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華人使用不同劑量之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腦中風的成果
104/05/20
瀏覽次數
7893
趙雅琴
|
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
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Alteplase)治療急性腦中風,是目前唯一較有力及較簡便的方式。然而其使用之限制也不少,包括短暫的黃金時間窗以及可能導致腦出血的副作用,一旦發生腦出血症狀,其死亡率將超過一半以上。故尋找造成腦出血的危險因子,以避免此種嚴重副作用,一直是被熱切討論及研究的重點項目。
理論及事實已證明,靜脈血栓溶解劑使用的劑量愈高,腦出血的副作用,將抵消使用時所能帶來的好處。所以腦出血的危險因子,最明顯就是r-tPA使用的劑量多寡。在美國的〝劑量發現〞實驗〈dose-finding study〉時,就已顯示使用藥物超過每公斤0.85mg(體重/藥物)時,就會有腦出血的病例出現。然而隨後美國於1995年所做的第一個成功的靜脈血栓溶解劑實驗﹝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NINDS) study﹞卻是使用每公斤0.9 mg的劑量;很可惜至今沒有實驗可以告訴我們,若是採用每公斤0.8或0.85mg的劑量,是否可以獲得更好的成果。隨後歐洲協同急性缺血性中風研究(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I及 II,分別採用1.1mg及0.9 mg的劑量,但初步的結果都不是很理想。所以曾經有一段時間,歐盟對於此藥治療腦中風的安全性仍然存疑,並沒有像美國一樣全面通過,一直到2007年的藥物安全登錄性實驗結果出來後,才全面開放。
台灣地區是從2004年起,衛生署的食品藥物管理局通過血栓溶解劑Alteplase用於急性腦中風的適應症。很可惜通過時是完全依照該藥外國仿單上的劑量用法,即每公斤0.9 mg的劑量。然而我們知道,亞洲黃種人和歐美白人由於體質(基因)不同,很多藥物使用劑量或副作用發生率,都和歐美有很大的差異。
在心血管藥物方面,最有名的就是抗凝血劑可邁丁(Coumadin®),亞洲人使用較低的劑量,就可達到和歐美一樣的治療效果。類似的藥物還有肝素Heparin,也是亞洲人需要的劑量較低。由此我們理論上可以推知,Alteplase亞洲人也應使用較低的劑量。事實上,日本已於2006年透過日本靜脈血栓溶解劑臨床試驗﹝Japan Alteplase Clinical Trial (J-ACT)﹞證明:在日本人身上使用每公斤0.6 mg的劑量,可獲得和歐美每公斤0.9 mg一樣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之後於日本舉行的大規模市場後登錄實驗,也確定了日本人使用每公斤0.6 mg的Alteplase治療腦中風的合法性。
台灣雖然於2004年起開始推動以Alteplase治療腦中風,但是缺乏華人的最適劑量的實驗及數據。因此自2004年起,由台灣腦中風學會推動台灣急性腦缺血的溶栓性療法試驗,共有23家醫院一起參加。我們於2010年先發表第一階段的結果:發現使用每公斤0.9 mg和使用較低劑量(每公斤小於0.85mg)的兩組相比較,歐美劑量組(0.9mg/kg)有較高的症狀性腦出血,三個月後的功能恢復較差,死亡率也較高;這種情形在年紀大於70歲的病人身上更明顯。由於此階段的病人數較少,我們尚不能分辨較低劑量中,每公斤0.6mg, 0.7mg, 或0.8mg,哪一個是對華人的最適當劑量?在2014年我們發表此實驗的第二階段成果,由於病例數目夠多,首先我們再次證明較低劑量對年紀大於70歲的華人而言,安全性及有效性都較好;其次我們發現每公斤0.6mg,對70歲到80歲的病人而言,效果最好。我們希望後續能繼續收集更多的病例,再次證實此一結果,並進一步探討70歲以下的最適當劑量,80歲以上病人施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更進一步研究華人凝血機轉與西方人不同之處。(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II 103-2515-S-214-002」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黃耿祥
審校:
黃耿祥
中風(19)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3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王儷蒨
|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