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93/04/12
瀏覽次數
35697
李家維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想要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總不免抬頭看看,這個宇宙到底如何。在這個超過一百五十億年的宇宙裡,曾形成無數星球,也曾幻滅許多星球。像我們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可能有上千億個之多。若將範圍縮小,只看地球所在的銀河,類似我們太陽的星球,約有兩千億個;每個太陽旁邊,又帶了些行星。可以想像,這個宇宙有多少像地球一樣的環境可以孕育生命呢?所以說,生命遍布在整個宇宙的想法是可以預期的。
生命起源說 各有論述
地球,大約在四十六億年前形成。過去二、三十年來,對於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說法,一直在變,剛開始只是小幅度的改變,現在卻有較大膽的狂野想法。
過去的主流想法以「化學演化」來說明地球生命的起源。早期認為,地球生命開始於小分子、大分子到聚合物;從組成細胞、複製遺傳基因至細胞分裂繁殖,生命就開始了。但此場景究竟發生在什麼時候?產生了什麼樣的細胞?其實仍有很大的爭論。
其中一種想法是,生命可能來自於冰團。當海洋表面結成冰時,在冰晶縫隙裡,有機小分子聚成了大分子,生命於是開始。另一種想法是,受到月亮牽引潮汐的影響,海水蒸發,濃縮有機分子,岩石表面催化小分子的聚合,生命就這樣開始。最晚出現,大約一九七八年提出的想法認為,生命應從熱鍋開始:海底裂縫冒出的滾燙海水,最高超過攝氏300度,海水中夾雜很多特異的化學分子,這些化學成分和岩石作用後,不僅產生了海水裡的重要成分,生命也有可能從那裡開始。
生命跡象 出現在各個角落
化學演化說在過去幾年開始鬆動,大家不再那麼信心滿滿。七年前的夏天,美國太空總署對外宣稱,在一塊火星隕石上發現生命跡象。原來,一位美國女科學家於一九八四年在南極冰層上撿到一塊石頭,經分析確定,它是來自火星的第12塊被檢驗出來的隕石。見到石頭上微小的形體,太空總署有了些想法,這些想法,其實在過去20年裡已有許多生物學家提出。
究竟是什麼呢?在北投、在黃石公園、在一些可以把蛋煮熟的熱泉裡,竟然住著能行光合作用的細菌,它們不只耐熱還嗜熱。此外,若向地下鑽個三千公尺,那裡見不到陽光,得不到有機物滋養,卻也住了很多細菌,它們吃、睡、繁殖都在那兒,是一群會利用自然界化學分子與氧化還原反應取得能量的細菌。
另有些細菌,在琥珀裡睡了二千萬年後還能被叫醒。這樣的場景,在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找得到。例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沈育培教授,她在中國東北的黑土底下找到許多古蓮子,用碳-14定年後發現,這些蓮子是依照唐、宋、元、明、清的順序躺在地下,其中最老的一顆,經鑑定已有1,288年歷史。若拿銼刀銼皮,讓蓮子吸水,再放入水裡三天,它不但萌芽,還能長出新的蓮苗來。
所以說,不只是細菌的生命堅毅,其他生物的生命也很堅毅。如果在高壓、高熱、高酸等極惡劣環境下生命仍可以存活,那麼,有什麼理由認為,這些生命不可以在星際間旅行呢?有什麼理由認為,它們不可以從一個星球散布到另外一個星球呢?
