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氣候變遷的衝擊:當經濟研究遇到氣候變遷
97/04/09
瀏覽次數
11210
吳珮瑛
|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經濟研究的角色
在 2 月的法國,人們竟然已經徜徉在沙灘上;在 3 月的臺灣,人們發現必須開冷氣;在 4 月的美國中西部,卻發生暴風雪;而在澳洲竟發生百年來難見的乾旱。這些現象正是我們親身體驗,看得到、聽得到的一些自然界的不尋常變化。也正是如此,最先引起人們注意氣候變化議題的就是氣候異常。
自然科學家在這一個議題上,經常以不同而且多元的衡量方式,告訴我們過去氣候的變化,和未來的 1 百年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幾度、海平面將升高多少公分、冰雪覆蓋區及北極圈冰層將改變多大的面積、動植物將如何遷移等的預測或觀察。屬於社會科學類的經濟研究,在這樣的議題上似乎顯得無用武之地。真的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經濟研究可以在這些議題上做些什麼貢獻呢?基本上,經濟學不是教人如何賺錢的學科。經濟學是在社會共有的規範與認定的公平正義原則下,研判社會整體對於人力、資本或土地(包括土地上和地表下蘊含的所有自然資源)的使用是否達到最高效率,也就是這些資源如何在現在及未來為我們帶來最大的餅。衡量整個國家餅的大小的就是所謂的「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或簡稱「國民所得」。
當然,我們也關心個別產業,例如農業、高科技業、服務業所製造的餅的大小。不過就個人而言,可能更關心自己口袋中的餅有多少吧!
因此,經濟學的「經濟」概念與一般人慣用「經濟」一詞的共通點,就是都隱含或其實就是代表金額、多少錢的意思,比如說,「太座是我們家的『經濟』大臣」、「唉!最近手頭很緊、『經濟』不好,買不起名牌的包包」等用語。因此,不論衡量那一個層面的餅的大小,都是以最常用的貨幣金額來表示。
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問題時,除了歸納過去長久累積的結果之外,站在防範未然的立場,自然科學家經常採用各種模型,藉由自然界走過的足跡,進行設定與模擬,以預測未來氣溫、陸域、海域、生態等的變化。這些都涉及不同的物質或物理性影響,而經濟研究如何把這些包山包海的影響層面都以貨幣金額來表示呢?
產品數量與價格的改變
經濟研究在探討這些議題時,基本上是接受自然科學家提供的前置訊息,評估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以及在各種不確定的未來情境下,氣候變遷對於市場的財貨、產品或是所提供的服務的直接或間接影響。
站在個人的立場,你關心的可能是大衣是否還派得上用場,或者應該賣掉它來抵換其他東西,或家裡的冷氣電費是否會飆高等。在大一點的層面上,你或許會關懷糧食生產是否會改變。雖然,飢餓可能離你很遙遠,但在糧食生產原本就不足的非洲國家,糧食是否會因此而更缺乏?同樣地,你也會關心氣候變遷是否會帶來水資源的減少、各種能源的使用是否有增減變化。位在極圈的國家可能正期盼,何時風水可以輪流轉到他們那一方,讓他們的農業得以蓬勃發展。
糧食、水資源、能源、觀光這些都是有市場價格的產品,如果因為氣候變遷而改變這些產品的數量,連帶也會影響價格。價格與數量的改變,就能歸結至貨幣金額。
除了可以關注個別產品外,經濟研究當然也可以如自然科學一樣,採用各種模擬方式告訴我們,當全世界面對如此的情況時,整體的 GNP 會有何種改變。以全世界來說,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大約是 380 ppm(parts per million, 百萬分之一),每年並以 2 ppm 的速率增加。如果能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要求不必太高,只要未來都能維持在 500 ~ 550 ppm 間,則根據推估,全世界每年的 GNP 就要為此付出 1% 的代價。
百分之一的代價很高嗎?以最新年份的資料來看,在 2006 年,臺灣的 GNP 大約是 3,660 億美元,我們常常拿來作典範的瑞士大約是 3,712 億美元,美國、日本、韓國與中國分別是 132,765 億美元、44,904 億美元、8,880 億美元及 26,263 億美元。只計算這幾個國家 GNP 的 1%,就有 2,202 億美元之多,況且還有其他未包括在內的一百多個國家。換句話說,所有國家 GNP 總和的 1% 是很可觀的。
