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濕地、農業與生物多樣性:濕地政策發展
103/05/06
瀏覽次數
12251
方偉達
|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1960年代,各國政府對濕地棲地消失造成水鳥族群數量持續下降十分憂心。經過8年多的協商後,1971年來自18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出席在伊朗拉姆薩市舉行的會議,2月2日確定公約內容。根據公約的規定,對第1次締約的7個國家具有強制力。
美國環境保護署與美國陸軍工兵團在1990年把濕地保護的策略,定義為迴避、最小化、補償3個步驟。在決策時,這些原則必須根據美國環保署第404條指導方針中的環境標準形式處理。到了1980年代與1990年代,減緩中的補償方式幾乎已經成為減緩政策制定時的唯一焦點,並且從1990年起,成為眾多指導方針與備忘錄的主題。但是,在迴避與最小化方面只受到很少的關注。
濕地保護的重要
目前由於氣候暖化的影響,全球普遍增溫。全球氣候變遷會加快水文循環的速度,以降雨量、蒸發散量和地表逕流來說,近 10 年來隨之大幅度增加。水文循環的過程主要來自海洋,當溫暖的大氣暖化海洋及陸域地區後,蒸發散量增加,大量的濕氣以水汽形式進入大氣層,再凝結成雨回到地表。由於降雨量遽增,造成陸域地表逕流的增加。
氣候變遷對生態環境最主要的衝擊,在於隨颱風與颶風而來的傾盆驟雨。由於氣候變遷所造成天然災害的頻率與路徑都難以預測,因此氣候暖化改變了暴風雨與地表洪流的頻率與分布。天然災害造成生物棲息地功能與結構的破壞,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原貌;此外,氣候變遷造成乾旱,也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氣候暖化也造成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及低窪海岸受到海水入侵,海岸濕地受到海水侵入而破壞了生態系統,原本適合農墾的地區因而改變,野生動物的棲地因此危殆。各物種需要學習適應與順應這些煎熬的棲息環境,否則會面臨滅絕的命運。
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1993年的估計,臺灣內陸濕地面積約5.4平方公里,海岸濕地面積約113.56平方公里,這些天然濕地合計約118.9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0.3 %。臺灣的濕地和全世界的濕地面積比較起來,固然微不足道,但臺灣在地表水域中有136種淡水魚,其中38種屬於特有種。因此,因應氣候變遷,我們應該依據國際濕地政策發展,制定適合的濕地政策,進行濕地環境的復育和保育。
濕地規劃與管理策略
目前,全世界濕地面積約660多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不到5%。但因為人類在濕地上頻繁的活動,已經造成超過全世界一半的濕地面積消失。因此,各國政府紛紛制訂濕地管理策略,使濕地營造者擺脫傳統的流程導向模式,例如「零淨損失」政策,以一種更能回應社會需要的彈性做法,進行濕地的滾動式管理。
全世界各國政府依據濕地政策,紛紛買下私人擁有的濕地,保護野生動物棲息環境。依據美國淨水法第404條和歐盟水資源綱要指令,支付費用給私人土地所有者以恢復濕地。不幸的是,這種方案經常被嘲笑為「付錢讓農民荒廢農地」。
因應溫室氣體市場發展出來的濕地估價方法會越來越重要,因此濕地從業人員、社會大眾和主管機關之間更需要有效整合,快速地營造人工濕地,並保護自然濕地。
營造濕地的目的在提供最有效的碳匯和氮匯功能。自然濕地是沒有受到破壞的原始濕地,提供了對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包括生物多樣性、防洪、給水、供應薪柴,也提供人類文化、休閒及生態美學的功能。人工濕地雖經過人為的營造,但仍具有除汙、防洪,與保護生態的功能。
曾任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會長的班 ‧拉帕契博士應邀來台演講時表示,濕地營造要用適應性管理策略,不管是人工濕地的營造,或是自然濕地的保護。他認為,大多數的濕地計畫都以失敗告終,因為大多數的濕地是由設計過程直接進入營造階段,且在設計階段缺乏小組討論,也未能在方法上達成共識。
適應性管理則是從規劃階段到完成階段,都讓權益關係人不斷地參與討論以達到共識,確保濕地復育及營造的成功。拉帕契博士認為快速反應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施工階段,因為現場條件可能會不斷變化。
臺灣濕地面臨的威脅
在臺灣進行濕地營造,不但順應國際趨勢,也符合國內的需求。過去由於公共設施的不足,為了減少成本,選擇利用價值較低的濕地進行重大工程,如從北到南的許多濱海工業區,以及預定中的港灣、機場、火力與風力發電廠等。而臺灣西部沿海被填土形成的海埔新生地共有11,000公頃,計劃還要填埋15,000~17,000公頃做為工業區或其他用地,這會影響到濕地的生態。
臺灣野生動物已記錄的包括哺乳類69種,其中臺灣特有種20種、特有亞種25種,特有種比率達64 %。此外,還包括了兩生類34種,鳥類約六百多種。但是因為受到濫捕及棲地環境破壞,稀有及瀕臨絕種的濕地物種越來越多,例如哺乳類中的水獺、膨尾狸、臺灣水鹿,13種鳥類,6種以上的淡水魚像高身鏟頜魚、櫻花鉤吻鮭等。
臺灣濕地保育政策
面對臺灣濕地不斷的變化及破壞,其影響已經不容小覷。營建署2007年首度劃設75處國家重要濕地,後增加為82處。2009年開始推動濕地復育獎補助作業,並配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推動辦理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與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簽署2010~2015濕地區域策略行動計畫合作備忘錄。
目前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從2011年開始推動,將在6年之間挹注新臺幣16億元進行濕地保育。2013年,我國通過了「濕地保育法」,濕地保育有了法律基礎。
依目前制度,是由中央政府補助地方政府保育濕地,地方政府編列一定比例的配合款,由地方政府自己執行或委請大專校院、社區及非政府組織執行,達到地方自治以及濕地保育社區化的目的。
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地方政府施政方向及意願,社區參與度,學校、非政府組織執行能力,以及該濕地重要性等,都會影響濕地復育成果及國家整體復育成效。其中地方政府的施政方向及意願是關鍵,但因財政困難,或對濕地保育不夠重視,保育業務的推動不夠積極。
因此,降低地方政府配合款,讓地方政府願意以較低的成本參與濕地保育,並進一步探討各地方政府參與意願、相關影響,以及中央補助款分配的最適方式,是今後推動濕地保育應該努力的方向。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4年5月,497期,6 ~ 11頁
濕地保育(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31
不只富饒漁場,更是豐裕生態系!從魚胃和魚肉出發,認識「淺灘」海域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睪丸怕熱是真的!熱中暑可能讓生殖系統全面當機
張菁萍 教授
|
奇美醫學中心腦心血管研究室主持人
儲存書籤
114/07/31
淨零2050,從社區儲電開始 走進臺灣社區儲能的現在與未來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