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台灣生技產業與國際接軌

109/11/25 瀏覽次數 2713

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圖/Testalize,Unsplash)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圖/Testalize,Unsplash)

 

「全世界生技市場大約2.5兆美金,而台灣占不到1%。」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翁啟惠表示,台灣的生技產業仍有很大空間發展。台灣的資通信科技產業和醫療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這兩個產業若是結合,可以帶動生醫產業的發展。醫療界知道產品的需求及問題,而ICT掌握製造醫療器材的技術,他們的合作會快速發展出新興需求的產品。最後,由於有些技術必須經過研發才能製造,故再加上學術界的研發,有這三個不同領域的合作和互動,才能製造出新的機會。

 

為了實踐醫療、學術、產業的結合,翁啟惠推動「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及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營運,鎖定國內高風險醫療器材與新藥開發,透過法令鬆綁並在稅法及資金募集上放寬限制,使政府、學界人士得以和產業界合作與互補。對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翁啟惠表示,生技產品的發展時間長且每階段需要不同專業,中央研究院具有基礎研究的能力,但要製成產品需要熟悉動物實驗的單位一同合作,並確定動物試驗是否有效,所以設立一個共存的園區,在結合基礎研究和轉譯的情況下,使創新的過程可以落實。

 

國家生技園區的現況

 

為了全民的健康,並促進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政府於2009年推出了「生物技術起飛鑽石行動計劃」,中研院與其他研究機構合作開發位於南港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園區設有專注於研發的生物技術平台,並與中研院進行的基礎科學研究緊密相關,主要領域包括癌症、傳染病和再生醫學。台灣現階段的製藥或醫療器材產業,占全球市場比重仍低於1%,表示生技醫學相關的研究機構長期累積的研發技術,尚未順利被下游廠商承接與應用,導致研發成果無法順利商品化,為產業創造出可觀的具體產值。

 

對此,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存在提供產學界的共同辦公空間,由相關單位共同進駐,園區內設置生醫轉譯中心、核心主題中心及生物資訊中心,便於將基礎研究銜接至動物及臨床的試驗階段;園區也包含新創公司的育成中心,假設有重要發現可以透過專利保護及技轉,成立新創公司繼續發展。另外,與園區研發密切相關的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 (NLAC)、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DCB)、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TFDA) 也一同進駐,達到強化生技整體產業鏈結的效果。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主要研究領域及進駐單位。(圖/義守大學ISU科轉團隊繪製,※Icon made by Pixel perfect from www.flaticon.com)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主要研究領域及進駐單位。(圖/義守大學ISU科轉團隊繪製,※Icon made by Pixel perfect from www.flaticon.com)

 

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

 

翁啟惠表示,現代科技越趨精進,以藥物的角度來看,科學家從萃取天然物走向合成小分子、大分子,甚至到近期發展生物技術研發的抗體藥物,又稱為生物製劑,包含免疫療法、標靶療法的抗體;而醫療器材從過去的體溫計走向雷射、質子放射等日趨複雜的技術。

 

為了因應此趨勢,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一改過去的禁令,使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可以透過技轉授權給產業,以及為了幫助產品的研發,發明的教授可以擔任技轉的諮詢委員。在經濟方面的補助,可在研發及人才培訓支出的35%限度內,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公司記名股東等也可在取得該股票價款20%限度內抵減營所稅。政府鼓勵廠商朝高價值的新藥開發、高階醫療器材方向發展,希望藉由鬆綁法規,使生技產業蓬勃發展。

 

國際生技產業發展

 

過去創新研究對生技發展影響甚鉅,生技產業的發展從基因重組的技術開始,過去從豬分離出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但豬的胰島素和人不同,人長期使用仍可能造成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縮及產生胰島素抗體過敏等反應;而1982年發明的基因重組技術,將人類的基因放到微生物的質體,讓微生物製造人類的蛋白質,此技術開啟生技產業的契機。

 

