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食」在不安全:導言

106/03/20 瀏覽次數 1281

行政院長林全於105年6月22日出席「2016臺北國際食品展食安館開幕活動」時表示,臺灣屢次發生食安問題,讓此議題備受關注,也因此提出「食安五環」改革方案,包括: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履歷、提高查驗能力、加重生產者與廠商的責任、最後是鼓勵、創造監督平臺等五個重要環節,來強化未來臺灣食品安全的保障。

 

在政府與民間共同攜手創造食品安全社會的同時,有哪些是「食」在不安全的議題呢?本系列撰文集結化學工程、生物科技與企業管理的專家學者,以不同的角度來共同探討此一專題。

 

食品業人士常說:「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工業的靈魂。」食品添加物之最初起源是來自天然的食品成分,以增加食物中之色、香、味以及營養。但後來漸漸走入合法與非法之間,食品添加物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呢?本系列專題文章先從遊走於灰色地帶的食品添加物開始探討,由化工人的角度來解析何謂食品添加物、食品與添加劑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關係、法定的17類食品添加物有哪些種類與用途。最後,公部門所認定的合法食品添加物是否就保證安全呢?<參閱「食」在不安全(一):窺探食品添加物的全貌與安全性>

 

為了色澤美觀、防腐、增加香味,食品添加物目前普遍使用在市售產品之中。現實上,幾乎不可能完全杜絕使用食品添加物。因此,本系列專文的第二篇專題文章會列舉六項應注意的關鍵點。從日常生活中,讓食用時的危險性降低,讓我們在食品添加物使用氾濫的現代生活環境中守住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參閱「食」在不安全(二):如何在食品添加物使用氾濫的危險中守住健康>

 

添加物與食品之間具有微妙的關係,在現行法規下是如何制定人體可以接受的安全界限呢?第三篇專題文章從一般食品安全問題的三種毒害:生物性(病毒、微生物感染)、物理性(輻射汙染)、以及化學性(農藥、各種添加劑和可能的毒性物質)來說明毒性物質或食品添加物之使用容許劑量的決定方式,希望能藉此增加大家的認知。<參閱「食」在不安全(三):食品添加物劑量的制定關鍵>

 

食安問題的源頭是食品業的全球化經濟活動造成的嗎?第四篇專題文章引用了震撼全球的兩部紀錄片〈食品帝國〉(Food Inc)、上帝農場〈沉默的食物〉(Our Daily Bread),真實揭露美國食品業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與食品加工的駭人真相。作者從企業管理的角度探討,當過去都是吃當地生產食物的經濟模式,到現在可以提供比當地農夫更大量又便宜的跨國企業,在人類吃的推動下,我們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地球環境呢? <參閱「食」在不安全(四):從在地到全球化>

 

獲利真的是企業唯一的目標與責任嗎?股東真的是企業唯一考量的利害關係人嗎?第五篇專題文章從商業行為中利益關係人的角度來看「食安」問題,並擴展到近來為何愈來愈多的企業擁抱他們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不願意再當無良的商人。真的只有為了社會大眾的利益嗎?有沒有可能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參閱「食」在不安全(五):社會企業>

 

本系列專題報導,包含以下主題:

「食」在不安全(一):窺探食品添加物的全貌與安全性

「食」在不安全(二):如何在食品添加物使用氾濫的危險中守住健康

「食」在不安全(三):食品添加物劑量的制定關鍵

「食」在不安全(四):從在地到全球化

「食」在不安全(五):社會企業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