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設計的知識與技能:泛愛設計–M型社會的人性關懷
101/10/03
瀏覽次數
18497
劉念德
|
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
林群超
|
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
M型社會已是大多數國家的普遍現象,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使得產業的發展多以富有的族群為對象,因而影響了產品的設計趨勢。許多設計師開發的產品,主要用於消費性市場,設計的重心集中在人們想要什麼,而不是人們需要什麼。
波拉克(Paul Polak)在《擺脫貧窮》(Out of Poverty)一書中指出,多數設計師努力開發產品,旨在專為10%的最富有的人服務,也因此帶來了浪費。例如一些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了搶奪市場,不斷更新產品,藉以保有現有市場並占領新市場,廠商告訴使用民眾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注重使用民眾的實際需要。這種做法已經成為一種商業模式,也在工業設計界形成了一種設計文化。由於地球的可用資源急遽減少,而在生產和丟棄這類消費性、奢侈性產品的同時,往往帶來對環境的負面衝擊。
雖然可能有人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生存的手段,但這些產品是超過生活需要而浪費資源的設計。因此,現今工業設計的方向應重新檢視與評估,工業設計師需要把設計焦點放在真正的使用需求上,以造福社會。
人性關懷設計
傳統的工業設計往往集中於一個特定的使用群,而非整個社會。產品開發的重點在於特定產品本身,以及與其相關的人的功能面。在傳統工業設計中,設計師沒有從社會的需求充分地盡到應盡的責任,廠商也沒有告訴設計者如何貢獻自己的技能和才華,以造福所有的人,而不只是服務少數幾個人。設計師經常面對新技術提升的困擾,且往往過於專注當前的問題而忽視了大局。
近年來,一個工業設計的新趨勢正在形成,強調把設計的焦點由生產製造技術與使用者本身,轉換到更宏觀的角度,考量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問題,這些問題已逐漸成為現代設計師該負起的責任之一。
在過去的設計議題中,如通用設計、綠色設計、文化創意產業等,多多少少也探討過這類問題。然而,在名詞的運用上稍嫌模糊,在設計的焦點上,對於人的關懷與照顧並不顯著。為了強化身為設計師的責任意識,並照顧到世界上90%的人,而非僅僅為10%的富人做設計,泛愛設計(philanthropic design)的概念應運而生。期能以更宏觀的角度思考,並激起社會大眾的認同與設計師的道德意識,能為多數人真正的需求而設計,而不只是為富有的少數人設計奢侈品。
泛愛設計的內涵
泛愛設計可以用傳統文化中的「仁」來解釋。「仁」一詞常見於《論語》中,意味著人性化。孔子曾對顏淵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一個設計師應該不斷以仁檢視自己,並考量他人的喜好和需要,不僅是產品的目標用戶,還包含了其他人。
孔子並提到「克己復禮為仁」,以及「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設計者必須克服貪婪和自我的誘惑,設計適當的產品,不應附加一堆無用的功能,或不斷地告訴消費者他們需要其他產品。一個合適的產品應該在適當的時間推出,並且可以使用許多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對子路解釋的仁。對於設計師而言,需要考慮設計可能帶給社會的副作用,無論是會危害環境的不良物質,或會影響社會的壞習慣,都應該避免。
子張問孔子甚麼是仁,孔子答以「恭、寬、信、敏、惠」,又進一步解釋:「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應該是每一個設計師的目標,也就是要得到製造商、消費者,以及社會的信賴,接受批評並改善,忠實地完成委託任務,高效率地工作,並把設計成果提供給那些因這設計而得到幫助的人。
據上所述,泛愛設計擴大了工業設計師的責任,含專業責任、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專業責任,包括傳統設計任務的所有方面,設計師應在本職專業上做到最好;環境責任,包括照顧好地球的設計方案;社會責任,包括考慮產品如何影響社會,以及如何設計可使其餘90%的人口受益;文化責任,包括尊重和保留文化的獨特性與多樣性。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10月,478期,12 ~ 15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