可以完全不施用任何化學藥劑,以有機或GAP模式生產非本土的中藥材,對於生態維護、農業永續發展有極大助益。
在臺灣以有機農法或GAP模式,利用休耕地轉作生產本土中草藥材更具發展潛力。也可以把在臺灣建立的有機農法或GAP模式,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生產各種中藥材,對我國中草藥產業整體的未來發展也會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10月,418期,26 ~ 35頁
中草藥(10)
有機農藥(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