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春天的花兒秋天開?都是溫室效應惹的禍!
94/04/07
瀏覽次數
21832
鍾崇燊
|
清華大學化學系
向曼菁
|
清華大學化學系
話說「溫室效應」
你一定聽過溫室效應,但你對它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它會對你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呢?讓我們先談談溫室效應的由來。
地球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而太陽的能量是用短波輻射的方式穿越大氣層。如果扣掉反射回太空的輻射能,在輻射平衡的情況下,地球的溫度應該很低。但是,這些輻射線有一部分會被大氣中對流層的氣體吸收,使得能量再進入地球表面,所以造成地表的平均溫度比輻射平衡時高。這種自然界反射和吸收太陽輻射的作用,我們就稱它為大氣的溫室效應(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t)。
其實,大氣的溫室效應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是有利的,假如沒有溫室效應的話,地表的平均溫度會很低,地球便成為一個寂冷的世界。就是因為有溫室效應的作用,使得地表的平均溫度得以增加,許多生物得以存活,人類才有一個舒適美麗的生活環境。
現今的「溫室效應」
現在的冬天幾乎都是所謂的暖冬,溫度都不會太低,夏天的溫度更是一年比一年高,迫使我們大量使用冷氣機,因此用電量屢創新高。這麼炎熱的天氣,真是讓人受不了,你知道造成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是誰嗎?待我慢慢說給你聽!
生物呼吸吐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卻是植物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在自然界中會達到平衡。如果破壞了這種平衡狀態,二氧化碳過多便會造成地表溫度上升,就是我們現在感受到的炎熱氣候。
在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改變人類舊有的農業生活,也因此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提升了人類的生活水準。不過在這開發的背後,人類所要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因為我們過度開發地球上的天然可用資源,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再加上要取得更多耕地而大規模砍伐森林,也正因為人類的這些活動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加強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溫度上升。
在工業革命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約是280 ppm。距離工業革命的100年後,二氧化碳的含量已經增加到350 ppm,增加量超過30%。如果不加以控制而任由二氧化碳繼續增加,預計在2030年時,二氧化碳的含量會超過550 ppm,濃度會變成工業革命開始時的兩倍多。當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溫度就會上升3 ~ 5度。溫室效應的影響是長久,而且全球性的,即使從現在開始停止排放所有的人造溫室氣體,從工業革命以後所累積的溫室氣體仍會繼續影響地表的溫度。
溫室氣體
我們最常聽到的溫室氣體有四種,也就是二氧化碳(CO
2
)、氧化亞氮(N
2
O)、甲烷(CH
4
)和氟氯碳化物(CFCs)。它們都具有一個特性,就是在大氣中的生命期相當長。因此當這些氣體進入大氣以後,只能藉由自然的過程使它們逐漸消失,這也是為何溫室效應會持續不斷的原因之一。以下針對各種溫室氣體做個介紹。
二氧化碳
人類因為大量使用煤、石油及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造成全球二氧化碳的濃度上升。雖然每莫耳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並不是最大的,但是二氧化碳含量遠大於其他的溫室氣體,所以它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是最大的。有數據指出二氧化碳對全球溫升的貢獻占全部溫室效應氣體的55%。
氧化亞氮
微生物、化學肥料分解和化石燃料的燃燒,都會排放出氧化亞氮。
甲烷
發酵和腐化的過程或者物質的不完全燃燒,都會產生甲烷。它的主要排放來源有牲畜、水稻田、掩埋和汽、機車等。
氟氯碳化物
氟氯碳化物是引起地球暖化的第二重要氣體。當我們大量使用冷媒、噴霧和發泡產品時,其中就含有氟氯碳化物,當中又以CFC-11、CFC-12、CFC-13的使用量最多。
決定溫室氣體對地球暖化影響的因素有二種:第一種是對輻射的吸收能力;第二種是它們存在大氣層中的時間年限。所以,科學家發展出一套溫室氣體的溫室因數(green house factor),用來區別不同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能力。溫室因數的量測方式是1莫耳的氣體,在一定期限內,所能吸收的總能量值,並且把二氧化碳的溫室因數值訂為1.0,再分別決定其他溫室氣體的相對數值。
溫室效應的影響
地球是一個大而且複雜的系統,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人類造成的溫室效應不僅對自身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也連帶影響了海洋和生態系的運作。這些影響如以下介紹。
地球表面溫度的上升
這是我們聽到溫室效應的第一個直覺反應。沒錯!從前面的介紹中,你應該多少有所了解,溫室效應對地球溫度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果不管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預估到2050年時,地球的平均溫度大約會上升攝氏2度,到時候會牽連到下面所敘述的各種變化。
