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教養孩子的迷思–腦,認知與教育
96/12/06
瀏覽次數
22379
洪蘭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積極鼓吹閱讀,他表示:新加坡土地小,人口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資源就是人民的腦力,唯有具備快速閱讀和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才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占有一席地位。於是就把大賣場樓上改成圖書館,更大力鼓勵閱讀,因為孩子閱讀的時候需要大人協助,就在館內設置「故事媽媽」說故事給孩子聽。由於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人生歷練不同,說故事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把生活經驗傳下去。他甚至規定,孩子18個月以後,父母要把孩子抱在身上做親子閱讀。
反觀臺灣社會,某些家長對於閱讀頗有微詞,他們會說:「課本都讀不完了,還讀什麼課外書!」這是不正確的想法。真正的知識只分有用和沒有用,不分課內和課外。
課外書看多了,知識吸收也多,孩子就會有龐大的背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可以幫助他在看課本時輕鬆快速地吸收。也就是說,透過閱讀可以把前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還可以學到用字遣詞的技巧,也可以幫助學習第二外國語。學習英文時大都強調發音,但是除了發音正確外也要懂得用字遣詞,唯有用字遣詞正確,說出來的英語才具意義,英文程度才算好。
不過話說回來,閱讀雖然是一種很好的視覺學習法,但並不是唯一的學習方法。有些人的視覺學習能力比較慢,他們有閱讀障礙,這時候必須改用其他方法,譬如透過聽覺法學習。歷史上許多有名人物,如愛迪生、愛因斯坦、洛克斐勒、邱吉爾等人都有閱讀障礙,但在採用別的方法學習後,依然能對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
學習從認知開始
我們的學習是從「認知」開始。大腦接收到字形、字音刺激後,會先把它們放進工作記憶區,等到意義整理出來後再放到長期記憶區。大腦裡的工作記憶區有兩個特色,其一是存放空間很短,一次只能記住7±2(5~9)個字,這是電話號碼只有7~8個字的原因,如果用戶增加,必須用改變區域碼的方法來增加門號。譬如美國舊金山的電話號碼是7個字,因為用戶很多,所以區域碼有650、408等。
工作記憶區的另一特色是容易受到語音干擾。一般人寫信的時候容易把聽到的話寫到信裡去,這是因為要寫信時,大腦會把3~5個字放進工作記憶區,然後由運動皮質指揮手把字寫出來。這時,由聽覺皮質進入工作記憶的字音,會在大腦中與原本要寫的字競爭,這是孩子做功課時最好關掉電視,儘量不要和他說話的原因。
工作記憶外,累積在心裡的詞彙也很重要。心裡詞彙能幫助大腦做正確的認知與斷句,尤其學習中文時特別需要心裡詞彙幫忙。因為每一個中文字的距離都一樣長,相同幾個字倘若斷句不同,就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譬如「全臺,大斷電」和「全臺大,斷電」兩句話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另在詞句當中不能任意增加或減少一個字,譬如「地理老師」和「地理師」的差別就很大。如果大腦中存有豐富的心裡詞彙,就能幫助我們做正確認知,快速地增加智慧,至於增加心裡詞彙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上面提過的方法-閱讀。
認知功能受損仍可挽救
認知需靠大腦,創造大腦活動的細胞是神經元(neurons)。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時,每分鐘生長25萬個神經細胞,等到出生時,大腦裡面已經有10
12
個神經元,它們會在出生以後開始修剪,一些沒有和別處連接的神經元會被修剪掉,經常使用的部分會變大。等到出生以後,大腦神經元的連結會與後天環境有關。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應該和神經元密度及連接方式有關,坊間流傳「腦大等於聰明」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大腦只要在正常的範圍內,不是小腦症,就沒有問題。
大腦約有3磅重,占體重的2%,但它使用身體20%的能源,因此大腦的每一個地方都被充分利用,沒用到的地方會退化,或被其他地方拿去用。譬如眼科醫生經常叮囑弱視和斜視孩子的父母:「每天把好的眼睛遮住3~5小時,強迫用不好的眼睛看,眼睛如果不用會退化。」
