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魅影–幹細胞的美麗與哀愁
104/12/24
瀏覽次數
2940
陳耀昌|
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附設醫院血液及腫瘤科醫師
陳教授是臺灣著名的血液疾病專家,擔任臺大醫院血液及腫瘤醫師超過三十載,治療疑難雜症逾數千人。他不僅是幹細胞研究的開拓者,奠立國內外骨髓庫基礎的骨髓移植先驅,也是暢銷醫師作家,開風氣之先的臺灣史小說家,最近更出版了《島嶼DNA》一書。陳教授在演講中將會介紹臺灣在幹細胞研究的重要里程及進展。他說:1998年胚胎幹細胞株的成功,開展了「再生醫學」的年代。十多年來,民間不斷被餵以幹細胞似乎不時有突破的資訊。有了再生醫學,人類開始大做長壽回春的美夢。而「胚胎幹細胞」、「成體幹細胞」、「iPS幹細胞」,其功能真的可以讓殘疾站立,讓容顏回春而無所不包?「臍帶血幹細胞」、「牙髓幹細胞」…,身為父母的你要不要因公司的宣傳而掏出錢包?這是「美麗人生」的到來?還是「美麗新世界」的真實版?生技的發展,帶給人類的幸福是無缺憾的?幹細胞研究,除了美麗,可能有哪些哀愁?
幹細胞宛如魅影般伴隨著醫學,帶領這個社會朝未來和未知發展,但是已經在目前的生技研究和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掀起波瀾。12月4日晚間的第五場秋季展望演講,由臺灣大學醫學院的陳耀昌名譽教授擔綱。陳教授的演講主題是「生技魅影─幹細胞的美麗與哀愁」,他從教育對個人的影響出發,侃侃而談自身豐富的閱歷與研究生涯,並分享各階段不同型態的創作與榮耀,讓我們不僅見證了幹細胞研究的歷史,也深刻瞭解幹細胞探究過程中,值得社會關注且應該深入省思的地方。
陳教授說,初中第一課的教育對他影響很深,讓他從那個年齡開始,就立志要「做大事」。陳教授是幹細胞醫學的權威,在學術生涯中做過很多大事,具體而言,他不僅是臺灣骨髓移殖的第一位,也樹立了影響深遠的臺灣法醫研究體系,他跨足文學、政治等界,並在每個領域表現得有聲有色。因為去年退休,在他創作的新書《島嶼DNA》中他也打趣的談論自己的過去,應該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播種者、熱情的開創者、關愛臺灣的文創作家,與誤入歧途的政治人物。
陳教授早期主要做的是骨髓移植,當中骨髓造血幹細胞本屬於幹細胞範疇,不過他也說到現在的幹細胞,大多是指再生醫學的幹細胞。這幾年來隨著研究的與時俱進,主要的幹細胞種類有三種:胚胎幹細胞(ESC)、間質幹細胞(MSC),與誘導型多功能幹細胞(iPS)。幹細胞最早在醫學上的應用是1990年的骨髓移植,2002年陳教授到國家衛生研究院開創了幹細胞研究中心,並在2005年發表胎盤間質幹細胞的純化及培養,先後獲得專利。而談到再生醫學的發展,他說要從1997年胚胎幹細胞(ESC)發現的故事說起,由此人們開始探討ESC用於器官及組織的再生,對人類未來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一開始幹細胞的應用方向主要是「延長壽命」,像是心肌梗塞、心臟病、中風,以及糖尿病等疾病治療的開發,不過近幾年來幹細胞應用也慢慢地轉變成「改善生活品質」這個方向。類似的應用有運動傷害、關節炎、醫學美容,與視網膜再造等。雖然應用的領域五花八門,但臨床治療模式的建立,卻萬變不離其一:首先是實驗室研究(Bench work),接著演繹研究(Translational studies),而演繹研究中必須經過小動物、大動物,還有靈長類等研究過程。接著才可以進行人體試驗(Pilot human studies)與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s)。縱使幹細胞的發現為人類美好的未來帶來一線曙光,但這樣漫長的臨床開發,也是研究者必須面對的一大現實。
幹細胞研究有其局限,但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John Gurdon與山中伸彌,仍舊讓我們看到幹細胞治療時代的來臨,陳教授特別指出這兩位的發現,主要是能讓成熟體細胞可以逆行回春,轉回幹細胞,再進行分化轉變為其他器官。這個發展避過了以前使用胚胎幹細胞的道德爭議,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但是這個方向也有其矛盾之處,因為幹細胞和癌細胞只是一線之隔,在引導體細胞轉回幹細胞的過程中,需要植入四個致癌基因,未來使用iPS幹細胞進行治療,是否會有致癌的風險?這都還是亟待研究的課題。談到研究,他分享了山中伸彌研究的故事,尤其是山中提出的「三不政策」:科學是不可測的、老師的理論是不可信的、研究幹細胞不要從人開始而是要從動物著手。希望藉由大師的經驗,提供未來年輕人做研究的啟示。
隨著幹細胞研究的蓬勃發展,背後伴隨而來的問題也是不容小覷,ELSI-倫理(Ethical)、法律(Legal)、社會面(Social)的衝擊(Impact),是目前幹細胞研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陳教授根據這三個面向舉出了幾個例子啟發我們思考,像在倫理方面,胚胎幹細胞因為東西倫理觀與宗教觀的不同,就會有是否「殺一人來救一人」的道德兩難;而法律方面,法律的影響對實驗室的研究有很大的約束力,因為相互影響的關係,實施法律力道的大小也是個考驗。而在社會層面上,再生醫學對社會的衝擊(例如:高齡化社會)也是要考量的議題。
對於很多人看好的幹細胞治療,陳教授也提到了幾點迷思。在細胞世界,慢性白血病是因為細胞死的慢而變成癌症,到底人類的老而不死對社會的利弊?還有細胞治療市場受惠的究竟為誰?以及細胞治療的倫理層面,其中包含政府法規、業者自主管理,甚至是幹細胞旅遊的議題。有了幹細胞治療確實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有效管理也是重點,幹細胞臨床運用需要智慧。不過能做盡量還是要做,陳教授在最後提出了建立以國家的力量,建立間質幹細胞庫的想法,希望能無論貧富,都能達到治療的公平正義,這也是他退休後3C(cell、cinema、country)心願之一。期待未來臺灣能將生技魅影轉化為成就美麗新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