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卡斯爾曼教授和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卡那教授(Shiv N. Khanna)也在研究As73–團簇,一種安定、似磷的超原子構件,他可以與鋰、鉀、銣、銫等連結形成團簇聚集。這個聚集是種半導體,依照研究人員使用的元素和結構,他們可以用於電子產品上。卡那教授說,超原子構件與連結子,包含有機配位連結子,藉由形成許多不同的組合,可以設計超原子聚集並且客製化其性質。
2013年,卡那教授也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鮑文教授(Kit H. Bowen Jr.)一起合作製備出了具有磁性、性質類似錳的超原子VNa8 和VNa7–,和類似鉻的VNa8– 和 VNa9(V:釩、Na:鈉)。這些團簇強烈的自旋磁矩使得他們可以利用電子自旋,而非電荷,儲存資訊,應用於電子自旋裝置。
正當卡斯爾曼教授和卡那教授觀察團簇的價電子、定義超原子的活性時,奈米合成子有限責任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的托馬力亞博士(Donald A. Tomalia)則是藉由大小、形狀、彈性、和表面化學定義出軟聚集超原子。托馬力亞博士認為,金屬團簇,和奈米結晶、奈米粒子、富勒烯及奈米碳管,都是「硬」超原子。但是他發現,有機、或是「軟」的,樹狀聚合物、奈米乳膠、高分子微胞、蛋白質、病毒外殼、甚至是RNA、DNA具有讓他們行為上類似超原子的性質。
1800年代周期表的出現讓化學家可以預測元素和分子的性質和結構。2009年,賓州大學的佩賽克(Virgil Percec)化學教授,依據組成物的大小、形狀、彈性、和表面化學創造出超原子樹狀物聚集的「奈米周期表」。西北大學的默金(Chad A. Mirkin)化學教授也在2011年發表了一組從DNA和黃金奈米粒子製備出膠態晶體結構的設計規則。了解超原子的行為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奈米結構,研究人員也期待最終可以如周期表般定位出超原子的性狀,那將可以指引我們找出新的催化劑、物質、或其他應用。(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