緊接著,於198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單株抗體,是僅由一種類型的免疫細胞製造出來的蛋白質藥,只會辨識蛋白質上一個位點,因此專一性較高,可以治療以往被視為無藥可醫的重症疾病,像是癌症、HIV病毒感染等。磁振造影( MRI )屬於非侵入式的醫學影像,原理是將人體放進一個強大的磁場中,再利用特定的射頻無線電波脈衝,激發人體內水分子的氫原子核,改變旋轉排列的方向,普遍用來診斷癌症、多發性硬化症、腦部退化與老年脊椎結核病等,在200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近期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免疫治療,不同於手術、化療等以外力來清除癌細胞,而是透過活化病患的免疫系統,使患者利用自身的免疫反應來殺死癌細胞。由於過去30多年生技的大突破都來自學術界,翁啟惠表示,學術界的基礎研究最大的價值在於,儘管學術界做的研究大多失敗,卻仍然勇於嘗試,這是產業界無法做到的。

 

國際生技產業技術的演變,已從早期利用豬隻分離胰島素,發展到可生產出治療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單株抗體。(圖/義守大學ISU科轉團隊繪製,※Icon made by Pixel perfect from www.flaticon.com)國際生技產業技術的演變,已從早期利用豬隻分離胰島素,發展到可生產出治療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單株抗體。(圖/義守大學ISU科轉團隊繪製,※Icon made by Pixel perfect from www.flaticon.com)

 

台灣的優勢

 

台灣擁有領先世界的電子產品,像是筆記型電腦、液晶顯示器、電源供應處理系統等。同時,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今年最新公布的醫療保健指數(Health Care Index)排行榜,台灣以86.71分連續4次獲得冠軍,這也是台灣在該排行榜第六度拿下第一名。Numbeo每年統計2次全球醫療保健指數排行,這份醫療保健指數評斷整體醫療體系、醫療專業人員、設備、醫師、價格等,台灣在2016年初、2017年中、2018年中、2019年初、年中及2020年初皆拿下第1名的佳績。在此優渥的環境下,隨著醫學的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健康促進及慢性病預防成為目前公共衛生重要的議題。

 

不同於遺傳疾病,只需注意少數基因的不同,一般癌症及糖尿病等牽涉到的基因不可勝數,以及複雜的環境因素。為了了解國人生活型態,找出造成常見疾病的因素並改變民眾的健康行為,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於2012年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設置許可,正式展開生物資料庫運作,利用10年的期間,建立20萬來自於一般民眾及10萬來自醫學中心慢性疾病病人的資料庫。

 

為了達成此一目標,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於全臺灣設置數十個研究駐點,除了搜集健康個案與特定疾病患者的生活習慣、臨床資料、生物檢體、建立基因體定型定序等資訊外,研究駐站也負責個案的追蹤,觀察健康狀況的改變與疾病進展的情形。除此之外,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也進行基因組學、表觀基因組學庫(genomic/epigenomic profiling)的建立,目的將這些資訊與檢體提供給台灣生物醫學界使用,作為探討台灣地區民眾慢性疾病發生及治療的基礎,藉以促進國人的健康。

 

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於全臺灣設置數十個研究駐點,蒐集30萬檢體(20萬健康人檢體、10萬病人檢體)逐步建立基因組學、表觀基因組學庫,同時研究駐站也負責追蹤個案的生活習慣、臨床資料、生物檢體等,以增進民眾健康福祉。(圖/義守大學ISU科轉團隊繪製,※Icon made by Pixel perfect from www.flaticon.com)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於全臺灣設置數十個研究駐點,蒐集30萬檢體(20萬健康人檢體、10萬病人檢體)逐步建立基因組學、表觀基因組學庫,同時研究駐站也負責追蹤個案的生活習慣、臨床資料、生物檢體等,以增進民眾健康福祉。(圖/義守大學ISU科轉團隊繪製,※Icon made by Pixel perfect from www.flaticon.com)

資料來源
  • 科技部108年度「科轉計畫:前沿科技轉化暨教育應用推廣」專案計畫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