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當少子高齡化時代來臨,該如何為長者量身打造符合需求的公園空間?

112/09/28 瀏覽次數 2814
圖一:當臺灣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打造高齡友善公園、設置符合高齡者需求的設施,也成為值得關注的景觀議題。 (影像來源:shutterstock)

圖一:當臺灣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打造高齡友善公園、設置符合高齡者需求的設施,也成為值得關注的景觀議題。 (影像來源:shutterstock)

聯考年代,我偶然選擇了景觀學系,當時對「景觀學」一知半解,直到一次農村景觀調查,看到即便農村戶外環境對高齡者不友善,但這些高齡者們仍熱情且開心的參與協助,讓我思考能否用所學回饋這群可愛長者。「景觀」包括自然要素如地形、植被、水體、地質等,以及人為要素如建築、道路等,並涵蓋整體外觀排列和元素間的相互作用,無論是森林等自然環境還是城市景觀等人造環境。景觀對空間的美學、功能和生態方面都有貢獻。

近年來,透過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相關計畫,農村環境逐漸改善,然而高齡化問題仍然嚴峻。臺灣自 1993 年起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 2025 年成為超高齡社會,預示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過 65 歲。到 2065 年,臺灣高齡人口比例將超過 4 成,超越日本的老化速度。然而壽命延長並不代表高齡者都能保持健康,生理退化及慢性疾病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因應高齡化議題,行政院提出以「在地老化」(指高齡者在原生社區中安度晚年,而非住進養護中心)為目標的工作項目,於 2010 年啟動高齡友善城市計畫,以臺北市為例,2011 年起開始實施高齡友善城市推動計畫,其中包括人行道改善和公園設施的無障礙環境改善。

為實現都市中的「在地老化」目標,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八項高齡友善城市特點,其中公園是提供居民休憩、社交互動、自然放鬆的場所,尤對可能面臨社交孤立的高齡者具特殊意義。除了孤立風險增加,高齡者還承受身心健康惡化和久坐生活型態的風險,因此學者建議高齡友善公園應具備安全吸引人的景觀特色、符合高齡者需求的設施、促進社交網絡和適度的身體活動。針對臺灣都市高齡居民,我的研究發現高齡者最關注公園的照明、步道可及性和座椅維護狀況,因為高齡者偏好在清晨或傍晚使用公園,若公園提供充足照明和平整步道,並在周圍配置維護良好的舒適座椅,將能提升高齡者對公園的利用率,進而促進他們的健康。

新科技如何影響高齡景觀休閒設計?

近年來科技也開始融入高齡景觀休閒規劃與設計。以日本秋田市為例,這是日本忠犬八公的故鄉,該市定位為「終活城」,強調適合終身居住在地老化,並在 2011 年成為日本首個符合WHO (世界衛生組織)高齡友善城市的範例。秋田大學透過產學合作開發讓長輩發現自己過馬路缺失的「模擬體驗機」,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同時提升長者對外出活動的信心、促進健康。在臺灣,也有一家頗具規模的養生村,其平均入住者之年齡接近 80 歲,雖然無法實現在地老化目標,但通過養生村的各項措施,鼓勵「活躍自主老化」。此外養生村也運用先進的 AI 視覺辨識技術和功能性的動作檢測系統,提前發現長者的身體變化,瞭解自身早衰退化的部位,有效保護長者健康。

高齡少子化現象對臺灣社會產生多重影響,其中之一體現在 2021 年犬貓認養數超越新生兒出生總人數,家犬和家貓首度超越 15 歲以下兒童人口,且約七成飼主為單身或無子女。此外,房地產業者表示,購屋者不僅關心學區和交通,也考慮附近是否有公園或寵物活動場所。農業部(原農委會)《動物福利白皮書》於 2019 年指出,在少子高齡化社會,越來越多人將寵物視為家庭成員,激發寵物服務市場的多樣性和擴張,反映社會價值觀的改變。這些現象彰顯出臺灣社會正在經歷人口結構的轉變,並強調人們對寵物的重視以及寵物友善生活環境的需求,這也為都市綠地規劃和設計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我去年開始初步研究高齡飼主對都市綠地的需求,發現飼主的需求與一般公園使用者不盡相同,飼主需要的是大面積的草地和可遮陰的座椅,這些差異可能導致公園使用者之間的行為衝突,因此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提出符合不同使用者需求的高齡人寵共融公園設計建議。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