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不僅僅是蟲:昆蟲資源產業
99/05/06
瀏覽次數
25112
楊平世
|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一般人對於昆蟲的直覺,認為大多數是害蟲,會直接或間接為害人畜、經濟作物、屋舍和各種倉儲物,因此大家對昆蟲多半沒有好感。事實上在全世界已知的昆蟲中,害蟲僅占少數,多數不只是各種動物的食物,扮演顯花植物的授粉者,或擔任分解者,在維繫生態系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穩定上,也居於重要的地位。而昆蟲又是動物界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類群,在生態系、經濟利用、科學研究、教育、宗教、文學、藝術和娛樂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對於臺灣原生昆蟲資源的研究,始自西元 1684 年的方志,而科學性的描述則起於 1850 年代。在 1850 ~ 1900 年間,從事臺灣昆蟲資源研究的多以歐美人士為主,如英人 R. Swinhoe、H.E. Hobson 和加拿大籍醫生 G.L. Mackay。自日人據臺至 1945 年光復期間,則以日人投入這方面的研究較多,如三宅恆方、松村松年、三輪勇士郎、鹿野忠雄、素木得一、江崎悌三、加藤正世等,這些學者為臺灣昆蟲資源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近 50 年來社會發展迅速,人口日益增多,農藥、土地開發和人為捕捉對昆蟲的生態造成很大的衝擊。以臺灣的蝶類為例,早年有兩萬人以捕蝶和蝶加工業為生,但因大量捕殺,造成多種蝴蝶面臨滅絕的危機。近年來,昆蟲加工業雖不景氣,但部分昆蟲的活體和標本買賣仍相當活躍,而有關昆蟲資源和利用的研究卻不多,如何進行臺灣昆蟲多樣性的研究,並對昆蟲的永續利用提出建議,應是當務之急。
昆蟲的商業性利用
活體及標本
臺灣昆蟲的商業性利用,以昆蟲的加工業發展最早。據朱耀沂、楊平世和葛信彥的報告,1906年日人朝倉在埔里經營蝶類標本;1918 ~ 1920 年間和河村合設「埔里社特產株式會社」,販賣昆蟲標本和當地特產。光復後,臺灣的蝶類加工甚至成為全球之冠。這榮景一直到 1975 年之後,因國人環保意識抬頭才開始走下坡,成為「黃昏工業」。
其實臺灣專營昆蟲的商家已有轉型的趨勢,除了原有的標本販售外,已開始販賣活體昆蟲做為寵物,或經營蝴蝶牧場,以販賣蝶蛹和提供休閒活動為主。這也為臺灣昆蟲的商業性利用,開創了另一轉型經營的管道。
以目前臺灣在活體昆蟲飼養技術上的能力,應可朝 3 方面發展:飼育寵物昆蟲供內、外銷,以開拓新的財源;建立專有試驗用品系或創設品牌,提供國內外科學試驗研究使用;選擇可食用的種類,供人和動物食用,如臺灣大蟋蟀等 30 種昆蟲可供人類食用,在動物食用部分,如養鳥的麵包蟲、養魚和爬蟲類的黑蟋蟀等。
此外,在原有的標本販售方面,應以合法進口或人工飼養個體為主,若需野生物種,也應合法採集。主要的發展方向仍應和產業結合,在製作方式方面,則朝向精緻化和具地區特色的方向進行。 惟自 2000 年以來,受日本活體昆蟲飼養盛行的影響,臺灣在活體甲蟲,尤其是外國產昆蟲利用上極為活絡。據羅友徹的研究發現,臺灣進口活體昆蟲的產值估計可達 12 億元,至於昆蟲飼養相關裝備,產值達 17 億元之多。但進口的昆蟲目前已出現逸放野外等弊端,如何有效管制是當務之急。
目前年輕一代的業者為求合法經營,擬組織臺灣資源昆蟲協會,由業者自治並建立回收制度。同時藉由推動修法或擬訂管理辦法,使這產業能永續經營。
非標本產品
昆蟲非標本產品也是可開發的重點。如參考昆蟲的形態、色彩及構造上的多樣性,所設計的手工藝品、藝術品、卡片、衣物、文具用品等,或記錄昆蟲生態、音效的 VCD、書籍等,都是熱門的商品。
為因應學校自然教育課程的昆蟲飼養和觀察產品的需求,針對特定的昆蟲設計、開發相關商品,也是現今在昆蟲的商業利用上可進行的重點。尤其政府正提倡文化創意產業,如何把昆蟲資源應用在這新興產業上,是教育學者、藝術家和資訊業者有待努力的目標。
昆蟲資源的應用
賞蟲步道
現今社會大眾對本土生態的興趣和環境保育的意識已愈來愈高,但人類活動造成的棲地孤立和零碎化,卻使昆蟲或蝴蝶的歧異度日益惡化。因此除了設立保護區之外,可針對已被人類干擾的區域或昆蟲棲地經營管理,以維持高歧異度的蝴蝶或昆蟲相,再輔以自然的步道,便可成為賞蟲的去處。
