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美齒與科技:人類的第三副牙齒–人工植牙
94/10/13
瀏覽次數
34933
張文輝
|
牙醫師
人類的第三副牙齒
人類有兩套牙齒,第一套是乳牙,最晚在3歲之前就會長成,共有20顆。第二套是恆牙,除了智齒之外,大約在12歲之前會完成換牙。正常人類的恆牙有32顆,其中包含了4顆智齒。當恆牙因外傷或蛀牙被拔除之後,就不會再長出新的牙齒,因此為了恢復咀嚼及發音的功能,就必須做牙齒的重建。
牙齒的重建包括假牙的製作、支台齒的設計、以及滿足美觀的要求等。由於牙齒重建的最大限制在於支台齒數目的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困境,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在缺牙的齒槽骨上植入人工牙根,做為假牙的支撐,因此人工植牙是現階段牙科治療必須具備的技術。
自從布萊瑪克等人在1977年提出有關人工植牙的骨整合理論至今,人工牙根的發展漸趨成熟。所謂人工植牙,就是把人工的牙根以手術的方式植入齒槽骨內,以代替自然的牙齒,由於牙根表面及材質的適當處理,使得骨頭與牙根會緊密結合,而可以承受咬合的力量。它是結合醫療技術與現代科技的治療,知識涵蓋的範圍很廣,以下分為幾個方向介紹。
人工牙根
目前人工牙根表面的處理都以鈦合金為主體,除了以機械研磨的方式之外,最主要的處理方法就是以外加或內減的方式處理牙根表面。外加的方式是以噴漿的方法把融熔鈦金屬噴到牙根表面,也有少數是外加氫氧磷灰石結晶於人工牙根表面。內減的方式是以噴砂或合併酸蝕的方法把人工牙根表面粗糙化,這些材質與我們的身體組織相容,不會產生排斥。
人工牙根植入牙床骨骼後就像自然牙齒一樣,由於造骨細胞在初期成長時,喜歡附著在粗糙的表面上,這就是目前人工牙根的表面常被處理為粗糙狀的原因。人工牙根常見的外型,以圓柱型、牙根型或是這兩種合併螺旋型為主。至於螺旋型人工牙根的設計,不同的廠商有不同的螺距與螺紋深度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增加初期牙根的穩定度,就像平常使用的螺絲釘一樣,螺紋的設計可以把人工牙根緊緊地鎖在骨頭上。
在牙根植入時,初期的穩定度有助於人工牙根的成功率。1993年布朗斯基就提出,人工植體植入後在骨質中的微量移動若超過100微米,就會導致骨整合的失敗,也就是說減少人工牙根植入的微量移動,是植牙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的實驗顯示,粗糙的表面加上螺紋設計的機械力量,只要沒有巨量移動或超過100微米的微量移動,手術後即刻負荷的植牙體與骨細胞間的骨整合會持續進行,這就是何以在植入人工牙根後,不用等待4至6個月的癒合期,就能立即做假牙的原因。
人工植牙的生物觀點
在了解人工牙根表面構造之後,我們再來看看人工植牙與自然牙齒有何不同。一般而言,人工植牙與周圍組織的接觸面與自然牙相同,可分成上皮組織、結締組織及骨頭。上皮組織與結締組織是防止細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在人工植牙周圍有類似與自然牙齒交接的牙齦構造。
1981年修洛德的研究發現,人工植牙周圍結締組織的內層細胞含量較少、血管較少、膠原較豐富,類似結疤組織。人工植牙也有一定的生物寬度(biologic width),與自然的牙齒相同,這種生物寬度大約3毫米。人工植牙與骨頭的結合稱為骨整合現象,在光學顯微鏡下骨頭與人工牙根是直接接觸的,鈦金屬一旦接觸到空氣,表面就會形成一層約15~50微米具有生物相容性及抗腐蝕性的二氧化鈦層,在二氧化鈦層外形成一層蛋白醣體與骨組織結合。
骨整合的生物學
