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機器手臂開刀不一定比較好

106/03/28 瀏覽次數 1991

機械手臂輔助攝護腺切除術快速普及

 

攝護腺癌患者所接受的攝護腺切除手術當中,傳統的開腹手術最為普遍,也被視為攝護腺切除手術的黃金標準。從2000年起,腹腔鏡手術的引入,加上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出現,讓許多醫院開始提供由機械手臂所輔助的腹腔鏡攝護腺切除術(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prostatectomy)。比如說,從2003至2013年,美國採用此種新的手術方式切除攝護腺的比率從1.8%飆升至83%,可見機械手臂手術的熱門程度。醫界與病患願意接受這樣新的手術方式,不外乎是因為術中的出血量較少、病患住院日數縮短,並著眼在術後生活品質,認為此一術式能改善性功能障礙及尿失禁這兩大手術後遺症。

 

研究結果顯示機械手臂沒有提高病患術後生活品質

 

奇妙的是,機械手臂手術比起傳統手術更能改善術後生活品質的說法,一直沒有足夠的研究支持,到底哪一個手術方式較好一直在泌尿學界中受到討論。一直到2016年六月,第一份比較兩種術式的隨機對照研究才在The Lancet 期刊發表,雖然這份研究公布的僅是病患術後十二周的結果,但是可能會為攝護腺切除手術甚至是整體機械手臂手術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此份研究於澳洲一家醫學中心進行,研究者將326位準備接受攝護腺切除術的攝護腺癌症患者隨機分配至「傳統手術」及「機械手臂手術」兩個組別,並針對手術短期結果及術後長期生活品質進行統計。為了讓研究更準確,所有傳統手術由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醫師執刀,所有機械手臂手術則由另一位對操作機械手臂十分熟練的醫師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手術短期結果方面,接受機械手臂的病患的術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數確實較短。但是在更重要的長期生活品質方面,無論是疼痛程度、性功能或是排尿功能,在術後六周及十二周,兩組病患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另外,手術取下組織經過病理的檢驗後,若在邊緣發現癌細胞(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代表手術可能還未根除所有癌細胞,癌症復發的機率較高。而有這樣情況的病患比例,在兩個手術組別中也無顯著的差異。當然,此份研究最終的目標是得到病人術後兩年的情況,也許傳統手術及機械手臂的差異要到術後兩年後才會顯現,但依據術後十二周得到的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病患選擇自己能信賴的醫師進行手術,而非以「術式」為選擇依據。

 

其他學者對此份研究結果有不同解讀

 

在這份研究中,執行傳統手術的醫師有高達1500次的開刀經驗,而執行機械手臂手術的醫師只有200次的操作經驗,最後結果兩種術式是打平的,有學者認為這代表機械手術更容易上手,可以減少外科醫師在學習過程中較差的手術成果。該學者也認為此份研究並沒有真正「檢驗」到機械手臂的優勢,因為該研究的主要測量指標(primary outcome measure)是疼痛程度、性功能及排尿功能,而非出血量、術後病率、手術成本等和機械手臂更切身相關的變項。最後,有專家提醒,此份研究中攝護腺癌嚴重度高的病患(格里森分數≧8)偏低,若是高風險病人接受此二種不同術式,可能得到不同結果,差異才會顯現。

 

科技是否能實際幫助病患 仍須受到研究檢視

 

隨著科技的進展,達文西機械手臂等技術逐漸擴展至醫療的各個領域,這樣的技術有影像放大、操作精準等特性,但這樣的特性伴隨而來的也是較高的醫療花費,而醫療人員也必須接受足夠的訓練才能正確的操作儀器。這些科技的引進是否能實際轉換成病患的福祉,必然需要更多研究來檢視,才能幫助病患在考量經濟能力及術後生活品質後,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呂宗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