另有一個天生白內障的小女孩直到兩歲才開刀,手術雖然成功,但仍看不見,原因是兩年未使用的視覺皮質區已被別的地方拿去使用。又如盲人讀點字的時候,透過核磁共振儀器看到他的運動皮質區、感覺皮質區都在動,就連後腦上的視覺皮質區都有亮光,這是因為他的視覺皮質區被觸覺拿去用了。
倘若視覺、聽覺皮質區遭受損傷就很難挽救,不過高層次認知功能如果受損,仍有挽救機會。一位得過金像獎的女明星在39歲時突然中風,她的左腦全都黑掉,右眼戴眼罩,嘴巴不能說話,右邊身體也癱了,醫生說她不能再上臺演戲。但她不死心,不斷做復健,4年後,不但上臺演戲,還得到艾美獎。由於她當初做的是靜態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核磁共振技術後來才出現,醫生想要了解是哪一區域在掌控她的右手,就請她重回實驗室檢查,發現她的右腦運動皮質區在執行左腦的功能。
科學上的了解是,終其一生,我們的大腦都處在充分利用的狀態中,而且會因應外界的需求而不斷改變。因此說人生是跑馬拉松,前面跑得如何並不重要,有沒有跑到終點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力和毅力。
孩子需要安全感
不少父母見到聰明伶俐的孩子不免有些羨慕,其實這些可以從後天教育著手。譬如一對雙胞胎,他們擁有相同的基因,照理說,他們的大腦結構一樣,大腦的反應應該一樣才對,但是卻不盡然,這是後天經驗不同所造成的,由此確認後天經驗是教養著力的地方。可是父母該注意些什麼呢?要給孩子安全感。該怎麼給?當孩子需要父母時,父母在他身邊;當孩子需要解決問題時,父母能幫他出主意。
1956年時有一個令人動容的實驗:研究人員把小猴子和母猴隔離,同時給小猴子一個有奶瓶的鐵絲網媽媽,以及一個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結果發現:小猴子所有時間都趴在絨布媽媽身上,只在肚子餓的時候才過去找奶瓶,但在過去的時候,一隻腳仍搭著絨布媽媽的身體。由此可見小猴子非常需要安全感。
這隻小猴子長大以後,牠的行為表現非常不正常,不時地坐在角落,兩手抱著頭一直搖,就好像自閉症孩子不正常時候的模樣。而牠的情欲發展也不正常,最重要的是無法正常交配,研究人員用人工授精方式令其懷孕,牠卻把生出來的小猴子虐待至死。這是受虐兒長大後容易變成施虐者的很大警惕,也是公權力一定要介入家暴的原因,否則10年後整個社會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睡眠可以溫故知新
睡眠和學習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一天只能睡5小時,累了就該先睡,從12點睡到5點,不要開夜車。從1點到6點開夜車學的東西沒辦法吸收,人很累的時候,有讀沒有進,無法吸收。睡眠約90分鐘一個循環(嬰兒是60分鐘),每個循環中分成4個階段,每到第4階段時,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及正腎上腺素。生長激素能幫忙長高,因此臺語中「一暝大一寸」的說法是正確的。生長激素會修補受損的身體細胞,這是不舒服時睡一覺可以改善許多的原因。
每個人睡眠時一定會做夢,會在夢中把白天發生的事拿出來整理,而且在夢中去蕪存菁,溫故知新。之前以色列士兵做過一個睡眠實驗,發現睡過一晚的士兵較能記住前一天看到的生字。另一個以大學生做實驗,發現睡過一晚的學生較能解開前一天的難解習題。
德國化學家柯庫爾(Friedrich August Kekule)在夢中見到一隻蛇咬住尾巴,因而發現苯分子是環狀結構,在此之前,化學界認為所有分子的原子都是以直線連結的。1936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羅伊(Otto Loewi)發現在神經間傳遞的化學物質乙醯膽鹼,這個發現與他在睡眠狀態中寫下的資料有關。
如果一個人連續5天不做夢,有可能在第6天夢到一腳踩空的夢境。這是因為肌肉是5~10分鐘慢慢放鬆,如果做夢時肌肉沒有放鬆,會讓人起來夢遊。為了避免夢遊,大腦會下放鬆的指令,這時候就有突然在樓梯上一腳踩空,而有蹬下去的感覺,這時肌肉張力就消失了。
至於「鬼壓床」經驗則與大腦有關。睡覺時是在保存體力,呼吸、心跳減慢,當進入第4階段睡眠時,肌肉已經完全放鬆,一切靜止。然而大腦有時會突然醒過來,因為肌肉張力還是鬆的,就會覺得呼吸不過來。這時以前聽到的恐怖故事全都想起來,感覺有鬼壓在身上,很恐怖,想尖叫,一旦叫出來,表示肌肉張力回來了,眼睛張開,原來沒有鬼,只是自己嚇自己。
真正睡著做的夢是不會記得的,只有快天亮時做的夢才會記得。我們平常看的、接觸的東西很多,做夢時會隨機兜在一起,雖然不知道夢代表什麼意思,但會選擇性地記住想記的夢。譬如:只記得與男朋友心有靈犀一點通,但有多少次「不通」的經驗都已忘記。有時夢到自己起床、刷牙、洗臉、吃飯、準備上班,突然發現自己還在床上,眼看上班就要來不及了。這是做夢時活化動感回路的緣故。
