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殺手機器人

103/06/25 瀏覽次數 5159
2014年美國陸軍正在測試1款被視為「殺手機器人」的軍用坦克,這款以履帶來帶動、長約1公尺的坦克造型機器人,可高速移動,並可瞬間停止來發射機槍射擊目標,未來有可能發展成武力強大的作戰利器;基於取代人類士兵的考量以及善用機器人所具有的行動力與自主性,發展機器人成為作戰武器,一直是一些軍事先進大國的選項,有市場調查單位指出,在10年內軍用機器人的產值將可高達千億美元,美國作為軍事強國與世界警察的角色,當然是這類產品的首要市場和推力。

現階段具機器人形式的軍用設備主要是用來協助士兵進行偵察、監視、搬運、或進入危險區域執行任務等,如果是配備有榴彈發射器或機槍等致命武器者,仍需由人遙控操作,不可自主作業,基本上還是由人來決定武器的使用對象與時機,軍用機器人所代表是較靈活的運動方式以及對未知環境較高的適應能力,它的智能並不使用於決定是否奪取對方的生命,當然也不去承擔誤判的責任。至於想像中那種具高度自主性的殺手機器人,例如「魔鬼終結者」系列電影中所出現的各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機器人,以現今科技來看,當然仍然屬於科幻的範疇,但如果僅是賦予軍用機器人某種程度的自主性,在技術上可行嗎?或者其實技術上已經是可行,而是基於道德、法律上的考量,讓殺手機器人無法實現?

建造出足以在戰場上執行任務的自主性機器人,在技術上的難度確實是相當高,就以作戰中很基本的敵軍與我軍的判斷來看,首先需要擁有功能強大的影像辨識系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決定出迎面而來的物件是人、車、或是其他,進一步也需要有足夠的人工智慧能力來推斷,如果來者是人,那是敵軍還是友軍,此種的敵我識別,如果是在兩軍交錯的攻防戰中,那挑戰性又更大了;武器使用時機的判準又是另一項考驗,基於人道考量,是不應對已投降的敵軍開槍,但如何判斷對方是已經放下武器、不具敵意?對於武器外型的判斷、槍枝持放的角度、對方的舉止與神態等,這些因素由人類來判斷都已經是具有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了,更何況是必須將此種抽象、模糊的人為原則轉換成明確的標準,再寫成可由電腦執行的程式,層層的轉換與限制讓正確性大打折扣;此外,一個需要考量的重點在於:當機器人自主地進行軍事任務時,我們會面對的是,它以內建的智慧型系統,在自行判斷的情形下,完成一系列的動作,一旦有所誤判,所造成的傷害將會相當大。

在可見的未來,就技術的觀點來看,是不會有所謂的殺手機器人投入戰場,但即使有一天機器人的自主性真的符合需求了,它在軍事上的應用也仍然會在人類社會中受到質疑;我們來看一看另一項備受矚目的自主性科技「無人駕駛智慧車」的發展情形,在多年研發後,它已然具有自動定速、換道、倒車、甚或是在高速公路上日、夜間自動駕駛的能力,但基於法律責任歸屬等等的考量下,全然自主駕駛的車輛即使在受規範的環境下來上路,仍然遙遙無期,試想一下,光是無人車如果發生事故應如何決定懲處與理賠的議題就夠傷腦筋了。在2014年新版的「機器戰警」電影中,基於人類社會無法接納以純然的機器人從事治安工作,因此訴諸於由人類警察改造而成的機器戰警,而即使經過改造之後的機器戰警幾乎已全然由電腦操控,但其人的外表提供了人們信賴感,即使它僅是1種假象,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在開發機器人的過程中加以深思。(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103年/06月)

責任編輯:黃承揚|英商牛津儀器海外行銷有限公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