例如臺北市立動物園的蝴蝶公園,便是在已遭人為干擾的棲地上,種植本土的寄主和蜜源植物,以提供適宜的蝴蝶棲地,現在已成為大臺北都會區中甚佳的賞蝶地方。此外,臺北市建設局和筆者在臺北的虎山溪營造了螢火蟲的棲地和賞螢步道,成功地把黃緣螢重新帶回虎山地區,目前每年都會舉辦賞螢活動,提供了都會地區另一個親近自然和觀察昆蟲的好地方。而楊平世、陳燦榮和何健鎔也標示出台灣各地賞螢步道七十餘處,為民眾提供正當又具教育性的休閒場所。
若能藉由觀賞螢、蝶、鳴蟲、甲蟲等而成立同好會,並結合社區人文、自然發展出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必能為昆蟲永續利用提供多方面的效益。
此外,因應臺灣出現的「瘋甲蟲」現象,林務局可以結合種香菇、蕈類業者和當地居民,在「社區林業」政策下鼓勵或獎勵發展本土活體甲蟲行業,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
生態園
配合休閒產業,發展具教育、休憩、遊憩功能的開放式或密閉式生態教育據點,已成為許多農場在面臨加入 WTO 和政府實施周休二日後所採取的對策。
一個昆蟲生態園的規畫和一般的園藝花園不同,它是以大自然的原始風貌為主要景觀,再輔以生態飼養的昆蟲或其他的動植物為展示重點,重現自然生態之美,如蝴蝶生態園、螢火蟲生態園、甲蟲生態園等。
依設計的不同,生態園可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二大類。經營的方式,除了有現場植栽和場地的維護人員之外,還應備有解說導覽人員,為現場參觀民眾解說和回答問題,也可和民間生態保育社團合作,訓練義工以服務學校及一般民眾。這類生態園除可提供市民休閒、教育、遊憩之外,還可提供中、小學進行校外教學,以落實臺灣的生態教育。
在臺灣,具規模的「蝴蝶園」或「昆蟲園」已達二十餘個,這些地方已成為當地校外教學和民眾遊憩的景點,惟未來應朝向精緻化經營。如政府能介入輔導,或許可在北、中、南、東等地區各輔導出一個國際級的園區。
學校科學教育
因為生活期短、繁殖力強、形態變化大、採集容易等優勢,昆蟲一直是學校科學教育良好的試驗題材。但是現今都市化日益嚴重,許多以往常見的昆蟲已不復見,因此小學多以家蠶、紋白蝶或蟋蟀為教育試驗材料。
其實若能使昆蟲的棲地重新回復,大多數的昆蟲都會重回到我們的周遭。而以人工飼育的方式進行昆蟲試驗材料的繁殖,如紅娘華、龍蝨、負子蟲、蟋蟀、蝗蟲、竹節蟲、鱗翅目的幼蟲等,都非常適合做為中、小學對於大自然的觀察和臺灣本土生態教育研究的對象和材料。未來教育部、國科會和科教館應多鼓勵學校教師、學生,利用臺灣昆蟲資源或棲地生態做為進修或科學展覽的素材,讓具有特色的昆蟲資源在本土落實,並推向國際。
益蟲資源
臺灣早在 1934 年就利用赤眼卵寄生蜂防治甘蔗害蟲——黃螟、條螟和二點螟,成效卓著。目前在農委會的研究和推廣下,已採用以玉米卵寄生蜂防治玉米螟、亮腹釉小蜂防治柑桔木蝨、紅胸葉蟲釉小蜂防治紅胸葉蟲等措施。此外,在捕食性天敵方面,以寬腹螳螂、赤星瓢蟲、基徵草蛉等防治田間害蟲;在昆蟲病原方面,則以蘇力菌為主。
這些結合高科技的經營管理,可使天敵和昆蟲病原成為防治害蟲的利器。未來應全力發展使天敵產業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的主力之一,尤其是利用病原菌的天敵農藥(生物農藥),亟待政府政策上的重視和研發。
養蠶及養蜂是臺灣較有系統利用昆蟲的產業,根據臺灣省農林廳的年報,蜂蜜及蜂王漿產值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再加上近來熱門的蜂膠產品,都是昆蟲資源利用的良好典範。現今更有養蜂生態農場的成立,也使養蜂業在養蜂之餘,同時提供了民眾休閒及生態教育的功能。而在養蠶方面,雖然產值有下降的趨勢,但可加強下游產業如紡織品的加工及開發,或導向中藥殭蠶、冬蟲夏草的利用,以及生物技術開發的方向發展。
在中藥昆蟲中,以冬蟲夏草、蟬蛻、五倍子、螵蛸、蠶蛻、白殭蠶、蠶沙、蜂蜜,以及非昆蟲的金蠍、地龍乾(水蛭)和蜈蚣較常利用,這些產品目前都來自中國。其實這些產品在臺灣都可自行生產,未來市場應頗具潛力,但必須開發大量飼養技術以供應用。
此外,鳴蟲如螽斯、蟋蟀,食用昆蟲如胡蜂等的產品,寵物昆蟲如獨角仙、鍬形蟲,也是台灣在有用昆蟲的利用上亟待發展的標的。近年來,在行政院農委會支持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正極力開發本土授粉性昆蟲的利用。
高科技
在高科技的應用方面,昆蟲也占有一席之地。機器昆蟲的開發是現今許多科學家努力的方向,一種以舞蠅為對象所設計的小型助聽器,正在進行模擬實驗。此外,還有仿昆蟲結構工業材料的開發,如太空中衛星的設計,是仿甲蟲的翅膀可收摺的功能,美國國防部甚至訓練蜜蜂執行搜尋地雷的任務。
