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生物鹼與藥物開發
93/07/06
瀏覽次數
15647
何子樂
|
交通大學化學系
傳說神農嘗百草,教民治病。其實藥物可以治病需要經驗的累積,而傳統民俗藥物經科學驗證整理後,去蕪存菁,即可納入正流。十九世紀以前,西方醫藥的主要來源也是天然物,其後西藥逐漸發展成為藥品主流,究其原因,應與化學研究介入有關。若欲了解天然物的藥理,可先利用化學方法從粗藥中分離各種成分,然後再鑑定純品的化學和生理活性,倘若有需要,還可利用分子結構的基礎去合成類似的化合物,藉以降低藥品的副作用。
在醫藥發展過程中,從民俗藥物中獲得引子發展出來的近代藥物相當普遍,例如治療心臟病的毛地黃(直接沿用天然物),可消炎止痛的阿斯匹靈(將天然物加以修飾),或原本以為可以治療糖尿病的長春鹼,後來發現它是一種抗癌藥物(將引子轉嫁應用)。若以醫藥發達的美國、加拿大為例,這些國家的處方用藥就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活性物質來自天然物,或是以天然物為雛形研發出來的新藥物。在此以化學知識為基礎,簡單介紹幾種由天然物發展出來的近代藥物。
植物中的托品類生物鹼
學名為
Atropa belladonna
的顛茄是一種有毒植物,其汁液沁入眼睛,會使瞳孔放大,讓眼睛顯得亮麗;但若吞服微量汁液,即會使人產生幻覺,此作用使它成為古羅馬人的謀殺工具。而中古時期的歐洲醫師在為病人動手術前,亦習慣以顛茄麻醉病人,後因巫術和顛茄結為一體,醫師們怕惹麻煩,遂棄而不用。
顛茄的作用機制和稱為阿托品(atropine)的生物鹼有關。顛茄內含有天仙子鹼,天仙子鹼在一八三三年被分離出來,其化學結構在一八八九年由威爾士德達(R. Willstatter)定出。若以化學方法分離天仙子鹼,即可獲得具有鬆弛平滑肌(尤其是腸胃)和阻斷汗與唾液分泌作用的阿托品。
後來,拉敦堡(A. Ladenburg)發現,阿托品可由托品鹼與托品酸經酯化反應而得,於是開始嘗試利用各種羧酸製造不同的托品鹼酯,其中以α羥基苯乙酸生成的扁桃酸托品,因為比阿托品的作用時間短,所以在眼科診治應用上有其價值。另從阿托品的氮原子烷基化所得到的季銨鹽,是一種抗痙攣藥,因具有的極性而被血腦屏障隔離,因此不影響中樞神經。
顛茄之外,另有多種植物也能產生托品類生物鹼。例如莨菪,一種古希臘神殿女祭司發布預言前,在儀式中燃燒的植物,由於煙中含有令人失憶的東莨菪鹼,使它被用來作為「洗腦」用的藥物。例如現今眼科或外科手術前使用的鎮靜藥物,或暈車暈船時貼在耳後的貼劑,均含有東莨菪鹼。
發現南美洲古柯鹼
古柯鹼來自古柯樹的葉子,可說是早期南美洲土人的零食。十九世紀時,歐洲探險家見到南美洲土人咀嚼一種灌木樹葉後,不需進食就可長期勞動,因此懷疑葉子內的某些成分可使人增加體力、不易疲勞。他們便將樹葉帶回歐洲研究,最後在沃勒(F. Wohler)的實驗室中分離得到能令人舌頭麻木的古柯鹼(cocaine)。
當時除了德國默克公司萃取這類化合物給生理學家進行實驗外,也有人把古柯葉拿來調酒,而美國早期生產的「可口可樂」亦含有古柯葉萃取物(一九○四年後被美政府禁用)。到了二十世紀,純化的古柯鹼受到一些知識份子的讚揚,以至於愈來愈多人被吸引,終致形成嚴重的濫用情形。
古柯鹼容易經由鼻孔黏膜進入腦部,進而抑制腦部對多巴胺(一種神經傳遞物質)的吸收。在正常情況下,多巴胺會很快地被突觸後的神經細胞釋放,一旦突觸前膜將其回收後,它不是被單胺氧化酉每分解,就是再予儲存。倘若多巴胺接受體繼續被占,腦內多巴胺濃度增加,人(或動物)的快感就會延長,這就是古柯鹼使人上癮的原因。那些欲獲得快感的人,習慣以鼻吸方式吸食古柯鹼,主因鼻吸方式對腦部吸收多巴胺的影響較小,但會干擾去甲腎上腺和血清素的吸收,而古柯鹼的另一項破壞作用,是會降低精子的活動力。
