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108/05/17 瀏覽次數 4039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你最近一次去博物館是什麼時候呢?你可知道,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隨著一年一度博物館日的到來 ,各個博物館的慶祝活動也陸續展開。但這種知識的饗宴是如何開始的呢?

「博物館」一辭是由英文museum翻譯而來,而museum脫胎自希臘文mouseion,意思是「繆斯神殿」(Temple of Muses)。「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科學與藝術之九位神女的通稱,她們分別掌管歷史、天文、史詩、情詩、抒情詩、悲劇、喜劇、聖歌和舞蹈,代表了當時希臘人文活動的全部。到了近代,museum 作為「博物館」之詞,是徵集、典藏、陳列、研究人類的歷史和藝術文物的場所,與人類文化密不可分,也隱喻了「繆斯神殿」之義。至於現代博物館的概念則源於大革命之後的法國,用以展覽原本是屬於皇家的收藏而被革命政府充公,但時至今日其功能也予重新定位,博物館不再用來炫耀皇家的權威榮耀,而是具有公共性質和教育功能的機構。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的象徵,由於經濟的蓬勃發展,民眾的文化、教育水準日漸提高,對於人人都可親近的博物館、藝術館等文化機構之需求就會愈見強烈。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是成立於1908年的國立臺灣博物館(簡稱臺博館),其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除了是臺灣第一座公立博物館,它的建物也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臺博館的館藏,展示了臺灣豐沛的自然、人文和風物等特色。

隨著國民政府迫遷來台,早在1920年代就已成立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1965年在臺北士林外雙溪正式復院。故宮博物院典藏中國文物精粹,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歷經數十年的傳承與發展,已成為全球著名的博物館。而臺灣第一個以科學性質為主的博物館,則是1956年設立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以教育、展示、研究、實驗為其目的;同一時間,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等也紛紛成立。

1980年代,現在大家都很熟悉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陸續誕生,1990年代後,由於經濟發展及人民知識水準提升了,私立博物館也蓬勃展開,如順益貿易公司前董事長林清富就創辦了台灣第一家私人博物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內收藏超過300幅本土美術創作與2400餘件的原住民文物;奇美博物館則由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創立,展出文物分為藝術、樂器、兵器與自然史四大領域,是臺灣館藏最豐富的私人博物館與美術館。 

為了提升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國際博物館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自1977年起,將每年的5月18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IMD),除了慶祝這個博物館界的獨特時刻,也鼓勵各地的博物館能在當天或是當週舉辦各種創意活動,更親近地與觀眾接觸。2019 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即是期望博物館能夠成為文化知識的平臺,透過創新性的展示及活動,突破傳統的角色,創造新文化的未來,並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使成為更具互動性的文化場所。
 
 
【參考資料】
1.文化部
2.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3.《悠遊台灣博物館》Enjoying Taiwan’s Museums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