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未來癌症醫療
101/07/11
瀏覽次數
31552
楊泮池
|
臺灣大學醫學院(演講人)
吳美枝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生活的型態與步調和過去有很大的差異,死亡原因的首位也由「癌症」取代了過去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一提到癌症,「絕症」和「死亡」這些字眼總是跟著浮現,因為這種由「控制細胞生長增殖機制失常」所引發的疾病,病因非常繁雜,且種類繁多,最重要的是致死率高且發展速度快,使人聞「癌」色變。但其實以目前醫學的技術,許多癌症若能在早期發現,治癒的機率已大幅提升;甚至在中、末期,由於醫學的快速進步,能運用的治療方法也較以往多。
面對這類疾病,醫界的普遍共識是「預防勝於治療」。若能了解病因,及早避免,應能減低其發生的機率。然而令人感到棘手的是,有很多種類的癌症,其病因多樣且不明確,甚至在早期也幾無徵兆,無法及早預防與治療,等到發現異狀時,常已到了中、末期,為時已晚,癌症死亡比率中的首位─肺癌—就是一例。罹患「肺癌」致死的比率,在全球無論男女都遠超過其他的癌症,在亞洲地區這情況更是明顯,儼然已成為華人的頭號殺手。
肺癌是菸槍的專利嗎
過去,一直認為吸菸與罹患肺癌有絕對的關係,但科學統計上有另一個數字顯示,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比率也很高,甚至高居所有癌症死因的第七位。而台灣在公共場所與室內全面禁菸後,吸菸和非吸菸的肺癌患者人數都仍持續成長,甚至台灣女性肺癌患者有9成以上是不吸菸的。這些現象都表示部分肺癌的發生,並非和吸菸有絕對的關係。換句話說,吸菸與肺癌有關,但不吸菸的人仍有相當的機率罹患肺癌。
事實上,「肺癌」是一種通稱,不同種類的癌細胞若在肺部形成都可稱為肺癌。目前醫學界已發現,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的肺癌種類是不同的:吸菸者的肺癌大部分和小細胞肺癌與鱗狀上皮細胞癌有關;而非吸菸者的肺癌,大多數和肺腺癌有關。
吸菸者罹患肺癌,常起因於菸中的致癌物質在氣管、肺葉中與細胞作用所致,並多伴隨咳嗽症狀,較易發現。非吸菸者的肺癌,其成因則不明確,目前推斷可能是吸入更小的致癌分子所引起。而這類癌細胞一開始是在肺部的邊緣開始滋長,非常不明顯,且無咳嗽或其他徵狀,在初期很不容易發現,等到有咳嗽或明顯腫瘤成形時,都已到後期了。
此外,和吸菸有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其移轉到其他器官的時間較慢,而與吸菸較無關的肺腺癌,在早期就有相當的機率移轉到其他地方,使得這類型患者在發現罹癌時,常非僅在肺部一處。面對這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肺癌,在預防與治療的做法上應有所不同。
關於肺癌,過去有許多不正確的看法,常導致延誤就醫的黃金時間。
例如:「久咳不癒是肺癌的早期徵狀」,事實上肺癌有相當的比率在早期是無任何徵狀的,當有持續咳嗽或其他的情形發生時才思考是否罹患肺癌,常已進入末期了;「使用正子檢查技術可發現早期肺癌」,這方法並無法正確發現肺癌,甚至常有誤判的情況,正確做法是使用低劑量的胸腔電腦斷層掃描,才可能即早發現早期肺癌;「肺癌是無藥可醫的絕症」,這在目前已非必然,早期肺癌可經由開刀治癒,晚期肺癌目前已有「標靶治療」方法,針對某些性質的肺癌可以有相當的治癒效果。
若能導正錯誤的觀念和迷思,國人才能正確地面對與治療肺癌。
基因定序 預測未來
「預防重於治療」,這是醫界面對疾病一貫的態度。對於各種重大疾病和癌症,這種關於細胞增長異常與突變的疾病,「與基因定序相結合的個人化醫療」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現代醫學在基因方面的研究發展一日千里,人類的基因完整定序後,其與各種疾病的關係逐漸解碼,而相關的醫療發展正衝擊著傳統的醫療行為與觀念。
一個人的基因就如同交響樂團中的各種樂器,無時無刻地依章運作,各司其職。人體與環境透過呼吸、飲食等交互作用後,基因運作上也許會發生某些變化,甚至產生不協調的情況。這時就像樂團演奏發生不同調、不和諧的情況,人體機能無法順暢運作,最後就產生疾病。這表示,了解一個人基因上的某些特點,再考慮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之後,便能了解其生理上可能的變化,甚至某些疾病的發生機率。