提到以托品生物鹼為基礎所發展的藥物歷史時,可回溯至十九世紀。一八八四年,一位維也納年輕神經學者佛洛依德(S. Freud)欲以古柯鹼替代嗎啡鹼在醫藥上的應用,便與眼科醫師克勒(C. Koller)合作。當時克勒正在尋找眼科手術用的局部麻醉劑,他曾嘗試過嗎啡鹼、氯醛,待其採用古柯鹼後,立即肯定它的功效和優點。所以當古柯鹼的化學結構被分析出來後,又使得類似化合物的合成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這是因為,醫學界對於尋找沒有古柯鹼缺點(如成癮性)的局部性麻醉劑,一直抱著很大的期待。
意外發現普羅卡因系列
有趣的是,從一個錯誤化學結構衍生出來的優卡因系列(如
α
-優卡因),竟然具有相當的活性。艾因漢(A. Einhorn)在合成古柯鹼的同類物質時,總習慣性地把相關的中間體也一併做藥理試驗,竟意外發現3-羥-4-胺苯甲酸甲酯具有麻醉效力。這個名為鄰卡因(orthocaine)的化合物,日後成了普羅卡因(procaine)等的先導藥物。普羅卡因系列化合物,不透過細胞黏膜,無古柯鹼的副作用,因此被牙醫師普遍採用。就算可透過黏膜的物質,如丁卡因,也只需要改變這類分子的一小部分就能得到。
另一段有趣小插曲是一種調整心律的普羅卡因醯胺型藥物,由靜脈注射普羅卡因時,因觀察到具有短暫顯著的心律調整功能而開發出來。至於以醯胺代替易水解的酯,主要是希望藥物的活性能維持長久些。上述這些結構簡單的乙胺醇酯,很容易被血漿中的酯酶水解,倘若拿來作為麻醉劑,不但易掌控生效時間,在其離開神經系統後,毒性亦迅即消失,不致產生不良後遺症,這是可貴之處。
如果醫藥上需要某些具有特性的藥品時,也只需要比較阿托品和古柯鹼結構,並參考兩種生物鹼對生理活性影響的差異,即可設計出來。例如,擴大阿托品的醯基占有空間而合成的普羅卡因同類物adiphenine,此物質對神經末梢作用一如阿托品(雖然缺乏放大瞳孔的活性),可用於緩和消化管道、泌尿系統及膽囊的痙攣。又因阿托品有副作用,某些人不能用它擴瞳,為降低此副作用而開發的lachesine,是一種季胺鹽,然此藥也有副作用,如adiphenine具有溫和的罌粟鹼功能,lachesine具有中樞鎮靜作用等,但這些都不算是缺點。
筒箭毒鹼具麻醉功效
一九三五年,金氏(H. King)從博物館存放的南美洲筒箭毒中分離出一種結晶,當時人對箭毒上的植物來源不很清楚,只知道這類結晶生物鹼是筒箭毒鹼。七年後,筒箭毒鹼被確認是來自
Chondodendron tomentosum
的植物,而且相關應用亦陸續開發了出來,例如臨床上為預防休克所引起的緊張,便將它拿來作為神經肌肉的鬆弛劑,此療法沿用至今。
箭毒的稱謂,以儲藏器皿的種類作區分,貯存於竹筒、葫蘆……的毒物,其來源與用途均不相同。南美洲筒箭毒是一種塗在狩獵箭簇上,用來麻醉動物的毒藥。筒箭毒鹼結構被解開後,其結構中兩個銨基間的距離與藥性關係頗受矚目,尤其其中一種較簡單的類似合成物,已成為研究藥物分布、代謝、作用機轉和訊號傳遞至肌肉過程的要角。
又由於與乙醯膽鹼競爭的正式箭毒型藥物,容易被新斯的明(neostigmine)逆轉,當中的十烴二季銨、琥珀醯膽鹼等,雖無解毒劑,但因藥效很快消失,用在外科手術上有其價值。而降系物六烴二季銨,能阻斷自主神經節的乙醯膽鹼接受體(筒箭毒鹼對其僅有微弱活性),但因口服吸收效果不佳,因此促成pentolinium的開發(控制高血壓)。
從鴉片中取得嗎啡鹼
鴉片外型呈褐色半固體狀,距今已有四千年以上歷史,是由一年生草本罌粟花果囊中的罌粟膠汁風乾製成。雖然鴉片對人類危害極大,但因販售利潤極高,致使黑市猖獗,無法遏止。
