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地老天荒:地球古史的新史觀

105/02/04 瀏覽次數 4654

地球有夠老,老得令人咋舌﹔地球今年46億歲。這個數字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地球的年齡」這議題,恐怕是地球科學進展史上,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科學公案。幾世紀來各方先知異士輪番上陣,演繹了宗教、博物、地質、物理、化學等等對這個議題的高見,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往復攻防,精采不下三國演義,卻全都落得個謬以千里。最終勝出的,是一支不相干的物理異軍,從斜刺裡殺來,揪出個完全出人意表的答案。

達爾文的演化論,有一個必須要滿足的前提:物種演化需要天長地久,才有可能進行。這就自然引導出一個問題:地球的歷史有多久?這麼一個看似單純的問題,自古以來卻是眾說紛紜。在古今科學家眼中,地球究竟是幾歲呢?

講演綱要(撰文|高英哲)

除了中國的盤古開天,跟基督教的創世紀以外,古文明多半認為時間循環流轉,無始無終,基本上不關心這個問題。沈括曾經在《夢溪筆談》裡提到,他在太行山看到蚌殼之類的化石,顯示這一帶以前曾是海濱,甚至推敲出「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耳」,差一步就能想到造山運動了。但是中國科學傳承的傳統向來薄弱,在他之後幾乎沒有人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相關的探究也就不了了之。

愛爾蘭有位主教在 1650 年,根據聖經的記載,認為地球誕生於公元前 4004 年。然而跟他同一個年代的丹麥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斯坦諾 (Niels Steensen) ,就曾經對此提出疑問:倘若地球的歷史就只有這麼五六千年,那麼世界各處普遍可見的化石,又是怎麼一回事?現代地質學之父詹姆士.赫頓(James Hutton),也以地質學的火成說跟均變論,質疑在短短五六千年裡,有可能產生如此豐富的地質變化嗎?在啟蒙運動之後,科學家顯然已不再單方面地接受教會的世界觀,而比較著重擺在眼前的反證。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英國地質學家威廉·史密斯 (William Smith) 跟法國博物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利用沈積岩層裡頭的古生物化石,建立了地層有相對時序,也就是愈底下的岩層年代愈古老的概念。當時正值工業革命,到處開挖的礦山、鐵道跟運河,暴露出可供研究的大量地層,人們也就愈發相信「地球有年齡」這回事。

到了十九世紀末,大師出手了。熱力學之父開爾文勳爵(Lord Kelvin)以熱力學原理為依歸,推估太陽的年齡約在一億年到五億年之間,地球則有 9,800 萬年的歷史;過幾年之後,他又將地球年齡下修到 2,000 萬到 4,000 萬年間。天文學家跟地球化學家也來湊熱鬧,分別用地球自轉週期變化跟海水鹽度變化等等方法,推算出幾千萬年到一億多年的估值。雖然這些估算值跟我們今日所知的有相當落差,但是相較於先前的推估,已經多了好幾個數量級,也比較能夠解釋化石的存在跟演化論的基礎。

地球究竟幾歲的問題,到了二十世紀總算得到了正確解答。居里夫婦發現放射性同位素時,同時也發現有大量來路不明的熱量釋出,也就是我們如今所知的質能互換;這個現象由拉塞福提出的半衰期加以解釋,而元素的半衰期只要夠長,就可以拿來為岩石定年。藉由半衰期定年法,地球上目前所能找到最古老的岩石,大約有 40 億年的歷史;而從地球上的隕石定年,可以得到 45.5 億年,誤差在 0.7 億年間的結果。這大概可以說是地球的身分證上,正式登記的年齡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