生命始於三十九億年前
這些堅毅的生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學界的說法不停地在修正,最近一次的說法是三十九億年前,那時候,天外流星仍不停地、猛烈地轟炸地球,在那擾攘不安的時代,生命已經開始。這個依據來自一些有機碳化合物的分子。
在寒冷的格陵蘭島上,某些磷酸鈣小砂礫裡包含著一些黑色的有機物質。雖然有機物質可以從自然界產生,也可以由生物合成,但是,分析當中的碳-12、碳-13比例後可知,這些黑色物質是由生物合成的。因為,只有生命可以擾動碳-12、碳-13的比例。若這個定義正確,那麼,在三十九億年前磷酸鈣形成的時候,那些小砂礫已經包住了細菌的分子。如果生命曾出現在三十九億年前,也有可能不只出現一次。地球上的生命曾遭遇多次浩劫,人類則是災難倖存者的後代。
共生 演化中的重要策略
想要為生命痕跡尋找證據嗎?疊層石是個好幫手。因為,疊層石是一種活石頭,在它的表面,有一群活著的細菌在那兒行光合作用。這些細菌,每天曬太陽、分泌膠質、將水裡的礦物質膠結住,也主動地把這些礦物質沉積下來。而石頭本身,就這麼一丁點一丁點地,一層層往上長。可以說,那些製造疊層石的生物,改變了地球空氣的組成,也決定了生命演化的方向。
地球就像其他行星一樣,在剛形成的時候沒什麼氧氣,只因氧是行光合作用的副產品,當氧氣隨著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滋長且快速地增加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地球給銹了。鐵,是地球上的第四大元素,在還原狀態時可溶於水,氧化後即沉積為鐵礦;現今煉鋼廠裡的鐵礦,大都是二十五億年前沉積的氧化鐵。沒錯,就在二十五億年前,疊層石生物產生的氧,把地球上的鐵都銹光了,之後,氧氣在大氣中開始侵害生命。
我們的祖先細胞因此面臨抉擇:滅絕,或是搬到沒有氧氣的地方居住。不過,聰明的祖先細胞選擇了「與細菌共生方式」存活下來。在此之前,細胞內沒有細胞核,所有化學反應都混在細胞質裡進行。當祖先細胞吞進原本獨立生活、又能利用氧氣的細菌後,開始發展「將不同反應放在不同細胞器官進行」的能力,既解決氧氣毒害問題,又強化了代謝協調的效率。細菌進入祖先細胞後,就再也無法和我們分開了,這是共生現象,是生命演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策略。
圓滾滾的動物胚胎
大約六億年到八億年前,至少有兩次,或者四、五次,地球凍成了冰球,每次凍結,就凍個千把萬年。地表上所有的水幾乎都成了冰,對生命而言,真是嚴苛的考驗,許多生命因此滅絕。
這現象一直維持到五億八千萬年前,地球回暖,大陸貴州附近變成溫暖的淺海。歷經兩、三億年後,貴州又逐漸變成陸地。四千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拱起了青康藏高原,也隆起了雲貴高原,於是,累積在貴州的三、四千公尺的岩石,開始面對幾千萬年的風化侵蝕,到最後,終於土崩瓦解,露出藏在五億八千萬年前那些溫暖淺海裡的生物紀錄。
在貴州瓮安縣有個五億八千萬年前的地層,裡面發現許多比小米還小的顆粒狀構造,圓滾滾的外形,大大小小有好多種。把它們拿出來用放大鏡看,就能看到上頭的裂縫,一個裂成二個、四個、八個、十六個……,到底是什麼呢?動物的卵和胚胎!放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時,可清晰見到每一個細胞的構造;磨成薄片後,還可見到細胞與細胞間的界線,而且,每一個細胞核都在,連蛋黃構造都保存著。
到底是什麼動物能在遠古的歲月裡生下這麼多蛋呢?剛開始時,研究人員把石頭磨成薄片,或從裡面挑出胚胎,然後一個個去辨認;有時候敲開它們,看看內部構造。但對如此精美難得的化石,任何破壞都是一種罪惡,看來,要分析石頭裡的結構,非得研發更先進的技術不可。
非破壞性分析研究
正巧新竹清華大學隔壁是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如果把粒子加很高能量後,可導出平行、高解析度的X光,這就可以為化石拍照,希望能顯現化石內部的細微立體構造。後來發現這個辦法真不錯,於是尋訪世界各國的同步輻射中心,看誰可以把這項技術做得更好。
如今這種非破壞性分析的X光顯微術研究,已在美國、韓國、瑞士、台灣等的同步加速器中進行。這些研究隱含著一個迷人的期待:十年以後,美國太空船從火星上帶回石頭,應該只有少數人有機會參與研究,到時候,誰有本事以非破壞性分析技術來看火星岩石裡面最細微的構造,誰就有機會爭取研究的優先權。
四月天 海底下熱鬧極了
從瓮安化石層一塊拳頭大的石塊裡,就可以找到上萬個動物胚胎,地球上還有這樣的場景嗎?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每年四月,月圓過後的第二天晚上,墾丁海底下的珊瑚都會集體產卵,無數的美麗卵泡,瞬間密布海水;不只珊瑚,很多無脊椎動物都在產卵,蚌殼把大量的精卵送出來,海膽、海星都在做這件事,四月天的夜晚,海裡頭熱鬧極了!