另外,特殊昆蟲物質在蟲害防治和生化方面,例如性費洛蒙的應用,特殊昆蟲基因的開發和利用,都是昆蟲在高科技應用上的發展趨勢。而這方面的發展有待跨領域的合作,包括化學、物理、資訊、電機等學者、專家的合作,以形成研發團隊。
生物多樣性研究
臺灣因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不僅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也有多樣的生態系。對於臺灣昆蟲的調查研究,雖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但目前所記錄的種類卻不到兩萬種,已命名的僅占 7%,因此臺灣昆蟲資源的全面性調查,有待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在做法上,應以分區方式全面採集,並透過國際合作,儘速發表臺灣昆蟲名錄,出版專論性研究和鑑定手冊。有了基礎的昆蟲資源資料,並結合各學術、研究單位的學者、專家所蒐集的資訊,才能更進一步發展臺灣昆蟲資源的永續利用。
多數的昆蟲不只是多種動物的食物,也扮演顯花植物授粉者的角色,如榕果小蜂是榕樹賴以繁殖的重要關鍵;或擔任自然界的分解者,如糞金龜、埋葬蟲可分解糞便、動物屍體等。因此,昆蟲在維繫生態系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穩定方面,居重要的地位。昆蟲又是動物界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類群,每一種昆蟲在臺灣本土生態系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昆蟲的多樣性在維持環境中生態的穩定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昆蟲生存棲地的多樣性,昆蟲和環境的關係極為密切,不同的昆蟲都有適存的環境,因此昆蟲也成為監測環境變化的最佳工具。生態學家可以利用昆蟲出現與否、出現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寡,做為評定環境品質的依據,例如由蝶類的種類和數量,可評斷環境開發的程度,以水棲昆蟲的種類和數量,可做為水質汙染的指標。
在臺灣的昆蟲資源中,許多昆蟲有滅絕的危機。昆蟲面臨最大的滅絕壓力是棲地破壞,如寬尾鳳蝶現僅存於臺灣擦樹保護區,臺灣爺蟬僅分布在高雄六龜、美濃一帶,蘭嶼大葉螽斯和津田氏大頭竹節蟲僅分布在蘭嶼地區和恆春半島,這些地區都應儘速保護。此外,臺灣有多處的「蝴蝶谷」,這是蝶類大量出現的特殊棲地,如屏東茂林、瑪家的紫蝶幽谷,六龜、美濃的黃蝶翠谷等,都應儘速討論是否立法保護,以維護臺灣特殊的昆蟲資源。
臺灣素有「蝴蝶王國」、「昆蟲寶庫」之稱,擁有如此多樣和豐富的昆蟲資源,可說是臺灣得天獨厚之處。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結合社區,把特色的昆蟲資源應用在教育、農業、食用、藥用、休閒產業和生物產業上,並把豐富的昆蟲資源融入地方產業的發展,以加強社區互動或和企業利益結合,進而落實臺灣昆蟲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育工作,就成為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唯有使當地民眾和企業獲益,才能使具特色的昆蟲和棲地受到更好的保護,並有效、永續利用昆蟲資源,也才能使科學研究工作獲得更廣泛的支持和認同。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0年5月,449期,6 ~ 14頁
寄生蜂(8)
蘇力菌(10)
糞金龜(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30
來到臺灣百萬年,山脈與冰河怎麼形塑紅圓翅鍬形蟲的DNA分歧和混血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3/29
氣候預測能準確預警乾旱嗎?從古代天象觀測到 AI 氣候模式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7/31
淨零2050,從社區儲電開始 走進臺灣社區儲能的現在與未來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