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重溫2012(五):地震都在下班後?
102/02/21
瀏覽次數
13644
陳慈忻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
自1901至2006年,台灣地區共有97次災情較嚴重的地震災害,如果不論災情,台灣位於板塊交界帶,大小地震是家常便飯,在台灣人心中,或許頻繁的地震就像「黃鼠狼拜年」令人畏懼。郭鎧紋博士是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從台大地質系求學到多年的地震研究工作,經驗豐富的他由淺入深地介紹地震原理和近代趨勢,也探討多年觀察下來的有趣問題。
地震與原子彈釋放能量比一比
常常聽到地震幾級、規模多少,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其實幾「級」指的是地震強度,各地隨著距離震源遠近不一,感受到的強度也不一樣,因此同一個地震在不同地方會有不一樣的強度。但是規模指的是這個地震本身所釋放的能量大小,因此同一個地震的規模不會因地而異。
地震規模有不同的算法,因此有的時候會看到同一個地震有不同的規模紀錄。比較常見的是「矩規模」和「芮氏規模」,前者是依照地震的破裂面大小來計算,後者是從最大振幅的測量來計算。
從地震釋放能量的觀點來看,芮氏規模6.2的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顆原子彈,芮氏規模8.2的地震就相當於1,024顆原子彈,規模每增加0.2,能量就會增加1倍。
全球地震趨勢
隨著監測技術進步,1900年以後芮氏規模7.0以上的地震都不會遺漏,因此根據近一百多年來的紀錄,發現每年全球大約有17個規模7以上的地震。
全球規模8以上平均每年有1個,有時候某一年沒有芮氏規模8.0以上的地震,有時候1年卻來了兩個以上。如果統計每年全球所有的地震釋放的能量總和,平均大約等於1個芮氏規模8.3的地震。
1965年以後的近40年,全球的大地震比較少,進入平緩時期,直到2004南亞大海嘯造成28萬人死亡,舉世震驚。加上當時正是歐洲國家的聖誕假期,許多歐洲人到南亞度假,北歐國家在南亞大海嘯當中喪生的國民平均有4,000人。
在南亞大海嘯之前,研究海嘯的專家少之又少,因為近幾十年來國際上嚴重的海嘯事件不多,直到南亞大海嘯之後才有新的研究趨勢。
迷思一:台灣的地震都在下班時發生?
有一天我晚上值班的時候,龜山島連續發生5個地震,後來我們注意到1件事情,台灣地過去20年來規模6以上的地震共有19個發生在正常上班時間,61個發生在半夜或假日,在下班時間發生重大地震的機率竟是上班時間的3.5倍,怎麼會這樣?
但讓我們再想想,周休二日和國定假日約佔1年的1/3,上班日只有2/3,一天上班的時間算八小時要再乘上1/3,這樣平均每年只有2/9的時間在上班,下班時間是7/9,兩者相除竟然真的是3.5!可見這傳言只是庸人自擾。
迷思二:鄰國發生地震 代表台灣接著也會發生地震?
一般民眾可能認為日本發生強震之後,台灣很可能也受到影響而發生大地震,這是真的嗎?日本東部的地震,起因侷限於北美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作用,與台灣距離2,500公里,就算在相近的時間點發生地震,也只是巧合。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地球上地震發生最頻繁的區域,台灣的地震與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有關,和太平洋海板塊並沒有直接關係。世界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深度達10,911公尺,將菲律賓海板塊與太平洋海板塊隔開來,因此台灣與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地震較不會有連動的效果。
而中國大陸時常發生地震的西南一帶,為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雖然汶川地震的斷層破裂面長達三百多公里,但是距離台灣仍有幾千公里的距離,因此並不會影響台灣發生地震。
如果擔心地震災害的連動影響,我們可以先去了解這些事件背後的原理。平時就做好防震準備,並且理性面對天災,才能避免聽信謠言,造成非必要的恐慌。(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
地震(132)
海嘯(37)
板塊(36)
火山(27)
芮氏規模(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6/30
曬傷的秘密 :同量曝曬, 為何「慢慢曬」比「快速曬」更易致癌?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7/30
普通人也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公民電廠」?太陽能板,小水力發電......從消費者變成發電者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7/31
從黑潮找電力,從鯨豚找答案 能源轉型走向海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