同樣場景,也可能出現在五億八千萬年前的瓮安,四月天,月圓後第二個晚上,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正大量地釋放精卵。但災難突然來到,發育中的大量胚胎,很快地被殺死,再沖到附近一個有大量磷酸與鈣的海域,這些物質,又很快地把胚胎化成不朽的石頭。
地質學家習慣把地球的歷史切成兩段,一段稱為前寒武紀,另一段的開端就是古生代的第一紀–寒武紀。過去一百多年來,寒武紀的開端(五億四千萬年前)被認為是動物出現的時候,然而,出土大量動物胚胎化石的貴州瓮安地層,卻比寒武紀的開始早了四千萬年。顯然地,在寒武紀之前,地球上早就出現了很多複雜的動物。
海口蟲 演化中的重要生物
大陸昆明東南50公里遠的澄江縣也有個特別地層。五億兩千萬年前,那兒是一片溫暖淺海,但不知怎麼地,大約每隔一百年,附近就有個災難。只要災難一來,大量細緻的粉沙,會快速地把住在淺海裡的生物掩埋下來;在極短時間內,脫水、壓扁,許多生物還來不及被細菌腐化,就被壓成扁扁的化石,所有的構造細節都留在岩石上。那兒有很大一片區域布滿了這種化石,這些化石總稱為澄江生物群。
在滇池旁有一個叫做海口的小鎮,研究人員在一處不到四平方公尺的範圍內,找到三百多條小蟲子,取名海口蟲。牠的肌肉已經分節,有消化道、尾巴、肛門與四對生殖腺,更重要的是,牠有一個脊索動物的特徵──軟的彈性構造。
脊椎動物的特質是脊索,在當時,我們的祖先沒有選擇堅硬的盔甲,反而長出背部的脊索以便彈性地應付這個世界;又因為捨棄盔甲選擇智慧,所以長出個大腦來。脊索與大腦,成為無脊椎動物與有脊椎動物的最大區別,而海口蟲兼具這兩種構造,牠被認為是生物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無脊椎動物演化成脊椎動物的典型過渡代表。
連續火山爆發 古生代結束
古生代有很多紀,每一紀的結束,代表一次災難;每一次災難,都是生物滅絕的時候。到了古生代末期,陸塊逐漸聚集,海岸線消失,陸地中央變成沙漠。所以,地球變得很乾,有些生物耐不住乾旱而逐漸滅絕。
但是,有一件事澈底改變了這一切。大多數說法認為,現今的西伯利亞地方,在二億五千萬年前發生了連續的火山爆發,這個爆發大到無以描述,在二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上,累積了四公里厚的岩漿,如果將它攤平到全世界,大概可以攤到七公尺厚。岩漿噴了多久?沒人知道,但必定噴出大量火山灰,遮天蔽日;噴出很多氧化硫,折射陽光,使地球冷卻;噴出大量毒氣;噴上天的氧化硫,遇水變成硫酸,落到地下變成酸雨。可以想像,那是場大浩劫!
結果,陸地上幾乎所有生物都死了,陸地上的大型動物超過三分之二消失;海洋裡,活下來的生物不到5%;災難後的地層裡,不再有卷柏、木賊的孢子,取而代之的是腐化這個世界的真菌孢子。你能想像那個悲慘歲月嗎?滿地毛茸茸的真菌,正快速地腐化死亡的生物遺體。然而,危機也是轉機,又有很多新生物開始出現,古生代結束,中生代開始!
