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美國教改2061計畫
102/06/07
瀏覽次數
12882
王鑫
|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2061計畫」是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於1985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致力於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跨世紀計畫,它代表著未來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
2061計畫認為,美國的下一代必將面臨巨大的變革,而科學、數學和技術位居變革的核心,它們導致變革,塑造變革,並且對變革做出反應,它們對今日的兒童適應明日的世界十分重要。
2061計畫還提出未來兒童和青少年從小學到高中應掌握的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基礎知識的框架,包括主要學科的基本內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學科間的關係,以及掌握這些內容、概念和聯繫的基本態度、方法和手段。
2061計畫概要
「2061計畫」全名是「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Project 2061」,是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於1985年起實施的一個長期項目,目標在改革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自然、社會科學、數學和技術的教育。2061計畫於1998年出版的叢書中,有4本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於2001年譯成中文,即《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科學素養的基準》、《科學素養的設計》及《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
2061計畫認為21世紀的學校教學:
科學、數學和技術學習的共同核心須以培養科學素養做為主要目標,並應與藝術和人文課程的學習核心緊密結合。新學習的共同核心的主題比現行傳統學習的共同核心要少許多。
在實施2061計畫的學校中,所有學生都會有廣泛的學習經歷。教學單元會採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學生會有許多實際操作的機會。學生可以利用反思(experiential learning)來幫助他們理解科學、數學和技術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概念與藝術和人文之間的關係。
在教師自己的系統之內,可以從廣泛的教學單元中選材,對制定的計畫和施教的課程負有首要責任。
學校的環境將支持這種科學素養的目標,和為取得這一些目標所設計的課程。
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
《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一開始就指出,系統是一種幫助思考部分和整體的思想,它把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一事物的各部分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各部分和整體的關係上。這種思想也強調相互作用—什麼東西會影響某一事物的狀況?而反過來,這一事物又能達到什麼結果?
《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是把教育做為整個系統包括目的、資源、現象、過程、思想、原則、法規、機構、人員等來考慮;K12包括下述12個問題:公平、政策、經費、研究、學校組織、課程聯繫、教材和教學法、評估、教師培訓、高等教育、家庭與社區、工商界。
科學素養的基準
1990年出版的《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提出科學素養的標準,確定學習目標,奠定課程設計工具的基礎性原則。
1993年出版的《科學素養的基準》,並不倡導某個特製的課程設計,只提供教育工作者一個工具,據以更新課程。《科學素養的基準》絕不是一種強制性的編制指令,而是2061計畫中的一項改革策略,它的最終目的是使得課程設置比現行的更為多樣化。《科學素養的基準》是一套特殊的科學素養目標綱要,它可以隨使用者的需要而任意組合。
《科學素養的基準》描述了在成為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的過程中,全體學生都應具備的理解水平和能力,這是一項群眾性的集體研究成果。學習科學、數學和技術的共同核心應該集中在科學素養上,而不是對各個分立學科的理解。學習的核心還應該包括科學、數學和技術之間的聯繫,以及這些學科與藝術、人性和職業課程之間的聯繫。
在《科學素養的基準》的第一章〈科學的性質〉中指出,低年級應該把重點放在獲取有關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經驗上,並建立起對科學的熱愛。往後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抽象概念。大部分的科學技術進步來自數百年知識的逐步積累,不是英雄式的「突破」或「革命」,因此教科書要加入科學史的內容,而且講授科學史不應聚焦在偉大的科學家身上。
〈科學的性質〉的內容包括:科學世界觀、科學探索、科學事業。顯然地,內容已經不只是象牙塔裡的純科學了!
科學世界觀談到科學家的信念,這句話好像是說科學家也有不科學的時候。怎麼談信念?相信神的科學家還挺多的呢!科學是價值中立的嗎?