貨幣能容納包山包海的影響
經濟研究除了發揮最擅長的能力,處理產品、財貨或各種服務價格與數量變動的關係之外,在自然科學家所提供有關氣候變遷的訊息,及氣候變遷對局部或整體環境與生態的影響等面向上,經濟研究也有參與的空間嗎?當然有的。
以臺灣來說,面積雖然很小,但孕育著得天獨厚的物種,動植物種類豐富,而且地形特殊,堪稱是生態王國。為了極力維護這些景象,相關主管機關以自然保育為目的,在全國劃設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家公園、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等 5 種不同型態的自然保育區共 82 處。
但由過去的研究紀錄得知,在這 82 處自然保育區中,只有在 6 處國家公園中,每一個地點都有一些價值評估的成果。至於其他的,則只有 20 處的自然保育區或其周邊相關地點,有完整或是局部價值的評估。這一種現象可能是研究地點相對的可及性,或是一般人易於接觸的普遍性所造成的。其他如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則尚有非常多待評估的處女地。
掌握這些自然資源在現階段的貨幣價值,對於未來進一步評估這些自然資源與環境受氣候變遷影響的程度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我們比較關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負面衝擊時,除了借助由自然科學所提供的基礎訊息得知環境或生態受損的程度外,經濟研究還可以告訴我們損害值多少錢。
過去在內政部的委託下,筆者曾經評估過墾丁國家公園整體資源的總價值是 60 億元。也接受過國科會的經費支援,評估屬於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的臺南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資源的價值。評估的結果顯示,這個屬於物種與人類互動頻繁的生物多樣性環境的價值,對鄰近的台南縣市居民來說,一年是 3.4 億元,而對全國居民來說,一年則大約是 37.4 億元。
當然與氣候變遷議題連結時,尚需進一步掌握每一個自然保育區的生態及物種資源的數量或功能,與特定溫室氣體的改變及相關氣候條件改變的關係,才能得知這些自然資源所受到的衝擊,以及如何在這些基準點上做適當的增減變動。
在較為富有的國家,針對氣候變遷對於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貨幣化的損失,有學者曾經以 1990 年的物價水準來評估:挪威每人每年願意付出 15 美元的代價,來維護瀕臨絕種的灰熊與狐狸的珍貴棲息地;美國人願意付出 12.4 美元,來維護他們的國鳥–禿鷹的棲息地;澳洲人願意付出 28.1 美元,來保護他們的 Nadgee 自然保留區;英國人則願意付出 40 美元,來維護他們所有的自然保留區。
評估的結果普遍顯示,氣候變遷對於空氣品質、水質、物種保存、生態維護等的環境衝擊與影響的價值,大於以 GNP 衡量的各種有市場價格財貨的總值。
貨幣化環境生態衝擊
把環境或生態這些在市場上沒有買賣價格的資源進行貨幣化的做法,你可能認為不可思議。這種做法對於把生態保育視為一種道德的發揮,或者認為是民胞物與精神的一種展現的人,更是一大挑戰。持這個觀點的人認為以人類的滿足為中心,而把「無價之寶」的資源轉換成有限的金額,是過於功利的做法,如此的質疑與人們認定生命是無價的觀點相同。因此,把生命估算成有限的價值,不僅蔑視生命尊嚴,更是不人道的殘忍作為。
雖然,人們會以生命無價的理由反對如垃圾場、焚化爐、核廢料掩埋場等的設置,但是,實際的經驗卻顯示,人們為了領取相對於無價生命的少量回饋金,願意搬回這些地點居住。因此,由人們實際行為的表現可以看出,即使認定資源保育或環境的價值完全不應倚賴人的經驗與滿足的生態中心主張者,事實上,仍然無法跳脫以人的滿足來支持他們以道德為出發點的價值觀。
然而,許多沒有市場價格,但它們的存在卻是對我們有價值的資源,其實就環繞在我們周邊。比如說,我們會因為漫步在社區小公園的步道上,或沐浴在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的芬多精中而神情舒暢。這些資源如果因為氣候變遷而受損,當然也是我們的損失。於是,如何把它們的價值呈現出來,也成了另一個關注的焦點。
