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生態後果
102/10/28
瀏覽次數
11447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二氧化碳能溶於水,碳酸飲料是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半世紀增加了20%。因此,溶於海水表面的二氧化碳也增加了,海水的酸度因而提高。澳洲的科學家發現,南太平洋的一種微小生物有孔蟲,牠們的殼可能因而變得輕而薄了。
有孔蟲是原生生物,有許多種是海洋浮游生物中的一份子。牠們有殼,主成分是碳酸鹽類,例如碳酸鈣。科學家研究一種現生有孔蟲,並在海底鑽採出的岩石蕊心中,找到工業革命前沉積的同一種有孔蟲的標本,比較牠們的殼的重量。結果,現在採集到的有孔蟲比工業革命前的有孔蟲,殼輕了1∕3,也變薄了。
研究人員推測,海水酸度增加後,海水中碳酸鹽類的飽和度就下降;飽和度越低,生物越難把海水中的碳酸鹽類沉澱出來供自己使用。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5月,437期,76 ~ 80頁
二氧化碳(135)
碳酸鹽(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25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1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