鴉片成分中含有多種生理活性極強的生物鹼,其中又以嗎啡鹼最著名。嗎啡鹼(morphine)是德國藥劑師薛端納(F. Serturner)在一八○五年從鴉片中分離出來的物質。薛端納發現,嗎啡鹼與酸結合後會形成鹽類,和礦物鹼頗為類似,當時人便將具有此一性質的有機物通稱為生物鹼。
十九世紀末,德國拜耳公司以其推出阿斯匹靈乙醯柳酸的成功經驗,把乙醯化的嗎啡鹼製成商品出售,此商品就是「海洛英」(heroin)。這項新藥被視為治療氣喘、下瀉,胃潰瘍、糖尿病與鎮痛的藥物,由於藥效快速強勁,甫一上市即獲消費者好評。可惜當時無人知道嗎啡鹼的嚴重成癮性,而海洛英的狀況更甚於嗎啡鹼。
嗎啡鹼的構造極複雜,歷經無數研究人員多年努力後,一直到一九二五年才被英國羅賓遜(R. Robinson)分析出來。若用馮伯朗降解法把嗎啡鹼氮原子上的甲基去除,即可製得各式各樣的衍生物,至於其不飽和醇的部分也很容易改變。而俗稱納絡酮的烯丙羥嗎啡酮,是嗎啡鹼的抗拮物,可用來處理因鴉片引起的中毒(包括染上海洛英毒癮婦女所產下的嬰兒)。
從用藥角度言,嗎啡鹼的鎮痛力極優,只是有成癮性和經由消化管道吸收不良的缺點。而與嗎啡鹼並存在鴉片中的可待因(codeine)亦具有鎮痛功效,惟效力較弱。如果將可待因氫化,再氧化,可得到hydrocodone和合成的右甲嗎南,這類物質無成癮性,適合當止咳藥。只是如何取得可待因呢?科學家們希望從牡丹罌粟的主要生物鹼蒂巴因中改造取得,主因牡丹罌粟不是管制植物,也不含嗎啡鹼成分,但是,將蒂巴因去甲基化以形成可待因的技術卻不簡單。
至於比嗎啡鹼止痛力強上五千至一萬倍的etorphine,則是一種半合成化合物,它的橋環系統部分,是由蒂巴因型的二烯醚建立而成。其他以嗎啡鹼的小部分結構單元為基礎的合成物,在一九三○年代開始陸續出現。例如,只保存嗎啡鹼的苯環和六氫口比啶環的哌口替啶(pethidine = meperidine),因為不會壓制嬰兒呼吸,特別適宜用於婦產科麻醉。而芬太尼則是六氫口比啶衍生物,其脂溶性高,效果比嗎啡鹼強五十至一百倍。此外,沒有雜環的美沙酮,其藥性與嗎啡鹼接近,雖然仍會成癮,但因戒斷徵候輕微,可協助嗎啡成癮者戒毒。
瘧疾剋星金雞納鹼
瘧疾是在二次大戰前橫行全球的傳染病,平均每年約有二億七千個瘧疾病例,約二百萬人死亡。病源禍首是瘧原蟲,瘧原蟲主要有兩種,它們的生命史複雜,常在脊椎動物宿主和蚊媒之間分兩階段循環進行。雖然使用便宜有效的DDT撲滅傳染媒介,是抑制瘧疾感染的有效方法,但DDT的毒性在環境中久存不變,對生態衝擊甚大,所以除了熱帶叢林地區仍採用外,如今已被禁用。
人類得以治療瘧疾的重要轉捩點,應與發現金雞納樹皮上的生物鹼有關。傳說西班牙派駐祕魯總督錢昶的夫人有次得了瘧疾,後來以此樹皮治癒,這使得南美洲安底斯山麓的金雞納樹揚名天下。據說,當時把金雞納樹皮運回歐洲的售價,比同重量的黃金還高。之後人們在錫蘭(現今的斯里蘭卡)和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尼)兩地種植金雞納樹,並不斷地育種改良以增加樹皮的含鹼量。現在此樹樹皮生物鹼含量約為4~14%,約需8~12年才可收成。
了解金雞納樹皮的療效前,需先了解一個化學名詞:把苯的一個CH基以氮(N)原子置換所構成的芳香雜環叫口比啶,若在氫原子旁併合一個苯環便成口奎口林(quinoline),而後者最早期的來源即是金雞納樹皮上的生物鹼。
金雞納樹皮含有奎寧(quinine)、奎尼定、辛可寧、辛可尼定等生物鹼,占其全部生物鹼的30~60%。奎寧可治療瘧疾,於一八二○年被著名的法國生物鹼大師白里悌(P. Pelletier)分離得到,但其化學構造直到二十世紀才被完全決定。而奎尼定、辛可寧、辛可尼定的抗瘧性較弱,但奎尼定另有阻止心肌纖維顫動的功能,可採口服方式治療心律失常,可惜仍有頭暈,嘔吐和下瀉等副作用。