蟲鳴鳥叫 恐龍是主角
中生代有些什麼呢?爬行生物飛上天,變成翼手龍;入了海,變成魚龍。最後,大到無以倫比,長度可到六、七十公尺,走起路來地都震了的恐龍變成主角。而中國東北的遼西地區,從那兒出土的帶羽毛恐龍化石,震驚全世界,使得長達150年的「鳥的祖先可能是恐龍」的爭論,暫時停火。
回溯一億兩千四百萬年前,遼西地區是一片大森林,布滿沼澤,花已經演化出來,蟲鳴鳥叫,生機盎然。依照人們尋找化石的經驗,天上飛的鳥通常不容易保存為化石,但在那兒,卻有上百種、幾萬個鳥化石,有些精美的標本上,每根羽毛都在。當時在那兒必定經常發生火山爆發,每次爆發,就在地層裡留下一層層火山灰,有些厚,有些薄,頻率相當高。
稍微想像一下:火山爆發,火山灰,快速侵蝕那個生態世界,鳥、獸受到驚嚇,爭先恐後地逃出林子,拼命往水邊跑。有些鳥,飛到一半,被後頭的火山灰、毒氣趕上,栽下來,掉到爛泥裡,掉到火山灰裡。火山灰的粉末極細緻,滲入鳥翅膀的每個空間,鳥羽毛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細菌都還來不及分解,整隻鳥就變成了化石。帶羽毛恐龍化石,想必也是如此形成的。
自從一九九六年,第一隻帶羽毛恐龍化石被發現後,直到現在,這兒又陸續發現十幾種帶羽毛恐龍。但是,為何世界上其他地方未曾發現呢?除恐龍種類不同外,應是遼西地區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埋葬條件,使得羽毛能夠清晰地保存下來。
植物開花 生命共同演化
地球上有這麼豐富的色彩,這麼多種類的生物,能夠造就這麼多樣性的世界,都要歸功於植物開花。植物開花的目的不在吸引同伴,花蜜和花香是為動物製造的,一旦動物被吸引過來,就可幫忙傳播花粉,傳播種子。
昆蟲,在植物身上留下了蛋,蛋孵出來變成毛蟲,毛蟲開始啃食葉子;植物不喜歡,為了活下去,就做出毒汁、長出刺;蟲子要活下去,又演化新的能力,目的是要分解毒汁,閃躲刺。地球上生命的合作競爭,就這麼反覆發生,這就是生物學上所說的共同演化。
在很短時間內,共同演化造就了三十萬種以上的開花植物,和一百萬種,甚至一千萬種的昆蟲。在什麼時候,什麼場景下,哪一種植物在地球上開出第一朵花,是演化生物學家很想知道的答案。只是,花如此脆弱,在植物生命裡出現的時間這麼短暫,又怎能變成化石呢?因此,找到最古老的開花化石,是科學家極度渴望的事。
一九九八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孫革等人發現了遼寧古果化石,相關文章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可惜化石上只有果子,沒看到花;之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季強和孫華,在遼西發現保存完整的中華古果化石,相關報導在二○○二年《自然》雜誌上刊出。如今國際科學界已承認,古果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
終於看到祖先的模樣
人類屬於「有胎盤哺乳動物」,對於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研究,最近幾年有驚人的發現。在遼寧淩源市義縣一億兩千四百萬年前的地層內,季強和美國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的羅哲西發現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並取名攀援始祖獸(
Eomaia scansoria
)。相關研究報告在二○○二年四月出刊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
在過去,生物學家沒看過有胎盤哺乳動物祖先的模樣,古生物學家也只能從岩層裡篩出細碎的牙齒做研究。這次發現的攀援始祖獸化石,毛在、牙齒在、每根骨頭都在;牠的身長約八公分,體重約25公克,具有可以靈活攀援的肢骨特徵,屬真獸類,是世界上已知的,有胎盤哺乳動物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物種。所有包括人類在內的現有胎盤哺乳動物,都是真獸類哺乳動物的後裔。
天崩地裂 新生代來臨
對於中生代的結束,最盛行的說法是:六千五百萬年前,一塊十公里大的石頭,挾持著重量與速度,掉落在墨西哥海邊,瞬間,海水蒸發!這個石塊繼續往下鑽,碰撞到的岩石是碳酸鈣和硫酸鈣,碳酸鈣產生二氧化碳,汽化了;硫酸鈣產生二氧化硫,出去了。二氧化硫衝上了天,和水結合,變成酸雨落到地面;未結合的,就把陽光反射回去。石塊再繼續往下鑽,更底下是矽酸岩組成的花崗石,花崗石熔化成岩漿,噴到天空,冷卻後,變成黑色的黑曜石,在附近灑下一片玻璃雨……。
地球正在天崩地裂之際,海水則猛烈沖擊著海岸,變成海嘯,更在岸邊掀起四千公尺高的滔天巨浪。今天的德州,仍可看到一道三百公里長的石牆,可能是當時隨海嘯沖過來的石頭堆疊起來的。這樣的撞擊,或許又讓位在地球另一邊的印度發生地震,引發火山爆發。我們的地球,陷入了什麼樣的困境呢?有火山灰、毒氣體、酸雨、沒有光線、植物死亡、動物餓死、超過80%的海洋與陸地生物滅絕、中生代結束!少量倖存的生物,重新開始迎接新生代的來臨!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4年4月,376期,64 ~ 71頁
化石(52)
演化(122)
生命(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31
冰河時期的海底記憶:沙錢海膽化石揭開臺灣遠古海洋祕密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6
外掛每年害遊戲公司損失290億,這場戰爭該怎麼打?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6
為什麼偏偏是你中招?你是網路詐騙犯眼中的「完美受害者」嗎?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