在過去,臨床醫療的過程常是「先診斷,後治療」,今後這個過程會在診斷之後加入「個人基因差異」與體質的考量,再對症、對人下藥,這就是「個人化醫療」的基本概念。
也許在未來由於醫學科技的持續進步,個人基因定序的過程與成本大幅縮減,包含癌症在內的各種重大疾病,其發生原因與基因的關聯性也會逐漸明朗。未來每個新生兒在出生後不久,就可透過基因定序,推斷這個人在未來的一生中,會在哪些時段可能罹患某些病症,如此就可及早預防。
例如,某人在出生時就由個人基因定序結果的某些小的變異特徵,可判定出他在中年以後可能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如此在他步入中年之前(甚至可提前到幼年),便針對這種疾病,透過調整個人生活習慣(如飲食或運動),來改善身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情況,進而減低他在中年之後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或延後發生,真正達到預防的功效。
癌症治療 量身訂做
癌症治療的未來,也是一個「個人化」的時代。過去,西方醫學發展一直以西方人為主要研究對象,許多治療的流程、方法或新藥的研發,都以歐美病患為目標。
然而許多病症發生的情況,在亞洲人身上是和西方人截然不同的。以肺癌為例,西方人的致病成因有很大比率由吸菸引發,東方人的肺癌卻常是上皮細胞受體突變所造成的。此外,經由人類基因序列的解碼,各人種基因上的特點會影響甚至決定未來面對各種疾病時的治療方法。例如同樣治療肺癌,未來便不能一味援用針對西方人所設計的方法,而應該考量東方人的基因特點或體質來調整處理。
更進一步來看,「個人化的癌症治療」也會建立在這樣的概念上。每個人的基因都有些許細微的差異,這種體質上些許的差異和後天環境交互作用後,就在疾病上表現出些微的個人特點。
以癌症為例,同樣罹患肺癌,有些人的發展速度十分快,在很短時間內就進入末期,或發生移轉現象;有些人的進度就十分緩慢,而有機會進行各種治療,這些也許是那一小點個人基因上的不同所引發的。因此,針對治療的流程,甚至是藥方與做法,未來都可能依個人量身訂做的方式進行,而非目前的以單一方法、型態來治療,這便是未來個人化癌症治療發展的主要方向。
抗癌新觀念
隨著「標靶治療」能以健保給付,國人在面對癌症治療方法的選擇上,除了傳統的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外又多了一些。這種針對基因突變性型癌症的治療方法,治癒率高達7成,這表示包含肺癌在內的許多癌症也許並非不治之症。未來,「質子治療」會是另一種更全面性的治療方式,那是以極高能量、集中一點燒去的方法來消除癌細胞,過程中不用開刀,也不會傷害到其他正常的細胞。這些都表示,癌症慢慢地不再等同於絕症,它被治癒的機率會越來越高。
在全面發展醫療技術之時,我們面對癌症,觀念上也需要隨之調整。罹患癌症不必悲觀到等同於宣判死亡的境地,未來癌症若無法及時治癒,癌細胞也許會以某種方式受到有效的監控而長存於人體內,癌症可能會轉變為另一種的慢性病,患者最後也可能不是死於癌症。最重要的是,在這漫長的醫療過程中,生活將不再只是待在病床上被動地接受各種醫療流程,個人生活品質的維持與提升也是治療的另一個重點。
附註
此文為「2011科學季:未來科技狂想曲」專題演講報導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7月,475期,68~ 71頁
腫瘤(4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24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6
當日常娛樂變成資訊操控的利器,迷因如何影響輿論戰?——專訪王銘宏副教授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3/28
極端降雨來了,AI 如何預測並預防邊坡崩塌?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7
好看到停不下來!科學家 × 影音製作人,帶你掌握科普影片的爆紅心法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