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我不黑,我是新台灣之子

103/07/01 瀏覽次數 8453
「混血帥哥小時遭霸凌,長大成黑幫殺手!」聳動的新聞標題,反映出新住民子女求學階段遭受的委屈、成長過程的壓抑與挫折,常可能造成心理創傷、釀成悲劇。

根據教育部102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自93學年以來,新住民子女學生由4萬6千人增加至20萬9千人,占國中小學生數的比率由1.6%成長至9.9%,將近每10位國中小學生就有1位是新住民子女。為數眾多的新住民子女就學與生活適應問題,已是國內必須重視的教育議題之一。

跨國婚姻的結合

跨國婚姻是全球化資本主義貿易的產物。自1980年代起,台灣與東南亞貿易熱絡起,新住民家庭已逐漸成為常見的家庭型態。

學者依據社會、經濟實力的強弱與依賴程度,將各國區分為核心、半邊陲、邊陲國家;部分邊陲國家的女性因自身國家男性的經濟力衰弱,把婚姻對象轉向核心與半邊陲國家的男性,如美國的「郵購新娘」(Mail-order bride)主要來自亞洲、東歐及俄羅斯等國;日本、澳洲等國則常引進菲律賓新娘。全球化經濟發展使得跨國婚姻衍生成為一種新興的婚配型態。

受到傳統思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影響,台灣許多擇偶條件不佳的男性,在成家與傳宗接代的使命下,轉向迎娶邊陲國家的女性,也形塑新形態的家庭結構。

文化差異:說不出口的苦

學者吳清山指出,新住民進入台灣家庭以後,必須背負生育、照顧家庭的重擔,而且也要面對語言及文化適應的挑戰,受到文化不利因素的影響,可能延伸到對子女的照顧與教養,若缺乏外力有效支援,無形中擴大成為社會問題。

尤其是其子女在外表上與國人略有不同,易遭遇異樣的眼光;在求學階段容易受到同儕歧視或霸凌;發展人際關係時,常會有不公平的對待。加上父母經濟較弱勢,缺乏多餘的時間陪伴子女,也無法提供充足資源使子女享有較為完善的教育環境;此外,新住民本身在教育下一代時,往往面臨語言障礙或是文化差異,無法有效地指導小孩學習或監督完成作業。

這些因素也造成新台灣之子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不足,不易扭轉社經地位,形成弱勢的惡性循環;再者,他們常常被貼上負面的標籤。因為生活適應不良、學習成效不佳、自信心不足等,其人格發展常衍生自卑感,甚至是反社會心理,進而出現偏差行為。也因為新住民子女在生活上被邊緣化、學習上屢遇挫折,迫使他們與有相似經驗的同儕共同組成支持團體,一旦接觸的是不良團體,更容易步入歧途,內化成不當的價值觀,擴大成為社會問題。

新住民與新台灣之子是台灣展現文化多元的契機,與其一味地指責文化差異帶來的阻力加深隔閡,更應該學習打開心胸,去理解不同文化,傾聽、瞭解與陪伴這些人,成為他們溫暖的支柱與可靠的扶持,並且讓他們成為國人培養國際觀與多元文化素養的重要媒介。(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6)

責任編輯:王曉玲|球崙教會青少年團契輔導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