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減碳與調適(四):減碳方向-交通運輸

106/07/03 瀏覽次數 2079

台灣政府在2015年7月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也為台灣訂下長期減量目標: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50%以下。並在2015年9月份公告的INDC溫減目標訂為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現況發展趨勢(Business as Usual, BAU)減量50%,作為《溫管法》的階段性目標。在這個新政策的推動下,我們應該要如何應對呢?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在不同面向做探討,想想看,若是在交通運輸層面上該如何因應呢?

 

目前,世界各國對於永續運輸也有相當大的關注及共識,認為綠運輸(Green Transportation)是永續運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為保護地球環境,因此主張對環境友善、汙染較低的運輸方法。綠運輸,是在考慮環境永續與人本關懷的層面下,發展低碳運輸、提高運輸能源的使用效率、規劃公共運輸的發展、發展綠能科技等方式,達到低排碳、對環境友善且方便的運輸方式。

 

針對台灣,若要發展綠運輸,減低交通工具的排碳放量,我們就必須要正視台灣目前在運輸系統上的問題,例如:公共運輸使用率偏低、步行與自行車通勤環境仍待改善、私人運具外部成本未合理反映、運輸系統能源效率待提升等。在公共運輸的市占率, 在98年到104年這段期間,從13.4%提升至16%,成長大約19.1%。但在104年,使用私人機具的比例,大約占了72.8% 。

 

步行與自行車通勤的使用環境,其實深深的影響的推動綠運輸的成效,若是台灣的道路的設置對於這些步行的人與自行車通勤族更加友善,相信會有更多人願意投入這兩種交通的方式,但若是騎乘自行車或是步行的地區交通危險,原本有意願要騎乘自行車或是步行的人就會卻步,降低他們的意願。目前台灣大部分的居民還是使用私人機具做為代步的工具,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外部成本(包括:停車問題降低交通順暢度與安全性、空氣污染與噪音、道路壅擠)難以估計,這些外部成本都無法內部化,額外的成本都並非能夠讓使用者做負擔。若是能夠將這些外部成本內部化,就能夠有效的降低私人機具的使用率。

 

節能減碳的議題之下,能夠就不同方面做改善。提高公共運輸的使用率,政府可以推動公共運輸的搭乘率,人民也能夠多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如此一來也能夠減少私人機具的使用量。目前台灣希望在2025年將公共運輸的使用率提高至30%,而在這個目標下也要提高不同大眾運輸工具的運量,包括:高鐵、台鐵、國道客運、台北捷運、高雄捷運、機場捷運、市區計程車、市區公車等。除此之外也能夠透過提供公車動態資訊服務、推動市區公車的專用道、推動公路設置高程車道給予大客車優先通行的全例、建立都會區的轉運中心等提升公共運輸的便利性。改善步行與自行車使用環境,也能夠讓居民提高減少私人機具的比例,因此可以藉由增加市區的人行道、改善人行道的平整度、機車退出騎樓、觀光地區的人行空間規劃、規劃自行車路網、增設自行車停車空間等提升道路交通對於步行者與自行車騎乘者的友善度。然而也可以透過推動市區停車費採累進制度、汽機車燃料費隨使用的汽油做徵收等,透過這些政策,讓民眾在使用機具的過程中必須負擔使用成本。

 

此外,也可以透過汰換老舊的大客車、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機車或是油電車來提升運輸工具能源的使用率,進一步降低排碳量。為了要推動使用電動機車,環保署與部份地方政府都有明訂補助的項目與金額,對於新購入或是將家中的機車做汰換都給予一定的補助,除此之外也有在澎湖、小琉球、綠島、金門、馬祖等觀光地區設置電動機車的租賃點,期望透過設置電動車的出租處,減少觀光客騎一般機車的機會,減少觀光業所帶來排碳量;另外也在各縣市廣設充電站,讓使用電動車的民眾不必擔心沒電而無法騎乘的問題。近年來政府也有推動市區公車使用油電混合車的政策,政府也有針對油電混合車進行適量的補助,除此之外也針對這些車輛,進行檢測,讓社會大眾在實踐節能減碳的狀況下,行的也安全。

 

目前節能減碳是首要目標之一,在政府推動政策之下,人民也應該要主動配合,在兩方的合作下,才有辦法達到減碳的目標。台灣目前也有在推動使用電動機車的方案,若以台南市為例,新購買電動機車,經濟部工業局補助10000元、行政院環保署補助4000元,台南市地方的環保局補助7500元;若是淘汰自身的機車購買電動機車,經濟部工業局補助10000元、行政院環保署補助7000元,台南市地方的環保局補助10000元,從這兩個政策來觀察,淘汰自身的汽油機車相對划算且對於環境也較友善,這也都是我們台灣的居民可以考慮的構車方案。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審校:吳政岳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