科學探索中包含的想像和創造性很多,嚴格的邏輯性和實驗證據隨後持續加重。應該減少實驗的數量,除去呆板的、照方抓藥式的實驗,讓學生有時間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這些實驗可以為學生們提供機會,去熟悉一些能夠用正在學習的科學概念進行解釋的現象。動手做或記錄下發生的事情,借助溫度計、放大鏡、尺子、天平等工具,儘量準確地描述事物是很重要的。
眾多的人從事科學事業,他們在科學活動中了解世界的運行方式。科學事業另外有四個方面,即:它的社會結構、它的分科和確認的機構、它的倫理道德、科學家在公共事務中的作用。
《科學素養的基準》的第二章是〈數學的性質〉。數學依靠兩樣東西:邏輯、創造。數學是科學素養、科學活動的一部分,也是研究規律、模式與關係的科學。對學生來說,重要的是:要理解數學是對規律與關係的研究;要熟悉一些規律與關係;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
要不時地為學生提供機會,使他們能以純抽象的方式思考數學的規律與關係的性質。要幫助學生發現和解釋符號關係,知道許多事物可以用符號和形狀來描述。當學生開始使用表格、圖像、符號和文字表達某一種關係時,有理由相信這個學生已經真正掌握了這種關係的含義。
歷史上,技術的產生先於科學。技術指製造工具的技巧,是人類文化系統的一部分,它還塑造和反映了這個系統的價值。技術增強了我們改變世界的能力,但是結果常常是複雜的。《科學素養的基準》的第三章〈技術的性質〉討論的內容分為3個部分:科學與技術的關係、技術原理、技術與社會的關係。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緊密相關的觀念已經成熟。
學習使用工具和設計工具用來解決問題。工程是和技術關係最為密切的專業領域。技術常是雙面刃,有利有弊。技術涉及系統、權衡、反饋、副作用、效益、替代方案、成本、控制機制、測試、風險等觀念。
《科學素養的基準》的第四、五、六章分別討論自然環境、生存環境與人類機體。
〈自然環境〉的內容包括:宇宙、地球、影響地貌的因素、物質結構、能量轉換、物體運動、自然力。〈生存環境〉的內容包括:生命的多樣性、遺傳、細胞、生命的相互依存、物質流與能量流、生命的進化。這兩章涵蓋了地球科學、太空、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生命科學。其實,已把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太空、生物、生命科學等融合在一起。
〈人類機體〉包括人的特性、人的生長、基本功能、學習、肌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等。把人獨立出來,不只有生物學的內容,也包含一部分的健康教育。
第七章是〈人類社會〉,從個人行為和團體行為、社會組織,以及社會變革過程的角度討論人類社會。這一章依據美國的情形討論人類社會的7個主要方面,包括:文化對行為的影響、群體行為、社會變革、社會的協調平衡、政治和經濟體制、社會衝突、全球的相互依存。這些議題在台灣九年一貫課程的學習領域中屬於社會學科。
第八章是〈被改造了的世界〉,也就是討論人類如何根據自己的利益,通過應用技術,對世界的許多方面進行改造和控制。我們的美好未來主要賴於技術的開發、使用和限制,技術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技術作用的理解,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社會、文化、經濟制度和生態系統的認識。這一章討論的重點是那些塑造我們的生活,改變地球環境的重要人類活動。基本技術領域是:農業、材料與製造、能源及其利用、通訊傳播、信息處理、保健技術。
第九章〈數學世界〉。數學實質上是個思維過程,包括建立和應用一系列抽象的、邏輯上相關的概念。在第二章中,數學被描述成一個模擬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事物抽象和運算(依據一些邏輯規則來處理抽象的內容),然後把應用結果和原始狀態進行比照。
數學研究由表述(用抽象符號和表達式來表述東西)、運算(依據一些邏輯規則來處理抽象的內容)和驗證3部分組成一個循環。
這一章介紹這一模型中數學規律的7種範例,即數字的性質和用途、符號間的關係、形狀、不確定性、綜合數據、樣本數據和推理。
理解數學總是需要大量運用數學的經驗,包括解決問題、交流思想,以及把各種觀念聯繫在一起。培養推理能力,應該時常問:「你怎麼知道的?」提出證據、設計實驗來證明。
形式邏輯主要用在各論述之間的聯繫,而不論它們是否正確。邏輯推理要求對前提有清楚的界定:一個前提對取得一種結果可能是充分的,或許它並不是獲得這種結果的唯一方式;或者一個前提對獲得一種結果是必要的,但是它本身可能並不充分;而某些前提可能是既充分又必要的。
第十章〈歷史展望〉的重點,是促進學生對科學史精選事件的了解。新的思想受制於它們所產生的環境,是許多不同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科學發展史上的某些階段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這一章所提的焦點,是西方文化中的科學、數學及技術的發展。重點放在對科學知識的演進和影響力具有典範意義的10個重大發現和變革上:做為行星的地球、萬有引力、相對論、地質時期、地球板塊結構學說、物質守恆、放射性和核裂變、物種進化、疾病的性質、工業革命。
這一章各節的名稱是:「地球中心論」的覆滅,天地合一,物質與能量、時間與空間的關聯,時間的延伸,大陸板塊的運動,認識火,原子的分裂,對生命多樣性的解釋,發現細菌,動力的作用。