1988年戴維斯提出,植體周圍骨的生成有兩種方式:距離骨形成及接觸骨形成,並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骨引導,造骨細胞會移動到植體表面固著。第二階段稱為重新骨形成,磷酸鈣結晶成長,膠原慢慢礦物質化。第三階段稱為骨塑形,骨頭會逐漸生長與鈣化沈積成熟。
1988年尤金等人對兔子的研究發現,0~2周是骨痂形成,2~6周骨痂形成可以達到承受力量的強度,6~18周骨痂開始骨重塑形,植體與骨的介面逐漸成熟,骨痂完全被吸收。在人體中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兔子的3倍時間,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類在植入人工牙根之後,6~18周才建議承受咬合力量的原因。初期癒合階段,人工牙根在不受力的情況下,植體周圍的血塊會經由骨痂形成新的骨頭,同時受傷害的骨組織也會經由血管再生,礦物質化而癒合。
如果在植牙的過程中有過大的傷害、感染或植牙後錨定不足、過早受力等,會造成癒合不成功,這也是大多數植牙系統採用兩階段植牙方式的原因。如果能夠克服以上的問題,植入牙根後讓牙根頂端直接暴露於牙齦外面,就可以避免動第二次的手術,以進行下一個階段植牙膺復。當前許多的植牙系統也逐漸往這個方向設計。
人工植牙的假牙設計
人工植牙一般常分成兩個階段的治療,第一階段是植入牙根,第二階段是等癒合之後在上方製作假牙。由於上下顎骨骨密度的差異,第一階段植入人工牙根後等待癒合的時間,一般建議上顎骨約4~6個月,下顎骨約2~4個月。第二階段假牙的設計,則根據植入牙根數的多寡以及治療計畫的不同,有固定式及活動式兩種。舉例來說,如果下顎全口無牙,可以植入2~4根人工植牙來做覆蓋式的活動義齒,或植入8~10根人工植牙來做固定義齒。至於植入的人工牙根數目,則須考量病人的預算及齒槽骨的條件。
如果只缺損1顆牙齒,牙醫一般採用的方式是以兩邊自然牙齒為支台齒做傳統的牙橋,如果兩邊牙齒都是健康而且沒有蛀牙及牙周的問題,這時就可以選擇單顆人工植牙。採用後者的原因是,植入人工牙根可以增加支台齒的數目,提升咬合的力量及假牙的舒適感。雖然人工植牙優點眾多,但需要經由手術方式實施且費用較高、時間較長,這也是一般民眾卻步的原因。
人工植牙的限制
很多人都會問:「我的條件適合人工植牙嗎?」、「人工植牙有條件上的限制嗎?」關於這些問題,可由以下幾點來做說明。
解剖學上的限制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人工植牙,除了身體狀況及金錢的限制外,還有人體解剖學上的限制。在上顎骨的前牙區常會出現牙根尖的齒槽骨凹陷,後牙區由於鼻竇氣室化的結果造成齒槽骨不足,下顎骨前牙區的齒槽骨通常較狹窄,後牙區在第二小臼齒至第二大臼齒的下方有下顎齒槽骨神經,這些問題都會造成植牙條件的不足,以致沒有適當的齒槽骨可以植入人工牙根。
如果要植入人工牙根,就得改善齒槽骨寬度與高度不足的問題。最常用的手術方式就是,在植入人工牙根時合併齒槽骨增寬及增高手術,或合併上顎鼻竇增高術。在齒槽骨寬度及高度極度惡劣的情況下,植入人工牙根無法得到初期的穩定性,則必須先實行齒槽骨增高及增寬手術,使齒槽骨條件改善後再植入人工牙根。這樣一來所花的時間就會增加,這也是人工植牙所常遇見的困擾。
年齡上的限制
人工植牙最好是在骨骼發育完成後再實施。因為骨骼尚在發育中的兒童植入人工植牙,人工植牙與齒槽骨骨整合之後,人工植牙的位置不會再改變,而自然牙齒會繼續萌出且顎骨會繼續變大,使得人工植牙與自然的齒列變得不調合,且人工植牙的牙齒會出現咬合不良的現象。所以一般建議,適合人工植牙的年齡,男性大於18歲,女性大於16歲。至於年老的患者,只要心肺功能良好沒有全身性或局部性疾病,或者這些疾病都得到良好的控制,就可以實行人工植牙手術。
不良習慣與疾病的限制