奎寧的化學結構複雜,欲以人工方式合成的作法似乎不切實際。但是,多種簡單的抗瘧藥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開始生產,而尋找新抗瘧劑的工作也不斷地進行。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化合物是氯口奎、撲瘧口奎口林、甲氟口奎,它們都有口奎口林環,但此單元結構並非呈現藥性所必須。氯口奎曾被廣泛使用,只是對它有抗藥性的瘧原蟲已相當多。甲氟口奎的優點是效期長,在血漿中的半衰期有16天,病人每周服一粒藥丸即可。而惡性瘧疾原蟲最難對付,好在青蒿中發現的青蒿素可撲滅它,加上效果佳又無毒,已被視為抗瘧新武器。
從金雞納樹皮所含奎寧中衍生出來的藥物,還包括一些退熱劑。從前有人以為奎寧是四氫口奎口林類分子時,合成了kairin等產品,結果發現它們具有退熱的另類活性。一八八四年,克諾爾(L, Knorr)合成毒性較低的安替比林解熱劑(antipyrine),初時也誤認為是四氫口奎口林型的分子。
西非土著 請豆子協助審判
昔日西非土著進行審判前,會讓嫌犯吞下幾顆豆子,再以結果論罪。這種豆子是西非海岸邊藤類植物的豆子(稱為Calabar bean),因為含有毒扁豆鹼(physostigmine = eserine),吞下之後,身體會逐漸麻痺,導致呼吸和心臟衰竭死亡。倘若嫌犯能把豆子吐出來,不但不會中毒,還可無罪釋放;若是因此中毒死亡,便算罪有應得。
據說快速吞服豆子的人會嘔吐,連帶把豆子也吐出來。所以內心坦蕩,不恐懼遲疑,能勇敢吞下豆子的人,就可能在未消化前把豆子吐出來。這種帶著心理考驗的審判手法,存在著幾分玄機,是否真能判出真相呢?
毒扁豆鹼的成分大致上是乙醯膽鹼酶的可逆性抑制劑,其效應與阿托品相反,在現代醫藥上將另有用途。例如毒扁豆鹼沁入眼睛後,會加速眼液流出,減低眼壓,所以適宜治療青光眼;又因其毒素具有逆轉肌肉鬆弛劑(如箭毒)功效,於是有人認為,它可能具有治療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老人癡呆症的價值。
此外,毒扁豆鹼的分子結構亦相當特別,生理活性來自胺甲酸酯基。當它與乙醯膽鹼酶的絲胺酸殘基反應後,可使後者經水解後再還原的速率變慢(此殘基被乙醯膽鹼乙醯化後,產生的乙酸酯水解迅速)。了解此藥理後,便可設計出性能優良的相關藥物,例如新斯的明、口比啶斯的明、二口比啶斯的明等藥物,能增強神經肌肉訊息傳遞,在治療重肌無力症方面有其價值。
以上列舉資訊不算完備,旨在闡明一個現象,亦即生物鹼的結構和生理活性的多樣化,將是未來藥物的開發基礎。倘若能深入了解藥理,加上合成化學家的努力,再利用分子修飾技巧避免副作用發生,則愈來愈多的優良藥物將陸續出現。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4年7月,379期,72 ~ 77頁
鹼(1)
古柯鹼(3)
瘧疾(2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8/31
當「天降災厄」成為日常,我們能用「數學」算出防災最佳劇本嗎?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防曬神隊友」變「皮膚殺手」?揭開奈米氧化鋅的雙面謎團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9/30
「5分鐘內知道菜乾不乾淨?」半導體晶片如何變身食安偵測器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