遊戲、閱讀、同步成長
為人父母者經常在問:「孩子最重要的功課是什麼?」答案是:「和同伴玩遊戲!」因為孩子要在遊戲中發展3種重要能力。
其一是
想像力
。有了同伴後,石頭、樹枝都可以讓他們玩得天昏地暗,因此遊戲是發展想像力最好的時候,而想像力是發展創造力的根本。
其二是
人際關係
。如果脾氣太壞,別的孩子不跟你玩;如果太懦弱,別的孩子會來欺負你,在遊戲中可以學到與人接觸的分寸。
其三是
發展領袖魅力
。具有領袖魅力的人,別人會為你賣命;沒有領袖魅力的人,必須為別人賣命。在檯面上很威風的風雲人物,他們在校的成績不見得很好,但都具有某些人格特質,譬如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具有領袖魅力的人,很多人願意跟隨他,擁有人脈就是未來的成功關鍵。
不過這裡指的遊戲不包括電腦遊戲在內。因為無論孩子的遊戲態度如何,只要關機後再開機,就可繼續玩,如此的遊戲模式無法令孩子學到「尊重」,也無法在遊戲中培養正常的人際關係。
孩子的第2個重要功課是閱讀。閱讀能增加心裡詞彙,協助正確認知,增長智慧。為人父母者能做的就是從旁協助孩子培養閱讀興趣,唯有孩子自己願意閱讀,接觸到的知識才會在他大腦中生根,才會進入長期記憶。硬逼他記住的知識,等考完試以後馬上忘記,對真正的學習一點幫助也沒有。
第3個功課是父母親要和孩子同步成長。父母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時候是在12歲以前。小時候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神,如果父母沒有同步成長,等到了高中,確知自己比父母知道更多以後,父母地位有可能從神到人,一路往下降。唯有和孩子同步成長,孩子才會一直尊敬父母。
又因為孩子的情緒窗口在5歲就關閉,所以孩子最好自己帶。壞習慣養成以後很難改,縱使改了,偶爾還會再回來,因此一開始把孩子教好可以節省很多事。此外,大人很容易在教育上犯錯誤,譬如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自己卻在做。不管孩子願不願意,不斷地強迫孩子學習各種才藝,給孩子的理由卻是「為了你好」!
沒有左手啟發右腦這回事
坊間有所謂的「蓋住左眼,啟發右腦;蓋住右眼,啟發左腦」的說法,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的大腦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兩半球中間有一大串稱為胼胝體的神經纖維負責傳遞訊息。正常人的胼胝體沒有剪開,接收到的訊息會由左到右,由右到左,跑得非常快。因此在看東西時,如果眼睛定在中央的凝視點,那麼1.5度視角之外的訊息會傳到對方的腦半球,如兩眼的右邊望出去是左視野,左視野的訊息傳到右腦。
1976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史培利教授(Dr. Roger W. Sperry)實驗發現,把胼胝體剪開可以改善癲癇病人的病況。這是他以癲癇病人做的實驗,不能用在正常人身上,因為正常人的胼胝體沒有剪開。
癲癇是大腦的異常放電現象,如果放電位置正好在語言中心或記憶中心就不能動它,但又不能讓病人一直發作,因此當時的研究人員把胼胝體剪開,剪開後才發現原來左腦和右腦各有不同功能。在平時,大腦兩邊的交互功能非常密切,如果左腦送出說話指令,一定要同時送出另一個指令把右邊的嘴巴蓋起來,如果沒這麼做,旁人會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史培利教授的實驗是胼胝體剪開以後的結論,可是孩子的胼胝體沒被剪開,因此沒有左手啟發右腦這回事。
不只這個觀念,坊間許多說法也都是錯誤的。譬如「大腦只使用10%」、「過了青春期大腦就不能改變」、「零歲定終生」、「3歲定終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經常使用左手可以啟發右腦」等,這些說法全都不正確。因為終其一生大腦都在不停地因應外界的需求而改變,因此人生不是短時間的百米衝刺,而是在跑馬拉松,耐力和毅力遠比短期衝刺更重要。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12月,420期,72 ~ 77頁
視覺(37)
閱讀障礙(7)
聽覺元(1)
感覺皮質(2)
睡眠(28)
生長激素(1)
乙醯膽鹼(4)
人工授精(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3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幹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17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