自從 1970 年中後期以後,世界各國在這類工作上的進行已經非常頻繁。一是因為所得增加後人們對環境品質的要求日益提升,再者是電腦軟硬體的進步,使得許多工作不再只是紙上談兵,或是學者象牙塔中的想像,而是變得可行,且可以更精細地有效操作。在 1989 年,埃克森(Exxon)石油公司在美國阿拉斯加的漏油事件,損及美國人普遍認為珍藏了他們最多天然資源的保護地點之一,而創下全世界到今天還是最大的一樁天然資源損害的民事賠償。這正是經濟研究採用適當方法估算出受損資源價值的典型之作。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面對解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千頭萬緒的影響,和自然科學家告知我們有關未來氣候的變遷情況時,站在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保守立場,人們總是期待可以事先掌握逆境發生時可能面對的損失。
經濟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環境價值可以貨幣化的信念下,著手評估各種對環境負面影響所帶來災害的大小,然後決定降低或減除逆境發生的必要手段或對應措施所需付出的代價。
然而,面對一個由全世界各國長時間累積所衍生的問題,世界各國不論是為展現身為地球村一員的模範表現,或真的是擔心覆巢之下無完卵的無奈配合,或者畏懼國際社群壓力所帶來的實質懲罰,經濟研究可以在棍棒(課稅)、胡蘿蔔(補貼)、或是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交易)之間,研擬設計不同的手段與方法,以期有效改變人們的行為。
各國面對國際協議所產生出來的手段與方法,除了要考量如何在有限經費的配置下,決定出最佳的方式來解決並因應這些影響與衝擊之外,或許更務實的做法是如何找到最省錢、付出最小代價的方式達到理想的境界。
是否要以風力發電或核能發電廠取代火力發電廠?是否要大興土木建造大眾運輸工具,或是努力植林種樹呢?在各種不同的可能間進行選擇取捨的決策,其實是我們時時面對而且絕不陌生的課題。小至早餐的飯糰、饅頭或三明治的選擇,大至畢業立即就業或出國深造的取捨,更大的到門當戶對的媒妁配對,或是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邀約,有些決定可能只需要腦筋一閃便可以當機立斷。然而,對於事關眾人、影響久遠的選擇,經濟研究也有特定的流程、方法與步驟,告訴我們如何精打細算做出最明智的抉擇。
當然,面對氣候變遷所衍生的問題,經濟研究除了告訴我們社會的餅因此受損的程度,或者需要付出多少代價來使損害降到最小外,針對跨國性的議題,要取得共有的規範與全體可以接受的公平正義準則,也是經濟研究樂於接受的挑戰之一。
當全世界要達成讓二氧化碳濃度維持在 500 至 550 ppm 之間,也就是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中所謂「最好程度」的中間情形,GNP 會因此而下降 1%。這些代價其實並不會平均地由每一個國家來分攤,一般而言,越貧窮的國家負擔的比重越大。這時,你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公平正義原則該是如何?如果縮小範圍來檢視一國之內所受到的影響與衝擊,不同的產業、個人受損的程度或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各不相同,此時,該是平均分攤,你讓我、我讓你,剪刀、石頭、布,還是比拳頭呢?
深度閱讀
Stern, Nicholas (2006)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http://www.hm-treasury.gov.uk/independent_reviews/stern_review_economics_climate_change/sternreview_index.cfm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8年4月,424期,44 ~ 49頁
氣候變遷(112)
經濟學(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17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