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習慣也因為科技而改變。常聽朋友說他們講電話的聲音愈來愈大,因為網路通信的話質愈來愈差;會看字但愈來愈不會寫字,思考跳躍,因為電腦鍵盤逐漸代替了手與腦。有人開始不耐於電話的繁瑣禮貌,因為服務專線的語音自動服務慢條斯理得讓他們抓狂。精打細算的人在計畫路程時會先坐捷運再坐公車,因為這樣可以省一張公車票的錢。以前有許多人不回call 機,說沒收到信號,而現在愈來愈多人不在家裡安裝電話而改用行動電話,以免行蹤受人掌握。吃到飽餐廳與減肥門診同步成長,行動電話與股市散戶的數目齊頭並進。在這個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新科技似乎給大家許多新的選擇,但它們同時也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一位自詡e世代的朋友對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有「人機一體」的評語:「古人說『劍在人在,劍亡人亡』,現在則是機在人在,機不在人也就不知所從囉!」
對大多數人來說,「人」似乎是不言自明,無需研究的存在。但作為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研究者,我們更有興趣了解一般人在科技環境中是如何因應與互動,或者是說人是如何在這樣的互動中表現自我。正如在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一片聲討美國霸權或是賓拉登集團,探討文明衝突與調和或全球化之類的大格局輿論,但跟一位STS的教授聊天時,他卻更關心事件後人們對飛航安全的信任感與乘機行為的改變。例如說,取消不必要的旅行,儘量少轉機,提前去機場,或是將利器或金屬器皿放在托運行李。此外是飛機公司的因應措施,如航班的改變,機場檢查的加強與票價的調整等。相對應的影響還有飛機公司的減薪與裁員,工人工作量的增加與安全責任的加重。對美國的科學家來說,則是安檢相關科研經費的增加與研究方向的改變。而對他來說,這些人與社會的變化才是STS的研究課題。當然,像九一一這樣的社會事件台灣或許不多見(一個例子是九二一地震),我所想的是最近的一則新知報導:台灣一家生技公司發展出DNA序列的信用卡識別系統,因為近年來國內信用卡仿冒事件頻傳,顧客要求更嚴格、獨特的認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