文獻指出抽煙會降低人工植牙成功率,吃檳榔會造成咬合傷害,使人工植牙受力不當及假牙過度磨耗。此外,患有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會影響傷口的癒合,心臟病及高血壓患者在未得到適當的控制下進行植牙,則會增加植牙手術的風險,這種風險與一般的手術相同。
人工植牙的成功率
一般而言,牙齒動搖度會影響牙齒治療的癒後,自然牙動搖不一定需要拔除,但是人工植牙如有動搖則表示沒有達成骨整合,也就表示人工植牙失敗。對全口無牙患者長期評估人工植牙的成功率,上顎約85%,下顎約90%,局部缺牙與單顆植牙的成功率也類似。
目前有些較高成功率的報告指出,上顎骨可大於90%,下顎骨大於95%,不過追蹤時間稍短,可能須進一步的評估。對人類自然牙做較易喪失的牙齒長期評估,依次是上顎第二大臼齒與下顎第二大臼齒,而根據2001年富加柔多的研究報告指出,單顆植體的失敗率最高也是這個區域。
目前人工植牙的成功率是依據布萊瑪克等人所提出的標準,即植入人工牙根後第一年內,齒槽骨吸收量小於1毫米,之後每年齒槽骨吸收量不得大於0.5毫米。平常也常用存活率來評估人工植牙,有人工植牙存在的齒槽骨中沒有發炎感染的症狀,且患者咬合沒有不舒適感,雖然齒槽骨吸收量可能已超過成功率的標準,這一植牙仍稱為存活。一般而言,存活率高於成功率。
立即植牙及早期負荷
大部分的人都期望植牙後能馬上有假牙可用,為了縮短治療過程及減少不舒適感,植牙後立即或早期負荷確實是一種可行的治療方式。立即負荷依據裝置贗復的時間及方式目前有以下幾類:立即功能性負荷(48小時內)、非功能性負荷(48小時內)、早期負荷(3周以內)、延遲性早期負荷(8~10周內)、延遲負荷(齒槽骨重新塑形後)。
前兩項都是在植入植體48小時內,就給予暫時性的假牙修復,唯一的差別是前者有咬合接觸,後者則無。目前雖有許多植牙後立即負荷的病例報告,但由於這種做法近年來才被提出,所以需要更長時間的追蹤觀察,才能客觀地評估其成功率。
如果要早期負荷,某些因素是需要特別考量的。在患者的條件上,要有良好的骨質及骨量,且沒有全身性疾病,在手術的考量上,則要有良好的初期穩定度,並且對組織的傷害盡可能減到最小。1983年愛力森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若植牙過程溫度超過攝氏47度,持續1分鐘就會造成組織壞死。因此使用新的骨鑽針及大量的沖洗冷卻,可以減少手術中骨質溫度過高的問題發生。
在植體的選擇方面,建議以螺紋型的人工牙根,長度大於10毫米且有粗糙的植體表面為佳。在全口無牙患者的義齒設計方面,最好採跨牙弓固定裝置,且要有足夠的牙根數。如果對咬牙是全口義齒,有助於減少作用於人工植牙的力量,增加立即負荷的成功率。
良好習慣與定期檢查
由於科學的發展及基因工程技術的突破,目前已有類似牙齒結構的基因工程產物,但是距離臨床使用可能還有一段距離,現階段以鈦金屬為結構體的人工植牙,仍然是改善缺牙的最佳選擇。
人工植牙在臨床上已經有數十年的使用歷史,無論牙根型態的設計及表面處理的技術都日臻完善,種植的成功率也大幅提高。除了少數在美觀上具有較大的挑戰性之外,人工植牙在功能上都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但是有一個觀念必須建立的就是,人工植牙雖有很高的成功率,但還是有失敗的時候,良好的清潔習慣與定期口腔檢查是維持人工植牙健康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5年10月,394期,28 ~ 33頁
植牙(5)
上皮組織(7)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6
我們的大腦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專訪陶振超教授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