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為什麼孔恩(T. Kuhn)誤解了STS?&哲學解讀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

109/03/13 瀏覽次數 1322
第一講【為什麼孔恩(T. Kuhn)誤解了STS?】(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 傅大為)
 
有哈佛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孔恩,他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可能是20世紀最受矚目的一本學術著作,許多人感謝該書喚起了大家對科學中社會學面向的重視,科學不單純是邏輯與純經驗的推導而已,但對於後起(從1970s至今)而大興、強調科學知識裡社會面向的SSK / STS(科技與社會研究),孔恩卻覺得是個錯誤與歧途。為什麼他誤解了STS?為什麼他看不到STS的精彩處?何況孔恩也不是個保守者,在六零年代末美國學生運動的熱潮中,孔恩也挺身出來關切是否美國大學已成為國防部的武器製造部門。
 
第二講【哲學解讀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科學的出現,是人類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現象。在這個現象發生的過程,一直有人認為,科學是真理以及理性的代表;人類對於知識的期待,終於獲得實現。可是,在20世紀的下半葉,對於這種觀念的挑戰越來越明顯。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以後,大家發覺,若是從科學史的角度看待科學的發展,其實科學有其結構,甚至連科學革命的發生,其實都是這個結構轉變的過程。
 
在孔恩的影響下,科學不但是建構的,而且它在建構的過程中,社會的各種因素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是一件理解科學的重要途徑,能夠在評價科學的過程中,取得對於科學的新認知,增加理解它的範圍,強調科學的社會面向。
 
我們要問,在這個研究途徑下,科學真的是社會建構的嗎?在科學發明與創造的過程中,個人能力完全被社會因素淹沒了嗎?科學是社會建構的觀點否定科學是知識的代表嗎?這些問題能夠對科學建構論提出什麼幫助呢?
OPEN
回頂部