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語音互動治療慢性背痛

106/05/24 瀏覽次數 886

慢性疼痛治療需要認知行為介入

 

    在美國,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品質與身體活動限制嚴重度高於糖尿病、心臟疾病或其他癌症患者。在慢性背痛的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外,尚有非藥物的介入,其中認知行為介入被視為一種有效的方式。透過衛教、適當放鬆、疼痛按摩等身心介入治療,有利於緩減慢性疼痛、降低行動不便。

 

    但是,因為可以進行專人認知行為的治療師不多,大多集中在都市醫院,花費成本較高。再者,病患必須來醫療院所接受治療,耗費時間相當高。因為這些可近性的困難,能夠持續使用專人介入的配合度低,普及性也不大。

 

語音互動式介入節省人力與時間

 

    為了解決專人互動介入的成本與可近性問題,治療者開始發展語音互動式介入。根據系統的指示或輸入操作,可以聽取預先錄製好的回覆訊息及電腦系統根據程式組合的數據輸出回送給使用者。譬如患者可以點選深呼吸療法,語音會撥放相關音樂與指導動作。或者患者想點選按摩療法,語音會播放按甚麼部位,帶動動作的提醒等。有點半擬人的指導與鼓勵。雖然許多疼痛治療中心都有提供這類服務,但是卻沒有系統性臨床試驗證明語音互動介入是否能達到專人互動介入的效果,而且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可近性與普及性。

 

臨床試驗比較語音互動式介入與專人介入

 

    近期《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內科學》刊登一篇針對125名慢性背痛的患者的隨機研究,比較語音互動介入是否能達到專人互動介入的效果,而且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可近性與普及性。語音互動介入的患者根據操作手冊指引,記錄每周的情況,並有治療師的反饋,而傳統認知行為治療則每週與醫師會面並由醫師紀錄。

    疼痛強度評估工具是使用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滿分為10分,3個月後結果顯示平均疼痛強度兩組均有減少,語音互動組平均減少0.77、傳統組減少0.84。而在身體功能、睡眠品質、心理方面兩者也均有統計上顯著改善,但是語音互動組退出率較低,顯示這個方法可以是非藥物治療的一種選擇,且在慢性病管理上有一定的依從與配合性。

 

未來應導入人工智慧語音互動

 

    目前的設計都是預設的對話,比較不能量身訂製。近幾年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成熟,已經會記憶患者過去的經驗,會更貼心客製化回覆一些較特定的經驗。譬如會記憶病患幾月幾日曾經打過電話,可以詢問這次疼痛是否比上次嚴重,可以詢問上次使用呼吸療法是否有效,可以做出更佳的建議。甚至還可以與病歷紀錄結合,詢問病患上次處方的藥物是否有效,有沒有甚麼副作用等。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臨床試驗成果發表。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呂宗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