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人造肉技術的現況與反思

104/10/30 瀏覽次數 12369
2013年8月5號,是人造牛肉登上餐桌的日子,科學家在英國倫敦端出了全球第一個人造牛肉漢堡,並邀請美食家試吃。用動物幹細胞培育人造肉,目前還是最尖端的科技,成本很高,但是也許十年之後就會普及化,甚至影響到我們的飲食習慣。請聽今天的科學三分鐘,與您分享:人造肉技術的現況與反思。

女:「ㄟ,如果未來真的有餐廳賣人造肉,你敢不敢吃?」
男:「人造肉?那東西好吃嗎? 應該很難吃吧?跟那它素食餐廳賣的素肉,有什麼不一樣?」
女:「不一樣喔。聽說它是用幹細胞培育成真正的動物肌肉組織,吃起來口感跟真的肉一樣呢。」
男:「那我喜歡吃丁骨牛排怎麼辦?他們連骨頭也要培養嗎?」
女:「這我就不知道了……ㄟ,你這個人真的很麻煩耶……」

為什麼科學家會發展人造肉?原因是畜牧業消耗了大量資源並造成污染。據統計,目前全球的土地當中,扣除南極等長年結冰不能用的土地,剩下的總面積被畜牧業佔了30%。另外,畜牧業還用掉了全球8%的淡水,所排放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佔了人類總排放量的18%,非常驚人。

最近科學家在倫敦發表的人造牛肉,是從活體母牛的肌肉組織取得幹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肌肉組織,再拉伸形成小小的肉條,2萬條小肉條可以製作成一塊漢堡肉。這種培養方式,相對於畜牧業必須用到廣大的土地,可以使單位生產面積盡可能縮小,也能夠減輕對鄰近野生物種的傷害。

不過,主持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表示,目前人造肉需要解決的困難還是堆積如山。比方一片140公克肉排的成本,就高達了一千萬台幣。他們希望技術的進步可以降低人造肉的成本和生產過程的汙染,讓這項技術能和傳統畜牧業競爭,甚至取代它們,以減少污染。

但也有科學家警告,人造肉是否真的能更加環保?有待商榷。比方說,如果它的成本明顯降低了,也有市場需求,但生產時所消耗的能源與製造的污染,還是高於傳統畜牧業。這個時候,廠商恐怕不會等到發展出更環保的生產技術才推出產品,而是搶先上市,賺回投入的資金,反而對環境污染更大。

另一個浮現檯面的問題是,人造肉跟天然肉類還是有很多明顯的差異。比方說遍布肌肉的微血管、甚至裡面的血水都要符合肉類的口感。那麼,是不是說培養人造肉,連血管、血液都得「原汁原味」的培養出來?甚至骨頭會影響風味的排骨湯、丁骨牛排這類料理,是否要連附近的骨骼組織都一起培養呢?這些,都是人造肉上市以前必須克服的困難。

最後,科學家更必須證明,攝取人造肉對人類的健康完全沒有疑慮。現在醫學上已經了解,把幹細胞植入人類身體會有導致癌症的風險。那麼,大量用動物幹細胞培養人造肉,會不會產生類似狂牛症的變性蛋白質污染,或者是產生其他毒素呢?這些風險,都需要審慎考量。總之,發展人造肉來減低畜牧業污染,是個有意義的嘗試,但未來真的要大量販售,還是不能貿然進行。

今天的科學關鍵字,就是

人造肉 In vitro meat

您可以透過關鍵字,進一步查詢或做延伸閱讀。

【本單元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製播】
2013-09-08 16:55:00播出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