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機器人戲劇(五):〈擬真機器人版三姊妹〉
102/06/17
瀏覽次數
8775
尤苡人
|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19世紀俄國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 1860-1904)寫過的劇本量少質精,他的晚期劇作〈三姊妹〉更是世界文學史、戲劇史上公認的不朽經典;其內容描述舊俄時代將軍家的3個女兒,在父親過世後因故離開了在莫斯科的家園,人生也從此180度逆轉,由光明與希望墜入現實的種種失落之中,是一個關於熱情被生活「磨損」的故事。自1901年首度發表以來,〈三姊妹〉一直是深受西方劇場熱愛的劇目,百年來搬演無數,至今還不斷在累積中。
只是,這麼「俄國」,又這麼「19世紀」的故事,竟然在平田稻的舞台上,和機器人、和我們眼前即將過去的「今日」、即將來臨的「明日」,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到底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平田稻認為:演員就算對角色的心理一無所知,也可以做出感人的寫實表演,就像沒有心的機器人也可以是很好的演員一樣。為了表現這個理念,他選擇了全篇以瑣碎對話連綴、缺乏戲劇事件的〈三姊妹〉為文本基礎,嘗試結合先前實驗過的家事型機器人和擬真機器人兩種機器人戲劇,對契訶夫的原作進行一次全新的重述與翻案─2012年在日本東京吉祥寺劇場首演的〈擬真機器人版三姊妹〉(アンドロイド版三人姉妹)於焉誕生,由青年團演員與擬真機器人「分身女」(Geminoid F)、家事型機器人「羅伯比爾第三版」(Robovie-R Ver. 3)共同演出。
在這個重新設定的劇本中,平田稻保留了原作的人物關係以及三姊妹喪父、緬懷舊日的情緒基調,但抽去原作的時空背景,將場景移到太平洋沿岸的日本地方城市,時間則改為距今不久後的「近未來」。契訶夫筆下一心想回到莫斯科的3位俄國淑女,於是搖身變為住在高階員工住宅、已故日本機器人學者的子女。主角包括:在高中教書,中年未婚的長女理彩子;性格古怪內向、有些不近人情的三女育美,不知為何出場時已是個擬真機器人;唯一的弟弟阿明備受家人青出於藍的期待,實際上卻對出國留學毫無動力,連正在就讀的研究所都不想去了;加上婚後遷出父親的房子與夫婿同住的次女真理惠。故事就開始於平凡的某一天下午,裝潢雅致的客廳,玄關、沙發、觀葉植物,與通往2樓的階梯之間。
父親還在世時,研究生及公司同仁曾讓這個空間充滿笑語,如今卻只剩下1台機型老舊的家事機器人陪伴姊弟們平淡的生活。然而在這個晚上,這裡將再度熱鬧起來─為了幫即將調任海外的、父親的愛徒中野舉行餞別會,一家人也邀請了過去父親的後輩研究者丸山教授夫婦前來晚餐。
未料,忙碌之際意外闖入的不速之客─阿明的社團朋友因為擔心而前來拜訪,向三姊妹透漏了阿明沒去學校的真相;育美的擬真機器人也因不明原因不斷在眾人面前吐出驚人之語,並最終暴露了被隱瞞多年的「真相」─原來父親要求家人對外聲稱育美機器人是為了保存因病過世的育美之意識與形貌而製作,如此即使育美的肉身毀滅,她仍可以機器人的狀態繼續「活著」;但事情竟完全不是這樣的。
機器人版〈三姊妹〉延續了〈再會〉對生命及死亡發出的疑問,並再度觸及平田稻關心的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與繭居族(引きこもり)問題。即使在可預見的未來裡,科技將提供人類貌似無窮的能力,人類甚至可能挑戰神的領域,開始造人,但我們仍無法以科學解答人類內心的幽暗。
有感於人類生活中這些永恆的命題─時間、記憶、互相理解的渴望與挫折,以及不管如何努力,終究無可奈何的那些時刻─平田稻巧妙萃取出契訶夫作品的精華,將這些科技時代裡人們猶需面對的生活氣味,以瑣細交織的日常對話慢慢滲漏而出。這是不完全的滲漏,留予觀眾許多想像的空間。耐人尋味之處,比方劇中育美機器人向眾人說出的所謂「童年往事」─育美機器人堅稱保有育美的兒時記憶,但這段記憶到底有沒有真正發生過呢?在記憶不可言明的裂隙裡,我們彷彿找到了屬於「人」脆弱又真實的存在證據。(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
擬真機器人(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12/13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王儷蒨
|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