科學、數學與技術領域反覆出現一些重要的概念,人們在說明事物、創造理論、觀察和設計時,常常要用到它們:系統、模型、恆定與變化、規模。這些確實只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理論或發現。《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推薦了全體學生應該了解的通用概念的內容,在《科學素養的基準》的第十一章〈通用概念〉中,就針對學生在校期間應如何加深理解這些觀念提出建議。
高層次的思維的重要標誌之一,是能從系統的各部分來考慮整體。系統有政治系統、呼吸系統、線性系統、複雜系統等,包括了輸入、輸出、相互作用、維度、組成、子系統、開放或封閉系統、正反饋、負反饋等。系統思維、系統分析方法是學習的重點。
物理模型、數學模型、概念模型是被認為學習相似事物的工具。概念模型應該是在學生熟悉大量周邊物質、事物、過程之後才出現的功課。
物理學中的守恆定律是科學界最偉大的發現,相關的概念有穩定、守恆、平衡、穩恆狀態、對稱等。變化、變化率、進化性變化等也是重要的課題。
在自然界中,變量的表現規模差異很大,從微觀、中觀到巨觀,這裡出現比例、極限等重要概念。
科學、數學與技術是建立在一套具有特色的價值觀念之上,通常反映並回應社會價值觀念,也參與形成文化價值。價值觀、態度和技能屬於思維習慣,直接與人的知識和學習觀點有關,與人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有關。
第十二章〈思維習慣(技能目標)〉首先討論價值觀和態度的4個方面,包括蘊涵在科學、數學和技術中的價值觀、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價值觀、總的社會價值觀的強化,以及在理解科學和數學方面,人們對自己的能力所持的態度。然後討論與技能相關的計算和估算、運算和觀察、交流,以及對論點的批判反應。各節名稱是:價值觀和態度、計算和估算、操作與觀察、交流溝通能力、批判-反應能力。
學生應該在哪個階段學會如定量、溝通、操作、回應批評等解決問題的基礎,以及科學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彙總在這一章中。誠實、開放、懷疑、解釋、實驗等科學的價值觀、態度和技能是這一章的重點。
計算和估算是科學思維的方式,一旦掌握了這種牽涉到數量和數字關係的定量技能,終身有用。計算是透過數學方法確定某一事物的過程。問題是,雖然學生能夠正確解答習題和考卷,卻無法保證在實際情況時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可能是因為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給的問題常常缺少有趣的真實內涵;在進行算法記憶訓練時,也沒有與運用配合;使用的數字沒有單位,或者不注意數字的含意;學生在學習判斷答案是否令人滿意時,得到的輔導微乎其微。
對答案進行判斷和計算同樣重要,要培養學生估計的技能,需要大量核對計算和估算結果的經驗。
接收和傳播信息就是交流,學生應該明瞭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接收和傳播信息是邁進21世紀的人類基本能力。
和我國課程的比較
《科學素養的基準》一書的內容中,主要包含我國九年一貫中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及數學領域,也包含了少許社會學科和健康學科領域的內容。特別不同的是,多了第一章的科學的性質,以及十至十二章的歷史展望、通用概念和思維習慣,這些內容是我國的課綱和教科書中比較不足的。
《科學素養的基準》把數學放在科學、數學與技術的系列中,有效地整合3個領域。在科學、技術中多用數學,這樣子才不會孤立數學教育。數學教育的練習題更能從生活中的科學、技術議題取材,使數學教學更有趣。
《科學素養的基準》第七章〈人類社會〉的內容,不是我國的自然科學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綱和教科書中納入的內容。對我國的科學家來說,人類社會的議題似乎放在社會科學領域比較妥當。不過,很難說自然科學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內容跟人類社會無關,我國的自然科學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內容不影響人類社會,或人類社會不影響自然科學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因此,美國教改的思路似乎可以刺激我們再思考科際整合的議題。
在不同的國家,國民的基礎科學教育視國情略有差異,但是參考先進國家在科學教育方面的發展必然是有益的。減少教學內容是美國科學促進協會「2061計畫」建議的提升教學品質的方式之一,值得在訂定12年國教課綱時納入參考。
深度閱讀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1998)
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譯),科學普及出版社。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3年6月,486期,66 ~ 72頁
符號(7)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幹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