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轉變
因為地球暖化,會造成北半球冬季縮短,而且更濕更冷,但是夏季變長,而且更乾更熱。現在夏天的溫度已經過高,讓人如此難耐,想像溫度還會持續升高,你能忍受嗎?而且因為氣溫的上升,增加水汽的蒸發速率,影響降雨的型態,結果使得有些地區轉為乾旱,造成沙漠化的擴大。但是相反地,有些地區雨量大增,植物的分布也會大大地受到影響。
海平面的上升
隨著全球溫度的升高,冰川和格陵蘭以及南極洲上的冰山融化,會使海洋水量增加,預估在2100年海平面大約會升高15~95公分左右,海水也會淹沒低窪地區。全球三分之一居住在海岸邊緣居民的生存,也會面臨威脅。
影響農作物的生產
溫度的上升改變了農作物的分布和生長的狀況。此外,高緯度地區的植物種類也會產生急遽的變化,例如溫度上升攝氏3度,寒帶森林會減少37%。
造成動物大遷移 不同的生態系,因為氣溫分布及地域的改變,會使得大量物種隨溫度的變化而產生遷移的動作,不適應者則面臨滅絕的危機。
危害人體的健康
氣候變遷及動物遷移造成一些傳染性疾病大規模的蔓延,危害人類的健康。
保護美麗的地球
看到以上的說明,你是否有所警覺,如果再不實施溫室氣體的減量策略,以後會牽連到我們子子孫孫的生活。因此,在國際方面,已經有許多公約的訂定,希望藉著世界各國的力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地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在1988年成立「針對氣候變化的跨政府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就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進行政府間的監測和科學研究。
依IPCC的研究成果,聯合國在1992年5月9日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FCCC)。同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議」上,有155個國家簽署這一項公約,並在1994年3月21日開始生效,成為正式的國際法。
公約的目標在「把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限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水準」,具體訂定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數量與時程,並建立國際間財物支援與技術轉移的權利與義務。公約宣示在2000年把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抑制在1990年的水準,到2005年,再削減為1990年排放量的20%。
1996年7月,FCCC的締約國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第二屆會議,決議在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舉行會議,訂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溫室氣體減量議定書」,並以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為減量目標年。美國和其他37個工業國家在日本京都達成協議,同意在2012年,把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到比1990年的標準低5%。
除了需要各國政府的共識和訂定條約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之外,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環保的概念,重視地球是屬於大家共有的大環境。以下是幾個預防溫室效應繼續蔓延的策略。
儘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由於汽機車的排放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二氧化碳,如果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會有助於減少廢氣的排放量,以抑制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溫室氣體的產生。
不要使用含氟氯碳化物的物品
就CFC-12來說,它在大氣中的生命期長達102年,因此只有避免使用含有氟氯碳化物的物品,才可以達到預防溫室效應繼續蔓延的目的。
鼓勵大眾使用天然氣 以改善區域空氣品質。
增加能源使用效率
除了本身要節約用電及其他可用能源外,最重要的是政府能夠加強電力負載管理,減少尖峰用電需求,並加強推動全國性的節約能源計畫。
鼓勵使用太陽能
太陽能是一種無污染而且豐沛的能源,如果大眾儘量使用太陽能,可以有助於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對於降低溫室效應有直接的效果。
運用並發展其他的替代能源
可以利用水力、風力、生質能、海洋能及地熱等再生能源,來逐漸取代化石燃料的使用。利用這種可以重複循環的再生能源,對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會有很大的效果。
溫室效應和你我都有切身的關係,不只是政府擬定方案而已,更需要的是民眾自己親身實踐才行。不要讓現在我們生活所形成的污染,影響到日後的子孫,甚至使地球面臨無可挽救的危機。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5年4月,388期,66 ~ 71頁
溫室效應(6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3/29
雷達如何「看見」雨?揭開暴雨來臨前的氣象徵兆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1/24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30
來到臺灣百萬年,山脈與冰河怎麼形塑紅圓翅鍬形蟲的DNA分歧和混血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